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期刊网

规范法学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坚持一些源自西方法学的理论前提,这种研究过于注重演绎推理,也就是在自认为掌握了「真理」「原理」「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对中国法律问题进行或批判、或建构、或解释的分析。按照这一逻辑,中国立法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坚持那些源自西方的法学原理,而司法实践出问题的主要表现则是成文法遭到架空和规避,司法实务界没有接受西方法学的那套概念、思维和价值判断。对于成文法规范的正当性,研究者习惯于从基本原则上加以解释,而这种基本原则又深深地受到西方法学的影响,如刑法中的罪刑法定、罪刑均衡、适用法律一律平等,民法中的公平、等价有偿、情势变更等,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成比例、正当程序等,刑事诉讼法中的无罪推定、程序正义、有效辩护、禁止强迫自证其罪等。而对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按照现行成文法无论如何也走不出困境的疑难案件,研究者除了提出一些老生常谈的立法完善方案以外,再也无法给出富有启发性的建议。对于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规范法学研究者几乎成了「低能儿」,除了将问题归结为立法不完善、成文法过于抽象等原因以外,几乎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分析。

规范法学方法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和困境,主要是因为它「仅仅站在法律之内看法律」,走不出自说自话、循环论证的「逻辑怪圈」。规范法学将法律规范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将完善立法、解决司法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混淆了「法制」与「法学」的界限,根本提不出富有创见的理论,往往只能跟着西方法学的步伐,甚至创造出一个中国学者心目中的「西方法学」。而对于这样一种「想象的异邦」,有时就连真正的西方学者都不敢认同。正是基于对规范法学局限性的这些认识,一些学者提出了「从法律之外看法律」的研究思路,倡导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社科法学」的方法。

所谓「社科法学」,实际是一种将法学研究纳入社会科学研究轨道的学术尝试。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集群。按理说,每一种社会科学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方法、人类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政治学方法等。研究者运用这些方法所进行的法学研究,可形成一种新的法学研究方法,如法社会学、法人类学、法经济学、法律政治学等。这里所说的「社科法学」,既可以是上述任何一种特定的法学研究方法,也可以是将社会科学的一般经验运用到法学研究之中的方法。「社科法学」的出现,意味着法学研究者要借助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成熟方法来对法律问题展开全新的研究,也意味着法学研究者不能满足于传统的规范法学方法,而应该将法学研究拉回到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轨道。

首先,社科法学存在着「批判有余,创建不足」的突出问题。由于一些研究者既不熟悉部门法,也对部门法学者的规范研究不感兴趣,因此造成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隔膜,甚至会出现一些对问题的误读。在此情况下,研究者动辄挑战一些部门法上的定论或者原理,就容易出现常识性失误甚至闹笑话。例如,一些学者曾以小偷深夜入室盗窃、被当场抓获后扭送公安机关的例子,否认「无罪推定」的合理性;一些学者还曾以任何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为论据,来否定存在「沉默权」;还有学者以中国一些疑难案件无法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得到解决为论据,否定「法律思维」的存在。这些对源自西方的法律原则和法律理念的挑战,无非是要用常识挑战理论教条、用经验来否定某些法律理念。但是,批判过多、否定过于绝对或者打击面过宽,就容易暴露自己知识上的欠缺。

其次,某些社科法学研究动辄将某一社会科学的理论奉为前提,而将中国的法律问题作为理论运用的对象,难以做出理论上的创新和贡献。我曾经观察过多个从事法经济学研究的年轻学者,拜读过他们的作品。在感叹于他们知识面之广博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学术前途感到忧虑。这些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成本收益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乃至「博弈论」的学者,仅仅将某一法律问题作为经济分析的例题,所作的分析和所得出的结论都没有超出西方法经济学的水平,如此研究下去,又怎么能做出理论上的创新呢?如果说规范法学经常犯「以西方法学为师」「言必称英美法和大陆法」的毛病的话,那么,这些社科法学研究者岂不也动辄「以西方法经济学为师」、「言必称波斯纳和科思」吗?

社科法学还存在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混淆了「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与「存在的价值正当性」的界限,莽撞地从经验事实的世界闯入价值判断的境地。当年,黑格尔有句名言:「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对于这句话,应当理解为凡是现存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理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凡是现存的制度和实践都是符合公平、正义标准的。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奉行「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的基本立场,对于某一研究对象发生的原因做出深刻的解释,从而发现事物发生、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而避免对价值判断问题妄下断言。要知道,中国当年发生「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当年德国发生纳粹政权上台的事件,都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国际政治的背景,研究者将这些背景和成因揭示出来,就有可能做出较好的学术贡献。但是,研究者假如奉行一种「宿命论」的立场,认为「文革」的发生是符合道德的,或者认为「纳粹政权的上台」是正当的,就有着为文革和纳粹辩解的意味,以至于挑战了人们最朴素的正义观。这种所谓的「社会科学研究」无论有多么深刻,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一些采用社科法学方法的研究者对于中国法律制度中的特有问题,就采用了这样一种价值评判的立场。无论是对「复转军人进法院」制度和「审判委员会」制度,还是对「刑讯逼供」和「纪委双规」等制度问题,研究者在对其存在的复杂原因做出一番分析后,竟然对这些制度和实践做出肯定性的价值评价。当然,价值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这些制度和实践动辄采取批判的态度,固然是不足取的。但是,研究者假如反其道而行之,对一些明显不符合正义原则的制度实践给予「同情和理解」,甚至赋予其道德正当性,这既违背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原则,也容易使人们对社科法学的志趣和宗旨产生误解。面对这种动辄为现实辩解的「社会科学研究」,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难道社科法学可以公然违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吗?

上述对规范法学和社科法学所提出的一些反思和批评,并不等于对这两种研究方法采取否定的态度。在笔者看来,规范法学和社科法学已经成为我国法学界正在广泛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们的竞争性存在将是长期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基本现实。但是,这两种法学方法迄今并没有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缺憾,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诸多法律问题,法学研究者应当改进研究方法,无论是从法律之内观察法律问题,还是从法律之外研究法律问题,都应秉承科学的态度,遵守社会科学的基本准则,从而做出特有的理论贡献。

按照笔者的初步思考,法学研究者在运用规范法学和社科法学方法进行研究时,应将两者视为相互补充的方法,努力寻找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契合点,确立一些共同的学术准则。在笔者看来,这些学术准则主要有:研究者应当将制度和实践作为研究的对象,从制度的世界进入理论的世界;研究者应当放弃对西方法学理论或社科理论的盲目崇拜,从中国的经验事实中提炼出自己的法学理论;研究者要做出法学理论的创新,就要与最前沿的法学理论进行对话,发现这些理论的边界和范围,提出新的富有解释力的理论。下面依次对这些基本准则做出简要分析。

其次,法学研究者应当从中国的法制经验中提炼出法学理论。法学理论应当从哪里来?规范法学过于迷信西方法学的现成理论,社科法学也有着过分推崇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倾向。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法学研究者有着迷恋西方理论的传统,仿佛不引用几个西方学者的概念和理论,就显得自己没有学问似的。其实,西方的理论,无论是法学理论还是社会科学理论,对于解释自己社会的问题,或许是有说服力的,但它们未必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法学研究者不应继续保持「被殖民者」的心态,甘当「学术留声机」或「知道分子」,而应树立起学术主体意识。西方的理论最多只能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学术背景,或者是一种学术对话的对象。假如某一法律问题在西方理论中已经得到了完美的解释,那么,我们就应接受这一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展开新的研究。而假如某一些本土问题从西方理论那里根本得不到解释,或者西方理论的解释极为牵强,那么,研究者应当秉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提出新的更具有解释力的理论。

根据笔者的一点经验,中国法律制度中无法得到西方理论解释的现象,恰恰是中国学者做出理论创新的契机。例如,中国近年来出现的「刑事和解」、少年司法改革、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证据法对证据证明力的严格限制、公检法三机关的关系、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等一系列制度现象,都是西方法学理论无法解释的。研究者假如放弃对西方理论的盲目推崇,就有可能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提出新的理论。又如,近年来中国司法制度中出现的一些特有问题,如「涉法上访」「死磕派律师」闹法庭、舆论影响司法、对司法官员的绩效考核等冋题,不仅在西方是不存在的,也是西方法学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的。再如,中国近年来对一系列法律问题采取了各种治理措施,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治理效果也不明显。如对刑讯逼供的治理、对证人出庭作证的保证、对冤假错案的防范、对司法官员自由裁量权的管控等,都是典型的例子。有时候,立法者引入的恰恰是西方国家治理类似问题的经验,但这种治理显然并不成功。那么,对于这种治理经验和教训的研究,或许有助于我们发现中国的新问题,解释法律背后的新的制约因素,这或许是我们做出理论创新的机会。

再次,研究者应当与最前沿的理论进行对话,创造理论的例外或者提出新的理论。通常说来,法学研究者无论是研究法律规范,还是将法律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都有可能提出一种概念或者理论。一个人只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抽象能力,就不难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念化」,并进而提出具有概括力的理论命题。但是,面对西方既有的法学理论,我们如何才能做出理论创新呢?面对西方极其发达的社会科学理论,我们如何做出超越前人的理论贡献呢?

笔者过去在研究刑事和解问题时,就曾面临这样的困惑。刑事和解是中国自生自发的改革经验,构成一种特殊的刑事诉讼模式。但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革运动?对于这些问题,只有放在最前沿的理论背景下才作出解释。西方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过帕克的「正当程序」与「犯罪控制」双重模式理论,也出现过格里菲斯的「家庭模式」理论,近期还有加拿大学者以被害人为中心提出的四种模式理论。很明显,中国的刑事和解是发生在被害方与加害方之间的和解协议,它以双方达成私下的民事赔偿协议为前提,促成了被害方对司法机关做出宽大刑事处理的认同,在取得检察机关或法院同意的前提下,最终使被告人受到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的处置。这种刑事诉讼模式无法用西方既有理论加以概括,而只能被视为一种相对于对抗性司法的「合作性司法」模式,而且是独立于「公力合作」模式之外的「私力合作模式」。围绕着这一模式兴起的背景,笔者又提出了一种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刑事诉讼理念,强调其实用的功利主义司法哲学基础。

当然,这种研究只是初步的,也并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但是,有了这样的研究体验,笔者对什么是创新性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在对西方最前沿理论理解透彻的前提下,提出对本土问题具有解释力的新概念和新理论,然后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经过对话,发现新的概念和理论足以解释既有理论之例外情形,或者能够在既有理论之外发现新的规律的,就可以算说得过去的创新性理论贡献了。

THE END
1.柧┐笱Т笱г悍ㄑд窝а芯靠?法学部東京大学法学部?法学政治学研究科の公式サイトです。学部の特徴、カリキュラム、進路状況、学事日程などをご覧いただけます。https://www.j.u-tokyo.ac.jp/
2.西方法律思想史整理边沁是英国资产阶级法律学.伦理学家,功利主义理论创始人。著作有《道德学》、《道德与立法原理》等。 他反对体现理性的自然法则,又反对鼓吹习惯法的历史法学。功利主义是其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人生的规律就是,避苦求乐。苦与乐就是功利,“为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衡量政治法律制度标准和尺度。 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id=37889468
3.法律政治学近、现代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实践表明,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促进的共生现象,把政治现象与法律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于完善民主与法制有着特殊的理论意义。这种研究在中外学术界通常称为“法律与政治研究”,有时亦被称为“法律政治学研究”。 本专业在此方向上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67
4.9大法学专业介绍,考研专业推荐法学学科门类很广,不仅包括法律专业,还有不少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上海高顿考研网将给大家详细介绍下法学学科门类,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 法学学科门类下面不仅包括法律专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都是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此外专硕里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警务硕士也都属于法学门类。但是这些一级https://m.gaodun.com/kaoyan/sh/1261616.html
5.政治学类属于法学门类吗法学门类包括法学类、公安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民族学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等6个小类。法学类又包括法学、监狱学、知识产权等3个专业。法学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法学类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达到较高http://www.gaokao.com/e/20220828/630b7de738459.shtml
6.2021年10月自考政治学概论试题与答案自学考试考试网B.政治改革 C.资产阶级革命 D.社会主义建设 13.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是 A.社会政治发展的质变 B.社会制度的完善 C.朝代更替 D.社会政治发展的量变. 14.下列哪个国家是实行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意大利 15.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 A.《理想国》 B.《法律篇》 C.《政治学》 D.https://xl.huatu.com/20220106/9995.html
7.美国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政治学——法律研究基本信息(本科)考试成绩GPA — 2.0, IELTS — 5.5, TOEFL PBT — 500, TOEFL iBT — 61英文专业名称Political Science - Legal Studies考试GPA, IELTS, TOEFL英文名称Law中文专业名称政治学——法律研究学https://www.yswxk.com/qa-detail/4a5b5918dbb142648021f53130c8b054
8.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法学伦理学中国近现代史党建哲学,法学与法律,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 该需求专业仅展示一级学科 岗位职责 详见公告正文 任职要求 招聘对象基本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和法规; (二)遵守纪律、品行端正,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具有招聘岗位所需的学历、资历、专业、任职资格、职业(执业)资格及技能要求; https://www.gaoxiaojob.com/job/detail/908270.html
9.politicsoflaw网络法律政治学 网络释义 1. 法律政治学 这些法律政治学(Politics of Law)的检讨、分析,对於相关运动、议题的推动策略,有相当多的启示;同时并藉由观念的讨论… www.54power.idv.tw|基于3个网页 例句 释义: 全部,法律政治学https://cn.bing.com/dict/politics-of-law
10.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可以参加司法考试吗,考几科,当前位置:首页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问答正文 法律职业资格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北京 短信验证 立即预约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可以参加司法考试吗,考几科,什么时候考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可以参加司法考试吗,考几科,什么时候考 baotianzang1回答· 9250人浏览 我来答https://www.bkw.cn/zsbks/ask/1850623.html
11.姚建宗吉林大学当代中国法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现任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014),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出版个人专著(译著)10部,主编创新型教材《法理学》教科书1部,参编其他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法律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https://newsletter.x-mol.com/university/faculty/277272
12.回顾“治理现代化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暨第八届“政管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庞金友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刚文哲首先致辞,他指出“政管-立格联盟”高端论坛以推动各高校间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两大学科的学术交流和深度合作为目标,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NzkwMTE2MQ==&mid=2247491843&idx=1&sn=1dcbdc20eb410fec4429a16222a1bbf4&chksm=fde65085ca91d993a176fa1b7bb0f468e9988a7fdf2ab228748af9064ca6daf46f705649d1ba&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