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形式-依法治国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即:法具有阶级性的。不代表全民利益】2、统治阶级的意志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人类历史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3、关于“法”的定义解释(特征)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并由国
2、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被追究责任,受到法律制裁。】4、法的作用:P77政治职能: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打击犯罪】社会(管理)职能: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调节民事纠纷】5、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P77-79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即政府简政放权,依法履职;审批机关、检察机关即法院、检察院公正司法,维护法律权威)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来
3、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1、为什么要实施法治?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了解)和法治国家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依宪执政和和依法执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反对特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一、法治国家1
4、.法治国家内涵、特征A内涵: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B、特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保障私权】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规范公权】2、怎样建设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推进宪法实施。合宪审查,备案审查,撤、纠违宪。坚持良法之治;推进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立法角度)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执法、司法、守法角度)(即:政府依法履职,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社会公众要3、为什么?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长治久
6、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具体做法:(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即:职能科学、权责法定】(2)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3)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决策方面】(4)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即:执法严明】(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即:公开公正】(6)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3、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意义:【政府某个行动:最多跑一次、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有利于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科学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实现善政,建设法治政府;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
7、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法治社会1.法治社会内涵、特征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全社会普遍信仰(态度)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宪法和法律得到实施和普遍遵守(执行)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社会纠纷依法解决,公平正义实现(结果:用法)2、怎样建设法治社会?(国家角度)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如:法律援助制度、司法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如:调节、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3.为什么要建设法治社会?更好的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建
8、设法治国家。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1.谁来立法?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立法和其他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国务院、地方人大和政府)2.科学立法的内涵、特征A内涵: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提高立法质量B特征: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各项权利【事易时移,法随时变;民为邦本,法系根基】符合国情和实际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依法立法】3.怎样推进科学立法依法立法。(法定职权、法定程序)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机关和公众沟通机制、立法协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公开征求意见靠人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