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能是跑法院次数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听过各类案件;
他们,和法院干警一同战斗在第一线,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一线牵;
他们,出门能扛“长枪短炮”,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
“记者看法院”专题策划重磅回归!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近期陆续邀请日常采访最高法的“跑口记者”讲述2022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并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的代表作品。
想看到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他们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么样吗?
一起来围观!
这位记者是谁?
记者常杨正在直播“直击江歌母亲诉刘鑫案二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记者常杨
看一个个鲜活判决的背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如何让法治精神浸润于全体人民心中,司法机关首当其冲。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在我看来,过去的2022年,法院用千万份判决传播着法治的精神。
案例是活的法律,能为人们更生动形象地提供行为引领,树立行为规则。2022年,江歌母亲江秋莲诉刘鑫生命权案二审判决,主审法官通过《法治在线》栏目答疑释惑。作为一名法治记者,我跟踪这起案件三年,见证了这起案件的法治进程,最终的判决“既契合我国民法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基本原则的应有之义,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方向,更是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知恩图报优秀美德的内在要求”,这既是判决书中评语,也正是这份判决带给我的最直观感受。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的典型案例并不少见,从“噪音扰民诉前禁止令案”,到“章公祖师肉身坐佛追索案”,从“全国首例药品专利链接诉讼案”,到“呼某个人破产清算案”,这一起起“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候选案例,《法治在线》都曾重点报道。
法治的进步,既仰赖于顶层设计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也得益于无数具体案件的精耕细作、积厚成势。2022年,《法治在线》栏目以电视端为主体,结合新媒体账号矩阵,以专题、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节目,见证了法院努力将每起案例作为诠释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记录下时代发展变迁中那些最为关键的细节。
代表作品
司法,为江歌善行注脚
江歌母亲诉刘鑫案二审宣判
2022年12月30日,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江歌母亲诉刘鑫案作出二审宣判,法院二审判决对3个案件焦点作出判定,最终驳回刘鑫上诉,维持原判。
劳荣枝案今日二审宣判
2022年11月30日上午,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劳荣枝故意杀人、抢劫、绑架一案进行二审公开宣判,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死刑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