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张释之是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著名的廷尉。一天,汉文帝出宫视察。当汉文帝的巡视车队走到中渭桥的时候,忽然有个人从桥下跑出来,吓到了汉文帝的马。于是这人被交给廷尉审理。张释之审讯后发现,原来这人刚从乡下来到都城,听说皇帝出巡实行交通管制,就赶紧躲到了桥底下。躲了很久,以为皇帝的车队已经走远,便从桥下走出来。
张释之明白事情原委之后,就依据当时“违反交通管制,当罚金”的法令判处犯人罚金,并向文帝上奏。汉文帝得知后,非常生气只判处罚金。张释之却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都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规定如此,您却要加重处罚,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如果当时陛下让警卫立刻杀了他就罢了;但既然您把他交给廷尉,而廷尉正是天下公正执法的象征与楷模,如果连廷尉都不严格执法,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是手足无措?望陛下明察!”过了许久,汉文帝才说:“你的判决是正确的。”
曹操:“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东汉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年仅20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到洛阳当郎官。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专职负责治安。洛阳为东汉京畿重地,皇亲国戚贵族豪强聚居,这些王公贵族横行霸道,根本不把国法放在眼里。曹操一到任,就严肃法纪,实施宵禁,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下令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曹操明正典刑,震慑了那些平素傲慢犯禁的权贵,由此“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洛阳的治安立刻好转。
作者简介:
林乾,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清史编委会典志组专家、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等。著有《传统中国的权与法》等多部学术专著。
罗洪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制史。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30位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法治代表人物,以箴言为核心,兼及人物评传、经典故事和延伸阅读,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法律制度。中国古代“行政与司法合一”的司法体制,虽然与现代司法理念不尽相同,但其中不少理念仍值得现代司法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