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大关系(六)——法治和人治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6.03广西

还有学者更进一步,分析“法治”和“法制”的区别。用他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水治”和“刀制”。法制在中国古已有之。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主张就是建立法制。国家制定各种法律,积极普法,让所有人对法律都很了解,并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

但法治与此不同。法治是更高级、更彻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上至最高统治者及其国家机器,下至三教九流贩夫走卒,都要同样服从法律,被法律制约。并且,法治的重点,就在于法律可以约束国家——王在法下。而法制说到底,还是国家用法律治理人民。法律是国家的工具,而不是对国家的约束。强调法治和法制的区别,很有政治性。

虽然如此,法制和法治的区分,还是学术意义更大,现实意义不大。一般人看来,法治和法制,都是用固定的法律条文管理社会,这两个概念基本上是同一码事。真正明显的不同,还是法治和人治。

所以接下来,我就不区分法治、法制了,统统称之为法治。

法治,是用固定的法律条文裁决纠纷、治理社会,而人治,则是由掌权者根据个人意志做出判断和裁决。如此说来,当然法治大大优于人治,甚至可以说,人治简直就是不可忍受的。个人意志不是可以任意改变、捉摸不定吗?任由某人凭借其个人意志决定别人的生死和命运,这怎么能忍受呢?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人们仿佛找到了以往众多社会问题的原因,也找到了建立美好社会的关键。想要建立美好社会,就要完善法治,具体说就是,国家制定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尽量把对错是非都事先说清楚,清清楚楚写在纸上,公之于众,广而告之。大家遵照执行。如果有人违反,不管他什么人,上至总统首富,下至流浪汉,都绝不姑息,严惩不贷。如此一来,社会即使不完美,也已经足够好了。

但是,事情哪里会那么简单呢?人类社会已经存在若干万年。进入有文字有国家有法律的文明社会,至少也几千年了。如果法治真是这么一招鲜,那么人类社会早就进入持久和谐、永恒幸福了。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

问题出在哪里?大致来说,问题出在两方面。

第一是错误理解了人治。第二是忽视了法治的核心缺陷。

人治,被认为是掌权者根据个人意志,随便做出判断和裁决。因为是个人意志,所以随时可变、毫无规律、无法预期。这种状况当然难以忍受、不可接受。

但实际上,人治不是这样的。想一下现实中人治的真实样子,包括古代和现代,就会意识到,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礼治”,也就是根据社会公认的传统、习俗和惯例来判断和裁决。这种约束不是明文规定、清晰可见的,但传统、习俗和惯例,其实人人都知道,并且很有共识。换句话说,人治同样受到约束。人治并不等于任性胡来。

因为有“礼治”这个约束,和法治类似,人治往往也是高度可预期的。掌权者的裁决,只是少数几个选项中的一个,而不是天马行空、无凭无据的随机而为。

这就是人治在历史和现实中长期存在,而人们也能大致接受的原因所在。如果人治真是那种任性胡来,是不可能长期延续的。

人治的问题在于,掌权者的道德和水平很重要。如果是个能力强的君子,即使没有明文法律约束,即使只有不成文的“礼治”约束,他的判断和裁决也能大致正确。反之,如果掌权者是个恶棍或坏蛋,他的裁决就会很离谱。

有人可能会说,对啊,法治就是为了让恶棍和坏蛋也无机可乘啊。确实如此,凡事都按照实现写好的条文去判断去执行,能减少恶棍和坏蛋的危害,不过,也会带来新的问题,这就是法治的核心缺陷。

这时,就需要主事人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根据当时的习俗、惯例、公认的观念,做出判断和裁决。如果法律规定得太细太密,束缚了主事人的自主范围,那么,很多事情就无法解决,或者做出荒诞的裁决。

也就是说,法律很重要,但人的主观性积极性,同样重要。仅仅靠法治,完全排斥人的作用,国家是治理不好的。

中国人很早就理解了这个重要道理。秦汉帝国对法家主张的大规模实践,是一场大型社会实验,结果证明,法家的主张,也就是法治,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行起来却行不通。

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当时秦国的治理非常成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秦国执行法律,严格且公正。秦人勇于公斗、怯于私斗,是优秀的农夫和战士。国家上下一心,斗志昂扬。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统天下。

看起来,秦国的法家制度毫无问题,值得推广。但是,真把秦国的制度推广到天下以后,就暴露出极大问题。秦国的善政,到了秦帝国,却成了公认的“苛政”。只过了十几年,强大的秦帝国就短命而亡。

很多人可能以为,继承了秦的汉朝,彻底改变了秦的“苛政”。其实,汉朝基本保留了秦朝的法律。因此,汉朝的法律种类繁多、规模庞大,事无巨细,都有规定,其实也很“苛”。只不过,汉朝在执行法律时没有那么较真。

这是因为,汉朝人发现,在广大的国土上,面对众多的人口及千变万化的情况,如此繁密的法律,实际上根本不可能严格执行。法律之多之繁,以至于司法者自己都搞不清楚,也就更谈不上“法治”了。别忘了,那时候,连纸都没有。纸要到东汉时才发明出来。

事无巨细的法律规定,严格的制度,反而行不通。秦汉的这场大实验,让中国人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治理国家终究还是要靠人。写在纸上的法律,有用,但以为有了制度,人就不重要,那就错了。人的作用,永远不可或缺。这是汉武帝推崇儒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儒家和法家的根本分歧之一就是,法家认为,只要立法严密,执法严格,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即使坏人,在严格的法律面前,也做不了坏事。

但儒家认为,好社会不可能由一帮坏蛋、歹徒组成。好社会,终究要靠好人来建设和治理。法律、制度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更重要。所以,培养人、教育人、提升人,永远重要,永远要坚持。

秦汉以后,中国社会仍然有法律,但再也没人迷信法律和制度了。儒家“以人为本”“教化”的观念深入人心。愚者认为这是中国法律制度落后的表现,殊不知,他们认为先进的解决方案,中国人早就实验过了。之所以放弃,改为儒家的“人治”,这根本不是落后,而是先进,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已经充分比较过两种解决方案的效果了。

到了近代,西学到来。法治的主张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回到中国。可能是由于之前的实验年代太久远,很多人已经淡忘,加之近代以来的救亡情结,大家处处效仿西方,包括法治等制度,认为这才是救亡图存之道。

实际上,无论是法治,还是法制,虽然有内在的不同,但在大的方面,基本还是法家的主张。这种主张,排斥人治的作用,强调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因此,就像当年法家攻击儒家一样,人治被大大丑化和贬低了。

历史仿佛是个循环。随着中国复兴的实现,中国人落后挨打、急于赶上的心情,缓解了很多,可以心平气和、理性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历史。加之,就像秦汉那场法治大实验的结果一样,法治在当代社会,同样暴露出很多问题。法网密布、动辄兴讼、程序繁复、成本高昂等等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

对比之下,人治的优点渐渐为人所知。以往对人治的丑化和贬低,渐渐站不住脚。当然,人治不是完美的,也有很多严重的问题。但是,彻底脱离、排斥人治的法治,会越来越僵化、繁冗,解决社会问题的成本越来越高。人治和法治,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所以,今后真正的问题,不是要法治还是要人治,而是怎样把法治和人治合理地搭配、结合在一起,既能发挥法治严格一致的优点,也能发挥主事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结合当时当地的现实,做出最合理、能被各方接受的判断和裁决。

那种把法治和人治对立起来,简单化标签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最要不得的。

THE END
1.罗翔老师讲:法制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分别都是什么意思?那什么是法制,什么又是法治呢?它们的区别在那?法制的含义狭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广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法治的概念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276403293085140&wfr=spider&for=pc
2.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建设四大关系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政党政治,政党是政治力量的代表,国家政权掌握在执政党手中并由执政党运作。执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律制度、法治体系及其运行。所以,政治和法治的关系在现实中集中体现为党和法的关系。 在我国,党和法的关系是一致的、辩证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http://www.legaldaily.com.cn/xjpfzsx/content/content_8776280.html
3.道德底线与法律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法律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理学核心的问题之一。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不是法哲学的局部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法哲学的全局问题。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 家庭关系中道德和法律不可或缺吗 “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保证,法律不是万能的。如果把本属于道德调整的范围纳入法律规范,https://mip.66law.cn/topic2012/ddflgx/
4.刘建武:“党大还是法大是伪命题”的N个理由岳麓讲坛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高度一致性,体现了我国党与法治关系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联系。“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全党在宪法法律范围https://ldhn.rednet.cn/c/2015/12/09/3860063.htm
5.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律师普法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如下:1、法治和法律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法治是法律的内容和目的,法律是法治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手段。法律如果只是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就只是法律本身。法律如果想往更深层次方向发展https://www.110ask.com/tuwen/18376956243565360855.html
6.2016年8月中心组学习材料——2014年10月23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表于《求是》杂志2015年第1期 ★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http://www.hazyy.com/yydj/dwgk/1763.html
7.浅析法律一般性与法治的关系浅析法律一般性与法治的关系 今年5月发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提出,“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http://e.mzyfz.org.cn/paper/1905/paper_51061_10634.html
8.简述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精选6篇)法律与道德,历来是建立公序良俗、和谐稳定社会的两个保障[2]。德治与法治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它们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并驾齐驱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3.1德治与法治的基础关系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8ha1l2t.html
9.法治与德治的不同与关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源于法与道德的关系”,但是,我们却不能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直接套用到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这是由于法治和德治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法治与德治的不同 首先,法治的规范方式与德治不同。法治规范人们行为的尺度是法律,而判断人们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的根据是人们的行为,而不是人们的内心。法律不http://www.sass.cn/109012/48000.aspx
10.宪法与法治的关系2.docx宪法与法治的关系Ⅱ宪法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法律根据宪法的产生是近代法治确立的标志在宪法中所确认的原则和制度,如主权在民、人人平等、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等,正是由于宪法把法治理念法律化、制度化,使法治的实现成为可能。因此,宪法的产生成为资产阶级实现法治的标志,成为近代法治确立的标志。宪法的内容是实现法治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29/713405612500412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