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市委网信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创新推动网络普法工作,聚焦拓展覆盖面、提升实效性,探索采用网民喜闻乐见的短剧形式,制作推出《木瓜说法》普法栏目剧,将互联网重要法律法规与网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用生动鲜活的小故事讲解法律知识,以剧说法、以剧普法,增强了法律宣传教育效果,有力引导网民依法上网、安全上网、文明上网,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宣传形式提高传播力。在以往的网络普法工作中,大多采用文字、图片等形式,对法律条文、案例解释说明较多,这种方式需要阅读大量文字、不易理解掌握,普法效果不尽如人意。青岛市委网信办在总结以往普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当下流行的短视频方式,推出《木瓜说法》普法栏目剧,每期一个主题,讲述一个小故事,时长控制在2-3分钟,故事短小精悍,语言诙谐幽默。主人公“木瓜”是一个普通网民,热心肠、爱助人,但是网络法律知识了解不多,有时面对一些网络诈骗没有戒心,容易上当,频频在网上“中招”。比如《游戏交易套路深》中,“木瓜”为了玩网络游戏,在网上找到买卖游戏装备的网站,根据网站提示不断充值所谓的“保证金”,但是充值成功后却发现网站关闭了,这时“木瓜”才明白被骗了,赶紧报警求救。在《坑人的幸运群》短剧中,发现上当时已为时已晚。通过这些“惨痛经历”,“木瓜”终于学会了使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绘声绘色的栏目剧不仅普及了互联网法律知识,还为网民提供了示范,提升了运用互联网法律法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融合本地特色提高吸引力。《木瓜说法》在拍摄制作过程中充分融合了青岛本地特色元素,让网民看起来故事就发生在身边,身临其境、易于接受。在演员选择上,邀请青岛电视台《新说法》栏目主持人作为主角,其憨厚淳朴的形象为岛城市民所熟悉,并进一步打造成为网络IP“木瓜”形象,其他演员也选取当地群众熟知的人物。在拍摄场景上,选择青岛本地特色街区、地标建筑,加入了许多青岛的知名景点。在语言使用上,运用青岛方言演绎剧集,增加了许多方言“梗”,让本地网民听起来亲切、外地网民听起来有趣,遵循了艺术创作规律,无形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放大了普法宣传效果。
二、成效特色
《木瓜说法》普法栏目剧把互联网法律知识融入到剧集创作中,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让网民在娱乐中接受法治教育。栏目剧于2022年12月上线,一经推出,便受到网民追捧,纷纷点赞转发,累计播放量达200多万次,在微博开设#青岛首档网络普法剧开播#话题,累计阅读量700多万次,在全市掀起了一轮互联网法律法规宣传热潮。网民“青岛小哥”留言,“木瓜遇到的诈骗我也经历过,网上骗人的方式越来越隐蔽,花样越来越多,差点上当,互联网发展这么快,法律意识也得跟上。”网民“快落小小”留言,“现在网络谣言随处可见,主要还是造谣成本低,要好好普及网络谣言的危害,再加大处罚的力度,让造谣者受到应有的惩处。”网民“小仙女鸭”留言,“孩子沉迷网络是个大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家长的问题,要和孩子一起看看普法剧,陪孩子一起戒掉网瘾。”广大网民在追剧观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身网络素养和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