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探论“时代精华”重大论断的精神特质与文明形态意蕴(一)

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探|论“时代精华”重大论断的精神特质与文明形态意蕴(一)

编者按

核心提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到新高度,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相协调,是“两个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和光辉典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其中华文化之特质、中国精神之气质、中国风范之特质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和光辉典范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史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奋斗中积累的文化养分,汲取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价值追求、人文精神、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系统总结了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而且将其作为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文化资源,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1.“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到新高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根植于历史的中国,又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文明滋养,汲取“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的文明基因,体现了厚重的文明底蕴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理论和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邃思考并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它们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印记。如引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连通“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阐明自我革命的传统和优势等。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望历史、立足当代、远观未来,深刻汲取了中华文化理念智慧,其宏阔性视野联通着中华文化的历史赓续,其创新性思维深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厚沃土。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相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科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特别注重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克服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这种“抽象继承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古代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华文化中有关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但其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本质上体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有机结合,而且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而既全面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合理因素,又超越了其本身的工具理性,使之更具根本性和价值性。

二是从“大同”思想到“中国梦”。无论是孔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还是陶渊明的“桃花源”、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尽管都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但却无一不停留于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是中国式的“乌托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延续了大同思想中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又将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实践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了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科学超越。

三是从“以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中国古代有着朴素的“以法治国”理念,强调“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令则行,禁则止”。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深刻论述,强调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仅丰富完善了我国传统法制思想,而且实现了古今法治思想的充分融合。

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很多方面融会贯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共产主义道德品格,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不仅占据了真理的制高点,而且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形成了以集体主义、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创新精神等为核心的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强大动力和精神品格。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共产主义道德品格相对应,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卓尔不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忠恕之道、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民惟邦本、任人唯贤、协和万邦、大同理想理念,以及天下为公、浩然正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道德情操,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文明进步的独特方式、思想智慧和实践成就,滋养和缔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是人类文明极富创造性的成果和重要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必然的结合载体,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实现新的飞跃的重要思想资源,与共产主义精神品格具有水乳交融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其根本在于它扎根于中国大地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小康”“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概念的提出,就是我们党在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话语表达、构建治国理政方略方面的成功范例。例如,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尚贤思想与干部路线、大同理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崇德精神与党性修养、小康之治与小康社会等,均体现出对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过去我们对传统文化否定得多,肯定得少;看到负面多,讲其正面少。今天,我们要萃取精华,汲取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立足中国发展实际,从方法论层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从认识论层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力量;从价值论层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方位论层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道路的历史基础,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本寻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丰富中华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光照亮复兴之路,展示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样态。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两个相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到新的时代高度,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理论结晶。“两个相结合”是我们党全面总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得出的科学结论,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内在机理,而“时代精华”重大论断的诞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引。

1.“两个相结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灵魂,又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的民族特色,体现出二者融合的新成果。推进“两个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心的过程。

首先,解决中国问题需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因此,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问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其次,解决中国问题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170多年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及怎样实现结合,这些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最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艰辛探索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之后,才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使其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2.“两个相结合”创立和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的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的新的飞跃。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回答的时代课题不同,但都遵循了“两个相结合”的基本规律,理论创新实现的三次飞跃都有着实质性的内容和共同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坐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中的一个新的历史标志。

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能根据时代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命题进行了认识论上的创造性阐释,使其具有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小康”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雄才伟略,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深化规律性认识,回答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在“两个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独特理论品格的原创性重大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两个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使党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把握达到新的认识自觉和理论自觉。“两个相结合”的规律必将引领全党更加自觉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实现新的飞跃。

1.“两个相结合”开阔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新视野

不同国家因国情、历史、文化不同,所选择的道路亦不同。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巨大效应,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注入了勃勃生机。“两个相结合”的提出,使全党更加清醒、主动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道德传承、思想文化、精神观念和理性思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源泉。

2.“两个相结合”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两个相结合”的提出,必将更好地引领全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发挥好先进文化的促进作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的前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第二,从实践中生长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必须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在中国具体的现实中落地生根。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的新的理论形态具有世界性意义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集大成者。自《乌托邦》问世,社会主义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史,走过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提出到实践应用,从一国探索到多国发展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演进的深刻教训和经验成果,是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坚持与扬弃的智慧结晶,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志、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冯友兰曾指出:“中国今天也需要一个包括新文明各方面的广泛哲学体系,作为国家的指针。”中国近代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改变了其与西方文化的隔绝状态,开始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五四”以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代替“进化论”成为指导人们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新的理论形态,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这也表明,中华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克服了民族的局限性而具有世界性意义。

二、“时代精华”重大论断的精神特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不仅在于其形成发展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伟大的中国精神气质,而且更在于其本身在实践中不断赋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理论标识。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断孕育生成了伟大的中国精神,而伟大中国精神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文化主要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一脉相承,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具有“执中”“中和”的气质,其中独有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天人观”“群己观”“义利观”“知行观”“天下观”至今仍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创新的宝藏。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具有“敢不敢”的特质,是在实践中积淀和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具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一致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优越性,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

(二)中国精神之特质

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的集中展现,是中国人民独有的气质品格和精神表达。在人类历史流变和文明更迭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精神特质和精神风度,它支撑着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和团结统一的力量源泉。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历史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长、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精神”这一概念,并凝练阐述其核心内涵,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他还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精神”进行创新拓展,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和一以贯之。一方面,是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并以中华文化为归因,立足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而不断充实完善;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具有同构性,中华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三)中国风范之特质

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在百年奋斗史中,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道路,这条道路坚定不懈追求中国气派和中国风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支撑。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结合,是因为二者都具有开放性、辩证性和与时俱进的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无神论、唯物论以及深厚的民本思想传统,追求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同时,它还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延续性的特点,从而使二者的深度融合具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更加重视吸收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在这里,中国化,就是指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本土化就是要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理论创新成果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中华文化经典名句和历史史实来阐述观点、分析问题、启发思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语言魅力和活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THE END
1.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要完善预防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ODY3MDczOQ==&mid=2247595512&idx=3&sn=b66035a6502a1d7dc3c5762cbfd4c2b9&chksm=cf4215da0a41d0841fcd561f1c04bf29208e49b7de46856dbae32c07be66342eb9dd7f802c16&scene=27
2.法治思想深刻揭示了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规律,具体包含()。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参考解析: 法治文明发展交流互鉴规律;法治文明发展多样性规律 AI解析 重新生成最新题目 【单选题】如果将人眼比作照相机的话,则相当于暗盒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依据社会舆论、( )和内心信念,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意识、规范、行为和活动的总称。 https://www.shuashuati.com/ti/61415911e2ea4741ba499c3a7cf47cd1.html?fm=bddfc46aa85e0bfc1c1b84a31dbc3d47cb
3.法律好书推荐《法理学第二版大学生法律专业马工程法学教材高等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是法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我国法理学既研究法的一般规律,又着重研究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实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发展道路、主要任务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形成有关法律、法治和法理的基本知识、概念、命题和原理。 https://www.jianshu.com/p/fd5fdbc1f768
4.西方国家社会转型时期法治发展的路径和规律.docx西方国家社会转型时期法治发展的路径和规律.docx,西方国家社会转型时期法治发展的路径和规律 兼论我国法治的未来发展趋势来源: 发布时间: 2009-05-06 18:45 阅读次数: 袁曙宏* 【内容提要】社会转型是一个价值更替、秩序重构和文明再生的过程,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承继https://m.book118.com/html/2021/0930/8033116121004012.shtm
5.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8)【考点分析】 尽管世界各国的历史条件不同,但是法的产生都有一般规律可循。概括而言,法产生的一般规律有如下几个方面:法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长期发展过程;法的产生经历了与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从融合到分离的http://www.yuloo.com/news/219170.shtml
6.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逻辑和体系的思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http://www.ftourcn.com/sf_DD355278B4C946AF9A6875D0DA0E39BA_246_0BE0FBC4589.html
7.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