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断裂的后果(一):法理学思想启蒙的成就与挫折中国经济法制报

非常明显,真正将国家和法的理论的不同部分连在一起的枢纽,正是“不存在一般法权”这件事情;它既保证了社会主义法权是唯一真正的法权,又使得国家与法权理论能够指导其他法权学科。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法理学开始突破诸多的学术禁区,尤其是一场被很多人轻视甚至已经彻底遗忘的讨论,将这个枢纽几乎一刀斩断,这就是关于“法的阶级性、继承性和社会性”的大讨论。用徐显明的话来说,“法理学界经过激烈的论战,达成了法具有社会性、继承性,法除了政治功能外,还有社会功能、公共职能等一系列理论共识,结束了法理学研究的‘阶级斗争范式’”。

从学术意义上讲,法的阶级性、继承性和社会性的讨论所终结的,其实正是“不存在一般法权”这件事情。尤其是几乎获得一致肯定的“法的继承性”,在社会主义法权与剥削者法权之间,建立起了历史和理由的关联。并且法的社会性,也可部分地理解为,是承认继承性的逻辑结果。既然枢纽已遭破坏,原本借此连在一起的两个部分:“不存在一般法权”与“存在(法权的)一般的理论概念”,就分裂成各自独立的部分,并沿着各自的历史和理论逻辑,发展出完全不同的讨论,于是法理学精神分裂的旅程正式开启。本节和下节就用来处理这个问题。

由于承认了法的继承性等于承认存在一般法权,一系列原本被认为只属于剥削者法权的概念和理论,开始摆脱“社会主义”这个限定词的保护,可以被公开地、理直气壮地直接谈论,这就是我所说的法理学带来的思想启蒙。当然,松动总是有过程的,最早松动是“权利”这个概念。经过一系列的努力,1988年张文显最终确立了“权利本位”的法理学,并编写以此为基本框架的法理学教材,这也被普遍认为是法理学界在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我不知道读者是否注意到,从讨论法治和人权开始,我不再在之前加上“法理学者”的限定词,因为这些价值的确立,无法仅算在法理学者的头上,而是所有法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就连刚才这个表述也极为偏颇,这可以看作是所有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它们都是关乎所有人的事务,值得所有人共同为此奋斗;当然,也包括全体国民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体的共同努力。也正因为如此,法理学学科危机的苗头其实已经显现,在这些方面取得的价值和成就也开始大打折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此外,还有一个理论上的问题,虽然未将法理学彻底排除在外,但使得它最多只能是次要的学科:既然存在多个政治理想,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价值上?如果不能清楚地区别它们,一个看起来正在推动法治的努力,却有可能是对其他政治理想的落实。如果说这因为失之桑榆、但收之东隅而不算坏事,但推动某种伪装的“政治理想”,就是彻底的灾难了。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在这项工作上,法理学并不能比政治哲学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回到法学内部的思想启蒙,法理学也非唯一的推动力量,而且还会有越来越强烈的空洞、乏味的气息。任何人都很难想象,民法学、宪法学不会在权利本位和人权上发声,行政法的依法行政原则、刑事诉讼法的无罪推定原则与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无关法治和人权。最明显的例子是,法治和人权的最终确立,是分别通过1999年和2004年两次宪法修正案而得以完成。

并且,这些部门法(学)所参与的转变,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转变,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具体的法律条文中,并且透过法律与普通国民的生活直接关联起来,让他们以“看得见”的更直观方式,体会到这些法律思想启蒙的威力,并以这些转变后的法律为蓝图,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来塑造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相形之下,法理学难免令人产生空洞乏味的感觉,而只落得空喊口号的评价。

既然如此,一些研究者开始改弦更张,准备重新接续“不存在一般法权”的批判立场,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法律与社会科学(社科法学),他们将中国的法律实践视为中国法学唯一合适的法律实践,以实然推导出应然为基本方法,试图“客观地”描述中国法律实践的进展,并给出理论上的“解释”。但这个想法由于在方法论上存在严重困难,缺乏成立的理由。此外的另一个做法是,将法理学与官方的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起来,但这并不只是法理学的任务,其他的部门法学者也一定会参与其中。

THE END
1.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民法典的顺利出台,带来了如何切实推动其实施的要求,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需要重视我国民法典实施与后续民商法发展的关系问题。笔者立足我国民法典特殊开放体系及其积极效应的视角,揭示出其实施与后续民商法的发展存在一种极具包容的关系,由此提出应当秉持开放性的实施立场。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2.法律的双面刃2021年规则与自由之战总结来说,“2021年法律大全”展现出了其作为现代社会基石不可或缺的地位。不仅赋予人们以信心,还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界限。不过,我们不能忽视其中潜藏的问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政治参与度。在追求更好的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如何调整这些制度,使之既能维护秩序,又不损害到个人的基本权利,最终达到一https://www.1lhyh3ij.cn/ke-yan-cheng-guo/459826.html
3.杨俊鹏:何者面前?谁的平等?如何平等?——新中国法律平等研究考甚至在1975年和1978年的宪法中,均删除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内容,法律平等问题成为被讨伐的对象[11],学界在理论上对法律平等的讨论几乎处于沉寂状态。 但其中的部分观点不乏真知灼见,并为往后各阶段承继,且也正是这些论争,使得法律平等研究所要进一步厘清的范畴清晰化,对法律平等研究的问题意识逐渐明朗。如果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8192
4.对当前我国存在的暴力恐怖活动的研究与思考关于中国反恐怖问题的法律思考 李伟民* 9·11事件使美国,乃至世界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各国政府联合反对和打击恐怖活动,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和正在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的主题。笔者试图依东突及伊犁事件为例,对我国反恐怖问题初步讨论,希望引起学界和政府的关注。 http://www.zgfzxxh.com/xhlw/201007/t20100729_392851.shtml
5.重点推荐第二,如果仅因为协议涉及情感道德范畴而否认协议的法律效力,无法解释为何法律对于同属这一范畴的针对子女抚养问题的协议效力予以承认。况且,涉及婚姻家庭的诉讼纠纷往往无法避开人身、情感因素,仅以此为由隔绝对《民法典》合同编的适用,那么《民法典》合同编第464条第2款将形同虚设。第三,无论是强调意思自治的肯定式https://qks.swupl.edu.cn/qks/qks_tzgg/c09c36db858a458381c50a1deb8d63cb.htm
6.法律事务类毕业论文(精选7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进行,我国施工企业在创造更多经济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在企业发展的实际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法律事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构成,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虽然近些年来企业在自身法律事务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falv/664214.html
7.《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0年第17卷目录内容摘要:关于过失实行行为的认定问题历来是学者探讨的重点,也是认定过失不法从而判断过失犯罪成立与否的核心问题。既有的过失理论在认定过失实行行为时各有独特的方法和思路,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以注意义务违反为核心来建构过失实行行为的新过失论和修正的旧过失论,但均因缺乏更具体化、更类型化的判断规则而遭遇困境。客观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7972142760600830&wfr=spider&for=pc
8.小城镇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及其现代化转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总之,产生于中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困境,其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来说,需要通过更加积极的小城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转型来实现。为此,从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以治理理念的现代化为灵魂、以治理主体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治理方式的现代http://www.sass.cn/109003/50045.aspx
9.笔记(社会学名著导读)书评笔记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97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