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弃微末,久久为功。近日,随着《美丽成都建设战略规划(2024—2035年)》发布,美丽成都建设的一批优秀案例也被大家看见——公园城市满园美色关不住,忽见“梅子金黄杏子肥”。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生活在成都,等红灯的时候就可以欣赏一场风景。无需放眼瞭望,就在此时此刻此地,你就可以进行一场原地的旅行。上下班往返之间,无论是公车、单车还是脚步经过的地方,都有一抹可以让眼睛清亮的风景,每一株迎着微风的花草都像是每餐的家庭料理。而这一路上,你是有花草树木陪伴的,或高或低,或艳或素,或明或暗,或绽放或含苞。目之所及,不仅是生活的芬芳,还有生命的涌动。或许你并不了解植物,但不管你见或不见,这些随处可见的花朵和绿植都在那里。路两旁高大的银杏给低矮的灌木和花草撑起一把大伞,一树蓝花楹或许会让你觉得梦想就在眼前。成都的云、成都的雨都是绝美的,会编织出一场绚烂的舞台剧。云卷云舒,雪山映辉,清流缱绻,这是成都最引人遐想的魔法。此刻,你或许会心甘情愿把这里当做你的第二故乡。雨过天晴,仰望天空,你以为来到了颠倒国,湖面竟然悬在自己的头顶。成都,是典型的乡村城市。山与城互融,静与动互衬,你居在闹市,推窗即见雪山,青城的山风一路而下,吹落了人民公园的银杏。
3000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的成都,肩负着新时代的使命,在美丽成都建设之路上向阳而生,循梦而行。
以“泰山不让,水滴石穿”的坚韧姿态,推动美丽成都实践长远目标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美丽成都建设实施全域推动。充分发挥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作用,各级党委、政府把美丽成都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市人大切实加强生态文明保护法治建设和法律实施监督,市政协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市级有关部门及时完善工作举措,推动任务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各区(市)县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加强工作衔接,协同推进,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美丽成都建设。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美丽成都建设得到高位推进。科学编制《美丽成都建设战略规划(2024-2035年)》,提出“38258”的工作思路。“3”即提出了三步走建设目标:“到2027年,美丽成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0年,美丽成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前,美丽成都基本建成”。“8”即实施“构建城园相融的大美空间、建设秀美宜居的幸福家园、发展绿色低碳的现代经济、打造可感可及的美丽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弘扬独具魅力的生态文化、开展共建共享的全民行动、健全智慧高效的治理体系”8个方面的重点任务。“25”即“25项目标指标”。“8”即“大美空间、幸福家园、现代经济、美丽环境、自然生态、生态文化、全民行动、现代治理”8个方面的重大工程,强化项目支撑和经费保障。
三是鼓励先行先试,美丽成都建设形成广泛共识。鼓励开展美丽成都建设政策模式和实践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激发美丽成都建设活力,提升美丽成都建设治理效能、构建科学、高效、智慧、协同的美丽成都现代化治理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开展美丽建设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美丽建设路径和模式,建立健全美丽成都建设成果总结和示范推广机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强化区域协同推进,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推进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市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等工作。
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拓宽美丽成都实践广阔渠道
一是坚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筑牢美丽成都之基。坚持将公园城市建设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实践和承载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以功能为导向推进“三个做优做强”,加快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城市核心功能、基本功能、特色功能整体提升。坚持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分类实施老旧片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动“百村先行、千村提升”,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保护田园风光,留住乡愁记忆。聚焦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高标准落地建设天府永兴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一期调试验收。
二是大力发展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经济,培育美丽成都之干。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深化空气质量源头治理,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划定并严守“三区三线”,建立衔接城市总规、覆盖全市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确保生态空间不低于78%。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布局构建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8个产业生态圈,捕捉前沿技术和热点赛道,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八大行动”,落地绿色低碳产业基金60亿元,成功举办中国环博会成都展,生态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针对移动源排放量较大、新能源汽车占比不高等重点问题,疏解提升老旧商品交易市场,构建“轨道+公交+慢行”出行格局。首台“成都造”氢能重卡开行成渝氢走廊,2024年新建成充换电站181座、充电桩5.1万个,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81万辆。试行气候投融资支持项目目录及认定规范,推动四川天府新区组建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
三是坚持打造天蓝水碧健康舒适的宜人环境,扮靓美丽成都之颜。坚持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保卫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三大目标”,建立健全污染防治“1+12”工作体系。成都大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实现全优良,PM2.5浓度创历史新低,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加强岷江、沱江干流和绛溪河、西江河、毗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2023年全市114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38个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推动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开展“十百千万”“无废细胞”工程建设,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实现有害垃圾投放、收运、暂存、处置体系全覆盖。
四是全面勾勒如诗如画多姿多彩的美丽空间,筑牢美丽成都之魂。以青山为底,划定生长边界、布局望山廊道,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生态骨架,深入实施“五绿润城”行动。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再现草树云山、千秋瑞雪的旷世盛景。以绿道为轴,串联城乡社区、贯通川西林盘、链接大地景观,加强场景营造和价值转化,让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可感可及。以江河为脉,疏通水系沟渠、改善河湖水质、升级滨水空间,编就三江润城、千渠入院的城市蓝网,勾勒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灵秀画卷。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璀璨“绿心”、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天府绿道城市“绿脉”、环城生态公园超级“绿环”和锦江公园精品“绿轴”,“青山绿道蓝网”相呼应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正初步形成。高标准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高质量推进邛崃市白沫江水美乡村生态综合体国家级EOD试点,开展都江堰灌区生态保护,荣获全球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活力姿态,激发美丽成都实践无限潜能
一是推进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法规标准、规划政策体系,强化组织执行,严格监督管理,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激励公众参与美丽成都建设。统筹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着力构建美丽成都“1+N”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实施意见、年度计划、责任分工、评估考核等政策文件,支撑美丽成都落地实施。
二是强化示范引领。分阶段、分批次推进美丽示范创建,积极培育美丽细胞,率先形成一批实践示范样板。
三是推动环保领域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全面推动美丽成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四是推动“成都实践”经验创新转化。做好公园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示范创建、生态惠民等经验的总结提炼,创新转化“成都实践”经验助推美丽成都建设。
五是强化区域美丽共建。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区域战略的引领作用,建立协作机制,共建共治共保共享共赢,形成美丽建设的工作合力。
六是塑造美丽成都的生态美学。坚持尊重自然原貌,突出成都特色,深化美丽成都建设与生态美学实践融合,积极探索美丽成都艺术实践新模式、新路径。
以“行稳致远,力争上游”的务实姿态,夯实美丽成都实践坚实根基
一是全力打造美丽建设示范试点。依托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果,分层次因地制宜推动打造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培育绿色低碳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美丽细胞,聚小聚细夯实美丽建设,先后建成1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鲜活案例和样本。崇州、蒲江入选2023年美丽四川建设先行示范县(市),2023—2024年,聚焦美丽城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安全、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现代治理等领域,累计发布“美丽成都建设”优秀案例40个。成都市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入选2024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名单之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兴隆湖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二是聚力打造生态惠民示范场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试点,系统构建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城乡居民收入、民生领域投资、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投资逐年增加。全域打造和展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成都新场景,亮化“活力幸福之都”城市品牌。每年发布生态惠民新场景,打造“生态惠民TOP100—示范线路”,评选“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持续深化“碳惠天府”机制,上线以来,参与用户突破300万人,打造线上线下低碳场景144个,开发碳减排项目129个,充分展示了成都特色的碳普惠新样板。
三是积极探索打造美丽社区建设。制定发布《成都市美丽社区建设工作指南》,结合微网实格治理机制,分类建设城镇社区、乡村社区、产业社区三类美丽社区,制定党建引领、管理机制、美丽空间、数智赋能、价值转化等10项建设指引,动态更新社区生态环境主题基础数据库,完善综合应用、开放共享管理使用机制,推进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与生态环境治理、监管平台互联互通和融合应用,鼓励社区推进生态价值有效转化。
四是不断扩大美丽成都建设影响力。成功举办成都大运会,践行“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理念,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场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体育盛会。“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3年会”落地成都,获得良好反响。2024年4月,“美丽共建美美与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成都崇州成功举办。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凭借一批标志性成果,“成都方案”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美丽建设“朋友圈”持续丰富。利用全国生态日、六五环境日、世界水日等契机,持续讲好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成都故事”,推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更加深入人心。
美丽成都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必答题”,我们以实际行动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美丽成都的实施路径更加清晰,美丽成都的建设推动现代超大城市与绿色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为绘制美丽中国蓝图增添更多成都美,让美丽中国的画卷越绘越精彩、越绘越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