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docx

9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第九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知道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保障。

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3.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种类和后果,知道违法行为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4.让学生学会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1.法律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个人权益中的重要性。

2.权利与义务观念: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3.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层次,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常识和道德观念,对于权利和义务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简单的法律案例,通过讨论和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素质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然而,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法律意识不够重视的现象,对于违法行为可能存在模糊认识。这对课程学习会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依法维权的意义认识不足。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学具准备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具体的法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法律实际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法律意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展示法律知识和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2.在线教学平台:运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

3.法律模拟游戏:设计法律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体验法律过程,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5分钟)

问题提出:请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是如何处理的?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导:法律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学内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教学内容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如言论自由、受教育权等,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应尽的责任。

教学内容3:违法行为及后果

教师讲解违法行为的种类和后果,如盗窃、抢劫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遵守法律。

3.巩固练习(5分钟)

练习题目1:判断题

题目: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保障。(对/错)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练习题目2:选择题

题目:以下哪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A.言论自由B.财产权C.受教育权D.婚姻自由)

4.课堂提问环节(10分钟)

问题1:请同学们谈谈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2:在生活中,我们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5.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一下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总计用时:40分钟。剩余5分钟用于学生课后自主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要求: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

2.注重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课堂效果。

3.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4.教学过程流程环节符合实际学情,注重解决重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知识点梳理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的作用:维护国家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规范公民行为、解决纠纷等。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受教育权等。

-公民的基本义务:如遵守法律、纳税、服兵役等。

3.违法行为及后果

-违法行为的种类: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后果: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4.依法维权的方法和途径

-协商:通过双方协商解决问题。

-调解:通过第三方调解机构进行调解。

-仲裁:通过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诉讼:通过法院提起诉讼。

5.法律保护公民权益的案例分析

-案例1: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分析消费者如何依法维权。

-案例2:劳动权益保护案例,分析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权。

-案例3: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分析知识产权如何受到法律保护。

6.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交通法规:遵守交通规则,保障交通安全。

-合同法:签订合同,保障双方权益。

-知识产权法:保护创新成果,鼓励创新。

7.培养法治观念和法律责任意识

-法治观念:认识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

-法律责任意识:明白违法行为的后果,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8.学会依法办事

-遇到问题要依法解决:了解法律法规,选择合适的途径解决问题。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9.学会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识别违法犯罪行为:了解违法犯罪的特点和手段。

-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举报和协助查处违法犯罪行为。

10.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典型例题讲解1.例题1:判断题

题目: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对/错)

答案:对

解析:此题考查对法律定义的理解,根据教材内容,法律确实是按照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例题2:单选题

答案:A.言论自由

解析:此题考查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根据教材内容,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3.例题3:简答题

题目:请简述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其后果。

答案:违法行为的种类包括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的后果是行政处罚,民事违法行为的后果是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的后果是刑事责任。

解析:此题考查对违法行为及其后果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

4.例题4:案例分析题

解析:此题考查对依法维权的方法和途径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

5.例题5:应用题

题目:假设你是一名员工,在工作中遇到了劳动争议,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答案:可以先与雇主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解析:此题考查对劳动权益保护的了解,要求学生能够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板书设计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①法律: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②作用:维护国家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规范公民行为、解决纠纷等。

①权利: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受教育权等。

②义务:遵守法律、纳税、服兵役等。

①种类: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②后果: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①协商:双方协商解决问题。

②调解:第三方调解机构调解。

③仲裁: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④诉讼:法院提起诉讼。

①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分析消费者如何依法维权。

②劳动权益保护案例:分析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权。

③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分析知识产权如何受到法律保护。

①交通法规:遵守交通规则,保障交通安全。

②合同法:签订合同,保障双方权益。

③知识产权法:保护创新成果,鼓励创新。

①法治观念:认识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

②法律责任意识:明白违法行为的后果,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①遇到问题要依法解决:了解法律法规,选择合适的途径解决问题。

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①识别违法犯罪行为:了解违法犯罪的特点和手段。

②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举报和协助查处违法犯罪行为。

①遵守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②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③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要求:

1.每个知识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突出重点。

2.使用符号、图表等元素,增加板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3.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听取各小组的

THE END
1.思修题库总结26.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标准答案:ABD A. 学习要求的变化 B. 生活环境的变化 C. 家庭要求的变化 D. 社会活动的变化 27.《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4188878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法制教育教案7篇下个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法制更加完备的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广大青少年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树立民主法治观念,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28768.html
3.法治观念不强的表现.docx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法治观念不强的表 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论增强教师法治观念论增强教师法治观念【摘要】在社会主义法治时代,教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特点和形象 自然也体现在认真学法、知法、教法和 守法上。增强教师法治观念,是强化教 师综合https://m.book118.com/html/2021/0925/6103221130004012.shtm
4.行政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5)行政管理学习辅导在线学习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2)监督市场;(3)中介作用;(4)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5)监督政府。 简述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1)补助;(2)减免税收;(3)委托公共事务;(4)法律管制;(5)辅导监督。 http://whjxdd.cn/wygkcn_ShowArticle.asp?Wygkcn_ArticleID=351
5.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精选6篇)当代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淡薄,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甚至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其实人在社会中生存,时时刻刻都与法律及其法律相关的问题紧密联系,只是当时没有注意罢了。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为了图便宜,大多数人都买二手电https://www.360wenmi.com/f/file72g4e1b6.html
6.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包含哪些内容?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https://www.shuashuati.com/ti/6df17c4888f9477881c2e3d617cb0cc6.html?fm=bd70fe2939dd362eb612e478f47ba9a392
7.浅论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和决策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众所周知,中国经历特有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产生了特有文化的深厚积淀,这决定了我们建立新的民主法治的艰巨性,即使是在民主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逐步完善的今天,这种特有文化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直接表现便是:一方面作为管理者的执法者,不少人潜意识仍有“主宰者”的观念,另一http://data.110.com/a960361.html
8.“弘扬宪法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团日活动总结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名学生,有必要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https://rw.jxycu.edu.cn/e2/fe/c74a58110/page.psp
9.“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知识要点含答案(学党章党规专题,共626题)对共产主义缺乏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精神空虚;推崇西方价值观念;热衷于组织、参加迷信封建活动。9、党员党的意识淡化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看齐意识不强;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护党、不为党;组织纪律散漫;不按规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不按党的https://www.wm114.cn/wen/181/360569.html
10.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第一期)习近平总书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论创造力,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这一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NjE2MjYyMQ==&mid=2651957483&idx=2&sn=c65bde9eccd3b3b237b8fe92c51f2460&chksm=f02e05c0e55ba412503dcc2d612d73a523eac7bd34522d4186d800ff1da4ad46a4fef8010065&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