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人治”与“法治”到底有何区别?

人治,法治的对称,亦称“贤人政治”。古代思想家关于依靠贤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在中国是指儒家的一种政治法律思想,认为国家治理的好坏不在于有无法律,而在于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是否贤能,如孔子说:“文武之正,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儒家认为:应由“圣君贤相”对人民实行治理,而徒法不能自行。

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治国方略也属于人治,认为人的智慧优于法律,因而“尚法不如尚智,尚律不如尚学”,哲学家是智慧的化身,唯有哲学家是真正的统治者,因此应由他们担任国家的最高官职。

可见人治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强调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是历史的主宰.(《中华实用法学大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法治,一种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法律思想。

在中国,“法治”最初由法家所提出:是与儒家的“人治”“礼治“”相对立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主张。以商鞅、慎到、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儒家的“贤人政治”,认为应任法不任人;国家只要有明确稳定的法律制度、依法而行,就能治国安邦。韩非是集法家之大成者,形成了较完整的法治理论,他认为:“为治者……不吝啬而务法”,又说:“治民无常,唯治方治”。他还要出“法不阿贵”、“刑不避大臣,尚喜不逮匹夫”。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以实行君主专制方目的的。但当时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在反对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斗争中起了一定进步作用。

在西方,古希腊的亚理士多德则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共和制。最早提出法治思想,是在其《政治学》一书中。论述了法治优于人治的理由,以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古代思想家的这样法治思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资产阶级在其革命的时期,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也主张法治,并在取得政权以后,以法律形式把上述原则定型化、制度化。这样,动态的法治同时也就表现为静态的法制。因此,资产阶级法治反对封建专制,确认资产阶级民主,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随着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反动,资产阶段统治者感到法治和法制束缚自己手脚,不利于任意维持统治,因而又出现放弃法治,摆脱法制,而代之以司法专横。警察统治和军事镇压的情形。

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法治反映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成为极大权威和治理国家的有力工具,使国家的一切活动真正按法律规定去办,把立法,执法、普法、守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真正的法治和健全的法制(《中华实用法学大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人治”与“法治”具有以下区别:

第一,“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并不是有没有法律,或法律完备不完备,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法律。实行法治的国家中有法律,在实行人治的国家中也有法律,但是两者反映的意志不同,人治国家制定的法律和制度,是少数人制定的,反映的是少数统治者的意志,是专门约束老百姓的。而法治国家的法律是人民制定的、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约束的是全体公民。

第二,强调法律的作用不同。人治理论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的关键不在于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而在于有贤明的领导人。而法治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主要应依靠建立一个完备的法律制度,并实行依法治理,而不是只靠国家领导人的贤明。

第三,核心不同。人治的核心是维护最高统治者的权威、专横、专制,而法治的核心是民主,在于人民通过法律行使国家权力,产生国家机构,法治的功能就在于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促进大众政治参与向广度和深度扩展。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充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

第四,实现社会公正的效果不同。实行人治,对人难免感情用事,容易出现偏私,产生社会不公。实行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实行社会公正、公平,尤其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由人民制定、能够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五,世界观不同。人治是一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强调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是历史的主宰。法治是唯物史观,法律的规范是普遍的、客观和规范的,肯定和维护的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自由、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和首创精神,因此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第六,稳定性不同。人治的政策主张易变,人变,观点、思想、方法亦变。法治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普遍性,能够较长期地维护社会稳定。

第七,运行机制不同。人治国家中,国王就是法律、法律的独立性几乎难以表现,法律往往是宗教、道德和政治的附属物,缺乏独立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在法治国家中,法律就是国王,法律要实现其社会功能,就要首先形成独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如果没有独立的法律运行机制,法律运行依然依附于其他社会系统,就根本说不上法治。

第八,人治国家往往会发生一党独裁、专制。而实行法治,尤其是在我国,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法律至上、就能实现党的领导、主张、人民的意志和依法办事的高度统一、并是搞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THE END
1.《青岛晚报》: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宪法》的温度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堂“法治大餐”,让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宪法知识,学会应对校园欺凌和处理同学之间矛盾的正确方法。法治信仰,在同学们的心中扎根生长。 魏雪飞表示:“青少年普法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孩子成长的每位‘老师’都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孩子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助力孩子们养成正确的世界http://ytzy.sdcourt.gov.cn/qdzy/394632/394641/30453331/index.html
2.法律基本知识体系构建法治认知的基石法律基本知识体系:构建法治认知的基石 法律基本知识的重要性 法律是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础,它通过规范行为,维护权利,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法律,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法律https://www.6vjxuc8a1.cn/zheng-ce-fa-gui/450796.html
3.普法教育心得体会,版准据据选解不解之缘版FF45生活3、培育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法教育有助于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普法教育的实践 近年来,我国普法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以下是我参与普法教育的一些实践体会: 1、版准据据选解:在普法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版准据据选解,即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法律知识http://www.hbpdxcl.com/post/50549.html
4.普法丨你知道“法治”和“法制”有什么区别吗?看了长知识!从“法制”到“法治” 字词变化的背后 是我们在制度上和观念上 对法的职能认识的一种飞跃 是我们党积累半个多世纪的执政经验 在治国方式问题上完成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保障下 我们必能迈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来源:包头普法 发布于:山西省 https://m.sohu.com/a/716563243_121117482/
5.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律师普法普法内容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如下:1、法治和法律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法治是法律的内容和目的,法律是法治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手段。法律如果只是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就只是法律本身。法律如果想往更深层次方向发展,就必须走法治的道路;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法治的表现形式是思想和实践的循环。法律的表现形式https://www.110ask.com/tuwen/18376956243565360855.html
6.法治和法制现代化20世纪70-80年代,我国讨论过人治与法治的区别。现在人们已明确二者有如下的关系: (1)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关键不在于是否承认人的作用,法治也承认人的作用。 (2)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治国的基础究竟是什么,是依靠个人或少数人的聪明才智治国,还是依靠反映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法律治国。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tpgj84.html
7.法制和法治的区别15亿+普法人次 咨询我 律师解析 区别主要表现在:(1)内涵的差异。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权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约公共权力与保障人权等基本原则;法制只是“法律制度”的简称。(2)价值取向的差异。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权力https://m.64365.com/tuwen/wxnst
8.什么是普法教育什么是普法教育故人莫相离 精选回答 普法教育意是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旨在加强受教育人群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道德意识。 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学习宣传宪法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和重点工作,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贯彻宪法的热潮,增强全社会的宪法观念,提高https://edu.iask.sina.com.cn/jy/2JD5gyE1uOZ.html
9.道德与法治普法栏目剧有什么区别普法栏目剧吧道德与法治、普法栏目..都差不多都是普法的剧,我最早就看道德与法治,都是一段小故事,而普法栏目剧有时候是长篇的要好几集呢,像电视剧似的,还是每次一段小故事好点。人间囧事也不错都一段小故事,而且还没主持人,每天播两段小故事。https://tieba.baidu.com/p/411647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