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依法治国,不仅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而且要全民守法,需要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需要全民的参与和支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为构建法治社会指出了路径和方向。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基础

民众法律观念的缺失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信权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闹访、权利义务观念淡薄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就是要使民众达到四种境界:自觉守法的境界,即公民对法治的信仰,对法律价值和法律精神的追求,是对守法的高度自觉和理性认同;不愿违法的境界,即公民对法律的尊敬,对司法权威的崇拜,是对守法的内心自愿和高度感性认识;不能违法的境界,即公民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对司法公正的认可,对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的确信,是对守法的自律和一般认同感;不敢违法的境界,即公民对法治权威的畏惧,对法律制裁的恐惧,是对守法的底线要求和被动性接受。现实中,人们触犯法律,锒铛入狱,被剥夺自由甚至生命,都是他们不敬畏法律、对法治的蔑视所造成的恶果。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做到全民懂法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首先要使民众懂法、知法。《决定》指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我们要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目标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要把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立法工作、监督工作、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的过程成为宣传宪法法律、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要让人民群众在人大每一次立法、政府每一项执法措施、司法机关每一个案件审理中都感受到法治精神和公平正义,确保宪法法律深入人心。要努力让尊法、守法、用法成为公民的生活方式,让规则意识全面取代关系意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夯实群众基础。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领导干部要起表率作用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他们是否具有法治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古人讲,“以吏为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发挥模范、带头、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决定》指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这些都是对领导干部起表率作用的要求。

实践中,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就应做到以下几点:强化法治秩序思维,实现从人治方式向法治方式的转变;强化法治规则思维,认识到法治思维的本质是规则治理,即按规则办事,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从而实现从经验决策向依法决策的转变;强化法治权威思维,领导干部必须对宪法法律始终怀有敬畏之心,确保权不压法,权不越法,彻底摒弃特权思想,实现从权力自律向权力法治的转变;强化法治责任思维,领导干部必须承担其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行为的责任后果,更好履行法定职责,实现从只讲行政责任向行政责任与法治责任统一的转变。

总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形成全民崇法、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只有广大公民信仰法治,使法治深植于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才会赋予法治以强大的生命力,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

THE END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比较这两大法系国家的法治思想的具体表述和核心关注也有所差别。不仅有地域的差别,还有因时代变化引发了不同的问题,因此形成的相关法治观念和法制观念之表达也不同。例如,最早的17世纪的英国的资产阶级法学家大致提出了近代法治的"主权至上"、"个人权利"以及"权力制约"这三个要素。强调主权至上是鉴于英国内战时期的惨痛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17764
2.法制观念和法治观念一样吗或者水平不够高,或者敬业精神不够,总之,几 分享2512 850农场吧 繁花似锦觅安年 【法制宣传】八五〇多部联动全面提升居民法治观念为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同时切实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与火灾自防自救能力,农场安全应急办、信访等多部门联动,开展各项政策、法规宣传活动。2020年是国务院《信访https://tieba.baidu.com/mo/q/hybrid/search?keyword=%E6%B3%95%E5%88%B6%E8%A7%82%E5%BF%B5%E5%92%8C%E6%B3%95%E6%B2%BB%E8%A7%82%E5%BF%B5%E4%B8%80%E6%A0%B7%E5%90%97
3.法治意识和法制意识(精选8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遵纪守法,为法治中国的早日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布置作业: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篇2:法治意识和法制意识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29c1qqm.html
4.依法治国进程中农村群众法治意识现状及对策探究在村级组织中建立图书室、棋牌室、法务咨询室等,让人民群众的劳余生活充实起来,以看书代替打麻将,潜移默化的更改人们的法制观念,在全体公民中广泛进行“道德规范进万家”和遵纪守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使群众懂得公民的权利、义务和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促使他们依法办事、依法律己、http://www.lnzfw.gov.cn/Show/174853
5.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和意识必须依法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做到依法行政,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通过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切实提高干部的民主法制观念和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1119/17/432021_1004895221.shtml
6.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另一方面,大学内部建章立制工作不到位,内部规则实施主体、对象、程序等问题依旧模糊,很多高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定时没有以法治观念作为指引,制定成果可操作性不强。一是法制规章不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推进依法治校,首先要有科学完备的法制制度体系。二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对高校内部各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的http://www.jyb.cn/zggdjy/tjyd/201608/t20160828_670366.html
7.法治和法制之间的区别是概念内涵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题目】 法治和法制之间的区别是概念内涵不同、价值观念不同、()。 搜题找答案>40015民主与法制试题答案>试题详情 【题目】法治和法制之间的区别是概念内涵不同、价值观念不同、()。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6207812.html
8.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求是》杂志2015年第1期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http://xuexi.cntv.cn/2016/03/22/ARTI6rR2m1JIUIRw0BXFH0Sh160322.shtml
9.以案释法提升全民法治观念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法官以案释法制度的施行,微观层面上,在法官与诉讼参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桥梁,有利于增强庭审的流畅性,提高司法效率;中观层面上,在相对“冰冷”的裁判文书上注入一股释法说理的“暖流”,有裨于增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宏观层面上,创新了普法宣传、法制教育的方式,有助于全民法治观念的提升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89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