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七五”普法收官之年,莱芜区坚持把普法工作作为法治莱芜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以提高法治宣传的渗透力、发挥好教育引导功能为工作重点,以“法治六进”、镇村法治创建为有效载体,突出重点对象、重点内容,创新形式,精准发力,为努力打造法治莱芜“金招牌”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创新做法
“普法+重点人群”开展精准普法
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列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目标,健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学法、区管干部每年考法、新任领导干部任前考法等制度,完善宪法实施监督和宪法宣誓制度。抓好青少年“关键群体”,深入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通过上法治课、设立法治宣传栏、普法长廊、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治手抄报、学宪法讲宪法、组织到校外法治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在校学生法治意识。抓好村(社区)居民“绝大多数”,开展“法律进家家家安”、新时代文明实践“莱普法”志愿服务,扶贫专项普法宣传、青年普法志愿者基层行、政法干警送法进乡村等系列普法活动,举办普法活动1328场次,发放宣传材料10万余份。
▲“校园+基地”教育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意识
▲2020年6月开展“《社区矫正法》宣传月”活动
▲民法典法治讲座“以案释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2020年6月18日,莱芜区司法局联合经贸办、莱芜农村商业银行利用赶大集开展“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普法宣传活动
“普法+宣传矩阵”筑牢普法平台
打造高标准法治文化阵地,建成一处全省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两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两处法治公园、一处民法典主题游园,在镇(街)建成法治文化公园、广场,在村(社区)普遍建立法治文化墙、法治长廊,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法治文化阵地网络。用活新兴媒体。充分发挥“报、网、端、微、屏”等作用,推送典型案例、传播法律知识,利用全区230多辆公交车、200多处楼宇电视、130多处户外电子显示屏。推进法治文艺创作,充分发挥文化品牌效应,邀请莱芜梆子等艺术团体,自编自演莱芜梆子《一张清单》、快板《法治歌》等30多个法治文艺作品,每年深入基层巡演40余场次,寓教于乐。
▲2020年9月7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延伟到莱芜区民法典主题游园开展调研
“普法+法律服务”增强普法成效“
普法服务“零距离”,深入中小微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成立十业百企等法律顾问团,强化“上门服务”,走访中小微企业200多个,为企业提供法律普法1000余次、法律建议6000余条。普法服务“全覆盖”,841个村(社区)全部建立司法行政工作室,均配备法律顾问,村法律顾问一季度一场法治课,通过开展村干部法治培训、党员大会上的普法课、乡村法治大讲堂、政法干警巡讲等系列活动,培养农村干部的法治思维,增强依法办事、依法治村能力,培养“知法”村两委。
“普法+人才建设”构建普法支撑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区所有村选配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利用莱芜的“莱”字打造了法律顾问“莱”普法、法律顾问“莱”调解、法律顾问“莱”坐班、法律顾问“莱”代办等系列特色品牌,法律顾问共为基层提供各类法律服务4万余件次。培育一批“法律明白人”,区镇村三级联动,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座谈交流、技能大赛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培育法治观念,将越来越多的调解骨干培养成“法律明白人。培育一批“崇德守法文明户”,在全区开展“崇德守法文明户”评选活动,经过村级推荐、镇街初审、区级评定的方式,共推选出“崇德守法文明户”5000余户。
创新成效
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逐步增强,城乡法治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为建设幸福和谐新莱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336个村(社区)达到“十个一”创建标准,18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顺利通过市里的“七五”普法验收,莱芜区获评第一批“山东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市、区)”。(图/文济南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