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两个机制,不断压实普法工作领导力
区教育系统制定下发《黄浦区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对接市教委和黄浦区的“七五”普法规划要求,确定主要任务及工作要求,成为指导和规范全系统“七五”普法工作纲领性要求。根据《规划》,形成了教育系统内部的普法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和监督检查机制。
(一)健全组织运行机制
区教育系统将普法工作纳入全区教育年度工作要点之中,并将工作经费纳入本部门年度财政预算。加强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专管员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法治宣讲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督导评估、校级干部考核和学校工作绩效评估、依法治校专项评估等途径加强对基层学校普法工作的监督检查,引导学校将普法工作有机融入整体工作,并形成常态长效机制。
建强“三个阵地”,逐步提升法宣教育执行力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是“七五”普法工作的重点内容。五年来,区教育系统通过建强机关(领导干部、公务员)、基层学校(管理干部、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三大法宣教育阵地,逐步提升法宣教育工作的执行力。
区教育局机关建立“一体化”学习模式,将法治宣传工作融入领导干部与公务人员常态学习中。通过党委会、局常务(扩大)会议、中心组学习以及支部学习、机关干部大会等平台有计划、有重点、地部署法治工作,并按要求安排《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要求机关干部网上“在线学习”每年保证一定课时的法律科目;落实区教育局机关“学法日”活动,组织全体机关人员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中央、市、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撰写学习心得25篇;组织10人次参加教育系统执法人员专题培训和旁听法院开庭,在全机关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区教育系统以青少年学生的学法用法守法为重点,努力建好普法教育两个“课堂”,形成了“法治教育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法治教育与普法活动相结合、法治教育与依法治校相结合”的法治教育特色。
1、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握学科特点渗透法治教育
夯办集中学习,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三、夯实“四大项目”,有效增强“依法治教”推进力
五年来,区教育系统以四大工作项目为抓手,坚持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强化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不断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区教育局在全区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工作,现各校都已依法制定了学校章程,全面形成了“一校一章程”的格局,章程已成为学校改革发展、实现依法治校的行动总纲。区教育局还引导各校积极开展章程配套制度建设,规范“立改废”流程,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一校一制度体系”。
根据市教委《关于开展本市依法治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进的作用,形成“三全”格局:其一申报创建全覆盖,全区109所公、民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00%完成创建并顺利通过了市教委评估,其中35所学校被市教委命名为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其二推进指导全过程,区教育局通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创建推进会、编制创建工作方案、组建专家指导与评审小组、开展区级评审、接受市级复审等环节对学校依法治校工作予以全过程推进指导;其三提升改进全方位,帮助学校围绕依法治校指标,在建章立制、治理结构、组织领导、依法办学、权益保护、法宣教育等全方位提升,彰显了黄浦教育现代化治理的理念。
区教育局指导各校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规则,在政府主导下形成包括政府、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架构,实现主体多元、决策民主、运行规范、意见包容的格局。如尚文中学的“学生参事”参与学校管理、卢湾三中心小学建立的“三心家长工作坊”凝聚家校资源等。
整合“五类资源”,努力形成多方支持聚合力
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主动树立开放、全面的大教育观,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构筑“大格局”、开拓“大视野”、探索“大课堂”,深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方支持的法治教育宣传体系。
(一)积极借助法律专业资源
区教育局主动与司法局以及公检法系统联动对接,指导督促学校不断充实校外法治辅导员队伍,聘请公检法系统同志担任法治副校长,在全区教育系统各单位推行法律顾问制度,为学校提供依法办学提供法律服务和专业支持。
区教育系统单位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法宣教育共建共享,一方面将社区的法宣资源“请进来”为我所用,如南京东路街道禁毒微电影《戒途》走进了曹光彪小学、储能中学等学校,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禁毒教育。同时引导师生也积极走出去,以所学的法律知识回馈社区,参与社区法宣教育。
区教育局主动加强与工青妇等部门以及各类社会组织间的普法协作,推动各类法治教育基地免费对青少年学生开放。区内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公安博物馆、消防博物馆、禁毒馆、民防展览等,丰富了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渠道和形式。同时,学校积极邀请社会各界专业人士为师生开设法治讲座,为学校法治教育增添智力支持和力量支持。
原标题:《【“七五”普法巡礼】坚持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结合提升教育系统依法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