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和为贵,友善一脉连,学习民法典,法治更健全……”2023年6月9日,山水相依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不时传出阵阵歌声和欢呼声。
原来,这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通过“普法歌曲+普法评书+快问快答+现场答疑”的形式,开展的“普法驿站进山区法润乡村促振兴”大型普法宣传活动。活动结束后,门头沟法院首个“普法驿站”也在炭厂村正式揭牌。
据悉,这是北京市三级法院(以下简称“北京法院”)全面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1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出台。北京高院根据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有关要求,结合北京法院实际,制定了《北京法院“八五”普法工作规划》。
据北京高院新闻办主任赵岩介绍,“八五”普法期间,北京法院将成立“百个普法驿站”,组织“千名法官普法宣传服务队”,开展“万场首都法官京法巡回讲堂普法活动”,发挥“专业+精准”优势,深入调查研究首都群众的普法需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01普法体系“独具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针对当前普法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不够多样、内容不够鲜活、渠道不够广泛等问题,北京高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打造以“普法讲堂、普法形象、普法短剧、普法驿站、普法专栏”为代表的“五子齐落”普法体系,并积极推动该体系落实落地、落精落细,努力谱写普法工作的新时代新篇章。
“企业购买商业保险能否替代工伤保险”“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能在“京法巡回讲堂”中找到答案。
2019年5月,北京法院“京法巡回讲堂”正式启动。近年来,北京法院以“京法巡回讲堂”普法品牌为载体,组织法官开展巡回普法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普法活动6300余场。其中,专题开展“主题教育”“京法巡回讲堂”71场,开展“涉民生”“京法巡回讲堂”624场,开展“百姓身边的民法典”巡回普法活动224场,累计受众约150万人。
为使普法工作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一槌两人多矩阵”的普法IP体系就此诞生。
以法槌为原型的北京普法形象代言人“京小槌”的卡通形象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京小槌”普法课堂、普法专栏、普法书籍,以及“京小槌”表情包等一系列衍生品的立体化IP矩阵让“京小槌”形象活跃在观众眼前、跳跃在读者“指尖”。同时,北京高院打造的“矛盾相声铺”通过矛矛、盾盾两个卡通形象,以说相声的方式,将法律知识寓教于乐。“多矩阵”则由北京市多家法院的普法IP共同组成,如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十号故事庭”、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的“西法号”、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李大炮”、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的“不会演剧场”等。
相较于单纯的文字,短视频形式的普法短剧在传播上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在北京公交地铁车厢的“小电视”中,经常会有“京小槌普法课堂”的“身影”。目前,“京小槌”普法课堂已制作410余期,“矛盾相声铺”系列普法微动漫已制作4期,“十号故事庭”“西法号”“李大炮”“不会演剧场”等线上普法品牌已制作74期,普法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北京法院坚持人民群众的需求导向,通过“普法驿站”开展人民群众身边的普法活动,实现“送法上门”的普法效果。2022年9月,北京法院首家首批“普法驿站”三地同步挂牌直播活动在房山法院举行。房山法院将“普法驿站”开进景区、机关、校园,并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现场普法、校园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打通普法宣传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北京市各级法院已挂牌成立“普法驿站”45个,实现了全市各区全覆盖。
近年来,北京高院探索的“五子齐落”普法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普法效果,得到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全社会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02普法形式“喜闻乐见”
门头沟法院邀请两位评书演员和该院三名资深法官一起,将实践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改编成评书,把一条条专业的法条用通俗幽默的话语演绎出来。
相邻关系、养老诈骗、婚姻家庭、妇女权益……这些常见的法律问题被糅进评书里,既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又有诙谐幽默的“包袱”,二十多分钟的普法评书,有趣又有料。
“太逗乐了!法官还挺幽默。”“他们刚才说的开后窗那个问题,我老姨最近正头疼呢。”“轻轻松松得就学到不少法律知识。”现场观看的村民们笑着说。
普法效果怎么样?“快问快答”一考便知。紧张的鼓点响起,村民们争先举手参与“快问快答”活动,二十名村民,十道问题,正确率高达90%。
参与评书演绎的门头沟法院民一庭法官王丽娟说:“第一次将普法宣传与曲艺表演的形式相结合,我觉得很新颖、很喜欢。从现场村民的热烈反应来看,本次普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们向每个村民都发放了法律需求调查问卷,今后每个季度,我们都会安排法官到群众家门口普法,既要讲群众想听的、需要听的,还要讲群众应当听的,让大家看得懂、听得进、记得住、能认同、能遵守。”黄锋说。
嘀……房山法院的“普法巴士”又开车了。
6月20日,房山法院与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第六客运分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公交集团客六分公司”)联合打造定制化主题普法宣传线—F1路“法治相伴”宣传线暨“普法驿站”进公交启动仪式正式举行。
据了解,“普法巴士”是房山法院在2016年探索实践的一项基层法治宣传模式。运行7年来,“普法巴士”足迹遍布房山区28个乡镇(街道),累计受众近百万人次。
此次“普法巴士”与北京公交集团客六分公司携手打造《民法典》、防范养老诈骗、道路交通安全定制主题普法公交专线,通过对全线11辆公交车辆内饰设计、语音报站等空间环节融入普法元素的形式,开展“滴灌式”普法工作,及时将新颖、鲜活的法律知识送到日均3000人次的F1路乘客身边。同时,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聚焦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法治需求,在车内张贴“司法需求调查问卷”二维码,提升法治宣传工作效能,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情感。
“‘普法巴士’提示您,不要抢这两三秒,出了事故花不少。”途经房山法院站点时,公交车上响起了朗朗上口的语音报站提示。
北京公交集团总经理助理、总法律顾问季朗超表示,F1路“法治相伴”宣传线宣传范围辐射至F1路公交沿线的机关、学校、商场、医院和社区,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治声音,实现了同职工、乘客“零距离”的法治宣传教育。
03普法内容“用心用情”
“门头沟区90%的面积是山地。实践中我们发现,近年来,山区百姓对法律知识和司法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多。为了给山区百姓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普法服务,门头沟法院选择将首个‘普法驿站’挂牌在炭厂村。”门头沟法院斋堂人民法庭庭长、政治部(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副主任谢耀宗表示。
考虑到村民对一些晦涩法律条文的接受程度,门头沟法院的普法队员们敲定了更接地气的法治文艺表演普法形式。针对具体的普法内容,普法队员们悉心选取村民日常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为了充分保证普法效果,普法队员们提前到炭厂村“踩点”,并与村支书反复沟通。
“在着手准备具体普法稿件时,有些法官更习惯‘法言法语’,跟相声演员的衔接也略显生硬。”谢耀宗说,大家就坐在一起逐字逐句斟酌、反复修改排练,直到确保内容通俗易懂,还能接住相声演员抛来的“包袱”。
在第九届“金法槌”微电影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中,北京高院拍摄制作的微电影《五万》斩获一等奖。
《五万》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背包法官”冯晓光为原型,通过讲述其走街串巷化解纠纷的故事,展现北京法院深度参与诉源治理、助力平安北京建设工作的积极作为。影片通过法官指导人民调解员妥善化解继承纠纷、帮助包工头李国明成功要回装修款等“多线叙事”的方式,充分展现北京法官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廉洁司法的良好形象。
与记者谈起影片中“李国明案”的原型,冯晓光表示该合同纠纷案在当初调解时还颇费了一番功夫。虽然几次与被告当事人沟通、并到现场了解情况,但因为原告李某没有直接证据,被告不认可,调解工作很难进展。冯晓光一边给李某普法,一边寻找案件的其他解决思路。终于,冯晓光在另一起案件的调解过程中找到了灵感,最终该案也顺利得到解决。
“基层法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不能就案办案,更不能机械办案。”冯晓光说,很多老百姓因为法律知识匮乏,有时不能很好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此时,就需要办案法官多询问、多调查,查清楚案件事实、寻找突破口,努力缩小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的差距,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在冯晓光的办案故事里,有着千千万万中国法官的影子。
“我们要讲他的故事,却不仅仅讲他一个人的故事。”赵岩对影片负责同志叮嘱道。
从案例筛选到剧本创作,再到拍摄场地的沟通协调,冯晓光在繁忙的办案之余也为影片的制作投入了大量精力。
为了精益求精,在剧本创作阶段,北京高院邀请资深法官对剧本中的专业问题进行再次审定,并组建审核小组,对剧本和影片进行全面审核。
“李国明砸破公司窗户进入室内偷钱,即使后来主动中止,也已经构成了犯罪未遂阶段的中止,理论上应追究刑事责任,不妥。”
“李国明讨要的装修款总共5万元,而他母亲住院就需要5万元,这钱还得支付工友工资,不够分。”
……
最终,剧本历经12次修订、成片历经8次修改后,终于得到了有关院领导的认可。
演员、顾问、制片人、拍摄团队,每一名参与者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虽然大家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用心的态度、执着的精神,让这部微电影最终取得成功。
“未来,北京法院普法工作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履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不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延伸普法宣传深度、拓宽普法宣传形式,坚持守正创新,开展更多贴近民生的普法活动,创作更多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打造更多深入人心的普法品牌,切实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声音,着力推动全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北京高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安凤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