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考点: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悠久的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袓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党领导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第二节、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考点: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2、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3、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
2、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此,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1958年8月,为了打击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炮击金门有力地打击了美国政府策划“两个中国”、“划峡而治”的图谋,加剧了美蒋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说明蒋介石在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上,同大陆存在着某种“共同语言”。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联蒋抵美”的策略。毛泽东起草的以国防部长名义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等公告,公布了对台湾的新政策。虽然发生了金门炮战,但国共两党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一致的。此后,两岸都调整了政策,海峡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转为以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的对峙状态。
3、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2002年理科12题】1963年,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1)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考点: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四、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考点: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2、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面对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和主张。江泽民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高度概括了台湾形势和两岸关系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主要特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