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所在区,这里承载着辉煌的历史荣光,红色资源数量之多、层次之高,居全市之首。每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背后,不乏我党各个时期推进法治建设的历史印记。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更好传承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是一道全新的时代命题。
为此,黄浦区司法局组织记者采写“走进黄浦——讲述红色历史中的法治故事”,让红色法治文化亮起来、立起来、活起来。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七篇:《从“升堂”走向“开庭”,近代中国法制史在此留下重要一页》
从“升堂”走向“开庭”,近代中国法制史在此留下重要一页
法租界会审公廨与警务处旧址
黄浦区建国中路20-22号,红墙、石柱、回廊、圆拱门窗……两栋复古小楼尤为醒目。百年前,1号楼是原法租界警务处暨中央巡捕房,2号楼是号称“远东第一大法庭”的原法租界会审公廨。百年后,这里成为黄浦区检察院的办公楼。
作为当时法租界司法权力的中心,会审公廨目睹了殖民时期中国主权和司法权的沦丧,从洋人预谋已久攫取领事裁判权,再到华人当被告时,列强仍然观审,甚至会审。不仅如此,外国领事还以巡捕房为工具,在执法过程中无视华人的人权,巡捕打伤打死华人的事件屡见不鲜,大大侵犯了中国的独立法权。
然而,如果仅将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制度定义为屈辱,并不能完全诠释其中的内涵。在会审公廨背后,是一段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文化在撞击之后所发生的冲突、抵抗、融合、吸纳的司法故事。
在这里,多名法官坐堂听讼而不是县太爷一人说了算;法官每人只有一票;当事人不用跪堂还有律师帮他辩护;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当庭杖打或使用任何刑讯方式取得口供……
所有的一切,似乎与中国传统“升堂式”的法律文化背道而驰。可以想见,代表着中国官府立场的谳员以及所有旁听诉讼的人们,受到冲击的不仅是他们的眼睛,更有心中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
实际上,会审公廨采用的是中西两种法律,中国法官适用中国法律,法国法官适用法国法律,两种法律发生冲突,则常是经过协调、协商,然后妥协处理这些案件。
会审公廨对中国人而言,如同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教堂和基督教义,打开的是一扇窗户,而窗外映象的,则是另一个世界的另一种文化,故谓之“西法东渐”。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各界要求收回法租界会审公廨,维护国家司法主权的呼声日渐高涨。1931年7月28日,存在了62年之久的法租界会审公廨被撤销,其影响却不容忽视:中国审判体制逐渐由“升堂”走向了“开庭”。
上海解放后,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黄浦区人民法院、黄浦区公安分局也先后在这里办公。2011年至2014年,黄浦区检察院本着“尊重于近代历史、虔诚于红色文化、忠诚于法治精神”的信念,重新修缮老楼。
如今,大楼里曾有的歧视性建筑不再,这段屈辱史以图片方式展览。但大楼正南面的巴洛克式圆弧形楼梯,则严格按照原样图纸恢复,重现其大气典雅的优秀建筑样态,原法租界会审公廨的法官所用的穿衣镜用以传承“镜子可以正衣冠,也可以正人心”的精神内涵,保留了法官镜前整理衣冠后通往法庭的通道……一个个法制史上的重要时刻得以重现天日。
黄浦区检察院还专门成立一支由青年检察人员组成的“法治文化宣讲团”,他们主动学习历史,做好文化传承,将建筑文物、法治文化长廊、院史陈列室和检察荣誉室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参观线路,并配以专业讲解。梧桐掩映处,百年老楼成为见证近代中国法制历史的重要一页和法治文化教育的鲜活教材。
文字:张海燕张宁
原标题:《【黄浦红色法治故事】从“升堂”走向“开庭”,近代中国法制史在此留下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