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太久远了好像似乎是这个辩题,你们随便看看吧。我方应该是反方。
对方点:
1.道德只可以约束有道德的人,约束范围窄
a.反问对方对“有道德的人”定义;不能做过一件不道德的事将他定义为不道德
b.不道德的人分两类:有道德,可教化;无法教化——社会少数
c.反问有道德的人是少数吗?在座各位?
2.法律普适性
a.法律不会细化到生活每一件事
小事依然重要:可能发展到影响社会秩序
b.社会秩序包含人与人关系,其中某些问题无法解决:举例
d.滞后性
3.法律确定性和统一性
a.法律量化定义本身存在问题
b.很多人利用量化钻空子
c.滞后性
4.法律事前预防作用
预防作用分两层:法律意识,威慑作用
a.比较道德与法律成本,渠道
b.法律威慑:不能做;道德:内心向善
5.法律的强制性
承认法律具有强制性并且有效
a.强制性可能造成反抗
c.比较他律与自律
6.法律管大事,道德管小事
大小事定义
反驳定义;
小事可能发展成大事
三遍盘问小结:
刚才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首先回答刚才对方辩友提出的几个问题:
第一
第二
那么现在由我来给大家回顾一下我方盘问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群众性道德是自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法律是在原始道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形成;而现行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律之所以存在,是基于其符合群体道德的要求;如果法律不符合群众道德就会出现刚才我方所举例子中引起人们反抗的行为,所以从本源和内涵方面来看,维系社会秩序主要靠道德。
第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人。由于法律本身特性,没有办法对所有案件进行具体规定,因而出现自由裁量权,而自由裁量权是由人行使,所以法律不可避免受到人的因素的制约。如果执法者道德败坏,根据其对法律的了解钻法律空子,也就无法做到执法公正。即使是正义的法律,也需要有道德的人执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