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治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精神的普及,弘扬法治精神的应有之义就是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只有法律的权威在人民心中树立,才能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捍卫者,才能为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奠定有力基础。本文从法治意识的内涵出发,深刻分析当代公民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缺失原因,并以此提出构建的路径。
关键词:中国公民;法治建设;法治意识
公民法治意识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不仅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法治环境。只有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才能使公民树立法治信仰,捍卫法律权威。
一、法治意识的内涵
法治意识是反映公民对法律的认识水平以及基于这种认知所形成的对法律、法律的效用和功能的基本态度和信任、依赖程度[1]。首先要明确的是,法治意识与法律意识是有所不同的。法律意识侧重于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知识、思想、观点的认知程度,而法治意识则强调对法律现象的认可程度,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法律的态度,是否懂法、守法、信法。由此可以看出,法治意识是从属于法律意识的,是法律意识中的积极成分,二者都是基于以法律的态度来处理人们的生活,不仅仅要了解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法治意识的提升。
二、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中,同时也处在社会转型的阶段,法治进程的推进如履薄冰,人们只注重法律所带来的工具效用,对于法治真正的内涵了解甚微。首先,公民缺乏法治权利意识。法律不仅规定了公民应尽的义务也强调了公民应具有的权利[2]。而中国历来的传统讲究的是重义轻利,认为追求权利是有背纲常的。在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在在权利受到侵害所弥补侵害时的心理态度上都忽视了个人具备的法治权利。其次,公民缺乏法律信仰。我国在法律的制定过程,由于自身以及司法问题的限制,没有树立起应有的法律权威;加之公民群体的多样复杂性,使得法律在全社会的普及度不高,长期将法律当做工具缓解燃眉之急。再次,现实中的司法腐败事件使得民众对法律失去信心,渴望追求正义的心情不能被满足,渐渐对法律无感,也就意味着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意识。当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司法纠纷的问题,民众多数都是以道德视角看待问题,而非法律视角,实则就透漏出对法律内涵的一知半解和对法治权利意识的淡薄。
三、当代公民法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四、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路径选择
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需要经过政府、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将法治意识上升到法治规范,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氛围。针对当前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培育方法:
(二)提高基层普法工作者的法治意识。我国的普法工作是由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工作模式。因此,普法工作者的法治意识水平决定了法治是否可以良性发展。普法工作者多数是以基层公务员为主,作为国家公职人员中与普通民众接触最多的一部分人,他们更应该培养法治意识,以自己的具体行动影响民众。首先要明确的是,基层公务员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滥用权力。其次,普法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将普法教育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处理矛盾纠纷有机结合在一起,生动有序的宣传法律知识,重视普法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才能为民众起到带头作用,才能形成有利于法治建设的良性氛围。
参考文献:
[1]来君.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探析[J].攀登,2010,29(2):119-122.
[2]赫崇飞,王继辉.论“法治中国”实现背景下增强法治意识[J].鸡西大学学报,2014,(7):75-78.
[3]孟书广,张迪.论公民法治意识的内涵及培养[J].知识经济,2012,(15):15-15.
[4]周义程,梁莹.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成长[J].社会科学,2009,(1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