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治之端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过程中,坚持与道德教育、法治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专题活动,把普法宣传教育融入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才能在整体上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进而推动高水平法治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生共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普法教育宣传工作,是一项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对于群众而言,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普法教育宣传以及实实在在的履职成效,使他们的合法诉求能得到公正对待,公平正义能在每一个案件中得到体现,社会才会更加安定有序,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会显著增强。为此,本次普法主题调研活动集聚普法、法援、调解、律师、公证、复议等法治资源和专家学者,下基层、访一线、察民情,“一对一”“面对面”听取群众在法律诉求方面需要什么、盼望什么、急难事是什么、窝心事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对症下药,完善执法办案和法律服务举措,提升通过执法办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法律条文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能力,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普法教育宣传是接地气的,是人民权益的“守护者”,是民众权利的“宣言书”。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新形势下,普法教育宣传不能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要成为入脑入心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创新、重实践,在建强用好各类载体平台上下功夫,为普法教育宣传“增色添彩”。譬如,在武汉,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公共法律服务“大篷车”为平台,自制微动漫《优化营商环境——武昌司法在行动》、创作情景剧《大篷车开进群众心坎儿里》,以演代讲、以播代说,视听语言让法治的声音入耳入心;又譬如,在黄冈,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文化街区、同心驿站等红色文化景观,统筹好红色法治文化与红色文旅,打造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产品,讲好红色法治故事,让红色法治文化更加接地气、润人心;再譬如,在宜昌,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组织普法志愿者进村落、进企业,通过设置法治咨询点、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彩页等方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法律服务……通过丰富多样的的方法、手段、渠道、载体创新普法教育宣传,营造浓厚的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氛围,有助于推动形成全民普法新局面。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在全面建设法治中国、平安中国的新征程上,期待更多像“荆楚民生观察团”普法主题调研活动这样的实践案例接续涌现,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这既是以创新手段开展普法工作、营造法治社会良好环境的应有之义,也是让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更加可感可期的坚定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