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精神与“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涵摄力。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既要坚持法治精神的一般要求,更要体现中国法治的独特实际要求

作为学术概念的法治精神,已有的众多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林林总总的界定。法治精神与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理念、法治文化、法治思维等概念之间的区别显得非常模糊。法治精神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如果将此问题作为逻辑起点,我们可以推演出“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理路。

从当下中国语境出发,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弘扬法治精神”,将之视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在十七大报告中,法治精神的内涵主要指向法制宣传教育和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社会氛围,在法治精神之上,还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统辖”。在十八大报告中,法治精神不仅被明确赋予了社会主义的属性,并排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前,这个重要变化释放出大力推进全民法治文化建设的政策信号。

对法治精神的内核解读,不能绕开法治母体。法治是什么?对于这个极为复杂的理论问题,可以简约为三点基本共识:第一,作为目的价值的法治;第二,作为制度规范的法治;第三,作为社会事实的法治——理想的法治应是三者的有机均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法治精神的内涵加以科学的逻辑推演。如果法治精神仅仅是法治意识,其内容只能限定于价值观念层面,这样的法治精神主要是头脑中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法治思维和心理活动展现。这种界定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从精神的本义看,法治精神也可以指法治的“旺盛活力”,这与法律的社会事实属性和社会功能重心是吻合的。综合而言,法治精神的实质是形成全民的法治共识和法治文化,成就“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

对于法治精神的核心内涵,我们还可以从法理上进一步说明。如果说法治意识具有全民属性,法治理念更抽象,更多指向执政者。如果说法治思维是法治理念的具体化,法治文化则是法治精神的落脚点。从“文件的法治”到“文化的法治”,正是中国法治进程的概括。这种变迁符合从“书本上的法”到“行动中的法”的制度逻辑。

与法的精神相比,法治精神更为复杂、动态、具体。法治精神是将法的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均衡一体的实践过程。就当下中国而言,法治精神首先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内涵不能超越国情,更不能违反实践的真理。完全套用西方法治理论的结果,只能是将中国法治精神解释得非驴非马。有区分地借鉴西方法治理论的资源则可以吸纳经验,产生反思功效。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动态发展的,其实质和要旨与人类法治文明的一般要求并不冲突。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法治精神的地方性问题。人类学家认为,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治的地方性,对于中国整体而言,可以推演出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制度和理论。对于中国的地方法治建设而言,关涉到法治的一般要求和具体特点如何均衡的重大战略问题。

理解了法治精神的上述特点,下面的问题是,如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贯彻法治精神?首先要明确,“法治中国”建设与中国法治建设不同,前者是法治的一般要求与中国的独有特色有机均衡的产物,后者则是中国法治的具体实践。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涵摄力。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既要坚持法治精神的一般要求,更要体现中国法治的独特实际要求。法治中国建设的地方性特点主要通过两大方面的深度契合体现出来。第一,法治建设必须回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法治实现共识凝聚、规范发展与和谐稳定。第二,发挥好地方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规则形成作用,全面夯实中央与地方在法治发展上的共同制度基础。这两大方面,前者体现了法治的社会发展精神,后者彰显了法治的规则权威精神,两者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均衡一体。

全面实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民主的实现方式多为“选举”,其“选举民主”离不开金权大棒,并非制度固有的蕴涵。资本主义“分权制衡”偏重国家权力内部的“分立”,忽略了作为国家权力根基的社会权力和个人权力。社会主义法治对民主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内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吸收了资本主义分权制衡民主制的优点,而且致力于建立一种以人民主权为根本原则的机制,实现个人权力、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良性互动,最后归于“人民当家作主”的全面落实。

为实现上述目标,法治中国建设可以从培育法治精神、彰显法治文化的视角切入:第一,通过公众参与和专家调研,形成“法治中国”的总体发展报告,对法治的发展功能加以总结和反思。这既是一项学术研究,更是一种法治实践。第二,在经验和理论条件充分具备的前提下,开展“法治中国发展指数”的专项评估。有别于常见的指标设计和考核和现有的法治指数设计,“法治中国发展指数”应当将法治精神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均衡,将法治与发展紧密结合,建构出综合性、中国化的科学指标体系和测量标准。这可以为客观、中立、非行政化的地方法治评估奠定基础。第三,围绕法治精神,启动中国法治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扬工程,对传统法律资源加以专项整理、研究、宣传、转化。民间的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法治精神的弘扬必须接地气,才能有未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THE END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法治篇》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語境下,我們講的“法治精神”當然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吸納並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規律和基本價值,又立足於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特定價值文化。在《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一文中,習近平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68294/395162/index.html
2.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精选十篇)(二)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力量, 要通过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 并逐步深入人心。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抵御错误观点的干扰和影响,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bj1fec1.html
3.法治的精神CCTV节目官网特别节目简介: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解读经典案例,剖析法理、情理、事理,凝聚社会共同价值理念,解读法治的精神,感受法治的力量。 立即观看 节目列表 内容介绍 节目看点 我要评论 《法治的精神》 20210213 崇尚友爱 守望相助 《法治的精神》 20210220 崇尚英雄 敬重英烈 https://tv.cctv.com/2021/02/06/VIDAnCbDL1jAX4hduoWqHiFW210206.shtml
4.思想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法治定位的重要论述,大大拓宽了法学研究的理论视野。要结合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分析和研究法治的作用,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展有针对性、前瞻性的研究,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从法治建设的价值追求把握法治的内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ODUwNDExOQ==&mid=2247529856&idx=3&sn=5d325218789fcc322bfeb61c58779a86&chksm=fc649473fec4a988571e29f1f35d6fa53c46b2bf81487af944521060bada0c24356baf80afee&scene=27
5.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時政要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必須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是建設法治強國的必然要求。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統籌推進國內法治發展和涉外法治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http://big5.taiwan.cn/xwzx/PoliticsNews/202011/t20201123_12307900.htm
6.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我们坚定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http://www.njdaily.cn/news/2023/1206/5565509366366028881.html
7.法治的基本精神有()。法治的基本精神有( )。 多选题, 法治的基本精神有( )。 , A良法之治 B法律至上 C权利本位 D民主政治 , 正确答案: A B Chttps://m.ha.huatu.com/2020/0504/196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