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正确认识中国法治文明与世界法治文明的关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
【马一德: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马一德表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硬仗。必须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引导和支持土地、金融、创新、人才等要素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集聚,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大数据、新能源、纳米材料等战略新兴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跨界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新兴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投贷联动、科技保险、专利质押融资等融资形式,为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中长期资金供给,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郑军:统筹谋划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方法和举措】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郑军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变革,我们应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将全球环境治理打造成维护多边主义、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具体来说,要坚持精准、科学、依法原则,统筹谋划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方法和举措。在精准方面,摒弃大水漫灌,加强南南环境合作中的精准对接,优化绿色“一带一路”项目设计,精准打造“一带一路”绿色公共产品,分类形成品牌效应,推动沿线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方面,加大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科技支撑力度,加强与国际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的交流合作,突破生物多样性保护、化学品风险管理等关键技术,提高各领域履约应对技术的创新和引进水平。在依法方面,加强国际环境法的研究与应用,主动设置环境议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规则制定,推动形成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