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兵: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明确“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承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等等。在这背后,是对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才能治理好一个大国的深刻思考,进一步讲,就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如何才能更好地治国理政,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我们党在这样一个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所以说,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更是一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

一、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对依法治国问题,在历史上我们党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因忽视法治走过的弯路、带来的教训。从总结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看,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实现中国梦和长远发展看,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同时也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十八届四中全会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并就全面依法治国在这个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阐述。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从这个战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他特别强调:“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这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这条路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宪法确定的。我们讲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所谓的“宪政”本质上是不同的。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都是错误的、有害的,都是违反宪法的,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而在法治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习近平总书记从目前我国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出发,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的工作部署和改革举措作了深刻阐述。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立法先行,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针对立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关键是要提高立法质量,而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要完善立法体制,优化立法职权配置,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做到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相统一。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不允许随意突破法律红线;同时,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不能成为改革的“绊马索”。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要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就不会相信法律,从而也不会相信党和政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司法腐败,深入推进司法改革,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体制机制。

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方面,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必须以实际行动树立法律权威,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法能维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刻阐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我们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十八届四中全会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新的实践,制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快车道”,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我们不但有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清晰的逻辑、明确的说法,还有了一套具体的、成功有效的做法。我们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快行动,努力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工作和举措落到实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THE END
1.读书:法治的细节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是人类的出厂设置,无需被灌输,只需要被激活。 我只想邀请大家与人类伟大的先贤对话,感受人类群星的璀璨,超越我们日常生活的庸碌,思考法治正义的要义。 看见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见的才用去相信。 人总要对焦于某种超越生活的存在,才能告别习以为常的平庸与肤浅。 https://www.jianshu.com/p/56a8371e9752
2.我们需要享受法律消费法律我们需要享受法律、消费法律 ——关于让法律走进民众的思考 我国自1997年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以来,在先进、科学的法治理论宣传下、感召下,在全民普法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我国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对法律的信赖感大为提高。相应地在理论界,学者们认为对于中国民众而言,最为首要的乃是树立法律权威至上的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5/12/id/189182.shtml
3.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一支法治军队军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其自身的组织建设需要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加以改革,而现代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法治,这不仅仅是军队内部管理的完善,更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要素质的飞跃。南京政治学院部队政治工作系主任时刚教授认为,法治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文明标志,也是我们现代军队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我们中国的军队还是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42398
4.2015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有人说依法治国的关键不在立法而在公正司依法治国首先是要有法可依,但这个法必须是“良法”,就是能体现和反映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法律。张居正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不仅仅依靠是立法,即使再完善的法律如果不被运用或者随意歪曲,那么立法也将失去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立法与司法应该是并重,立法要科学,司法要公正。 https://www.huatu.com/2015/0115/1152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