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丨“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12月4日,我国第11个国家宪法日。2024年“宪法宣传周”活动正在全国开展,主题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习近平总书记生动比喻:“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这就是我们说的改革和法治是两个轮子的含义。”

△2024年10月2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个多月前,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阐明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抓好改革落实提供重要方法指导、实践指南。

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

一般而言,改革是“破”,法治是“立”。如何做到二者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的公园景观

水清岸绿、鱼跃鸟飞,长江流域美景回归。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依法治江进入新阶段。如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全社会共识。

南海之滨,海南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202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法治之力推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2024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对保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利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法治为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保驾护航,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改革。如果完全停留在旧的体制机制框架内,用老办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或者用零敲碎打的方式来修修补补,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

△2024年5月3日,游客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参观。

以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为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推动我国文物保护状况不断改善,文物资源内涵扩大,文物保护成效彰显。

同时,文物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通过修订文物保护法进一步提升文物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为推进实现文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法治支撑。

今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一系列新经验新做法写入法律,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改革势如破竹,法治固本强基。

推行员额制改革,让司法力量集中到办案一线;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全覆盖”;公安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一窗通办”“全程网办”“跨省通办”……新时代以来,一系列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法治领域改革破局前行。

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

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而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要求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把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和改革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山东青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宣传展板

2018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高票表决通过。

“宪法是人民的宪法,宪法修改要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从宪法修改工作启动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要求,必须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

首轮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和党外人士共提出2639条修改意见。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到人民团体,从党员干部到党外人士,各方一同贡献智慧和力量,让宪法更加适应时代需要,回应人民呼声。

今年5月,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当有学者发言提到“接下来的这轮改革,力争让更多群体有更强的获得感”时,习近平总书记赞许道:“这句话正是点睛之笔,老百姓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学前教育法将“国家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等明确写入法条,回应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改革举措,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

改革,大潮奔涌;法治,固本强基。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改革在法治护航下更加有力,法治在改革推动中更加健全,必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时政微观察》近期内容>>

时政微观察丨从四次座谈会读懂“一张蓝图绘到底”

众行致远丨从三份国礼的和平意蕴感悟中国担当

众行致远丨“中国不追求一枝独秀,更希望百花齐放”

众行致远丨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总监制丨闫帅南王姗姗监制丨耿志民制片人丨兴来宁黎黎执笔丨杨彩云视觉丨江雨航审校丨张亚楠

THE END
1.秋雁良法善治丨“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12时4习近平总书记赞许道,以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为例11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阐明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2024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年”将于,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游客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参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决定,年。立:“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共抓大保护。”“让改革https://bbs.9you.com/forum-43-1.html?a=shows&catid=wap&id=861983
2.法治赋《法治赋》 邦国欲兴法治先,乾坤有序韵如弦。 律条严正明善恶,典宪刚直辨忠奸。 执法无私威似虎,断刑有度义如莲。 官清恪守章程正,民朴遵循法度全。 富者遵规无僭越,贫人守律不胡缠。 贵胄依法行不乱,贱民依令意恭虔。 才高莫忘律之束,学浅当知法为缘。 https://www.meipian.cn/57dvdrtu
3.首届“商鞅封邑·法治商洛”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展西北在线现将部分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分期进行展出。 书法作品 《国无法不宁》 市文联 殷伟 《法治赋》卷1 镇安县纪委监委 张远雄 《法治赋》卷2 镇安县纪委监委 张远雄 《法治赋》卷3 镇安县纪委监委 张远雄 绘画作品 《六尺巷》 丹凤县委宣传部 王阔 《岁寒三友》 洛南县司法局 贾政民http://www.xbxxb.com/2024/1022/1047510.html
4.我国国家审计与法治的关系浅析.doc我国国家审计与法治的关系浅析.doc 10页VIP内容提供方:小鱼X 大小:30 KB 字数:约5.66千字 发布时间:2021-11-09发布于重庆 浏览人气:5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我国国家审计与法治的关系浅析.doc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08/7101011136004036.shtm
5.新疆社会科学杂志新疆社会科学院主办2017年第01期关键词:现代法治 国家治理 核心要素 法治作为治国方略与国家治理密切关联。现代法治就是通过一种治理形成自组织协调重建国家社会的新结构与秩序,且这种国家治理比传统的统治更能适应社会环境,为各国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并超越“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视域,从而使国家社会的良性运行秩序得以存在并可持续。在https://www.youfabiao.com/xjshkx/201701/
6.道德与法治感受生命的意义法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安全和保障,还为我们的行为设定了底线,以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利益。因此,法治赋予了生命以意义,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公平和公正的社会中生活。 道德和法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道德是法治的基础,因为法律的形成和实施是基于道德的价值观和准则。法律反映了社会一致的道德标准,通过制裁违法行为来保持https://wenku.baidu.com/view/71daeb86b8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2.html
7.法治中国赋法治乃现代文明之里程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依托。四中全会构画出法治中国宏伟蓝图。学罢《决定》,有感而赋: 夫法治者,遵宪循法而治也。曲直必以准绳,公正衡乎法令。治国无法则纷,兴邦无制不振。言不中法不听,行不中法不为;事不循法不成,人不尊法不敬。法令既行,邦纲自正。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500339_101412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