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时候,家长们会抱怨,说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是学校没教好,或者说是社会环境影响了孩子,甚至觉得孩子天生就是这样,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但真的是这样吗?
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小时候在家里受到的教育,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如果父母自己做得不好,孩子又怎么能做得好呢?
——可能因为你说得多、听得少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很多家长慢慢感觉到,孩子越大,反而越不愿意跟自己聊天了。大家通常会认为这是青春期叛逆或者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造成的,但实际上,问题没那么简单。
你想啊,孩子开始对大人闭口不谈,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说了也没用,得不到理解,心里头攒满了失望。就像我有个朋友,他说跟父母相处总感觉怪怪的,不自在。
记得小时候,他跟同学闹矛盾打架了。
妈妈还说:“为啥人家不找别人的麻烦呢?”
这种事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心里的委屈和不解就越积越多,到最后,干脆就不愿意跟爸妈说心里话了。因为在孩子眼里,爸妈虽然爱他,却不肯真正听听他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
这种情况挺普遍的,好多父母都是话多耳朵少,跟孩子说话时,没等孩子把话说完,就急着打断,不关心孩子真正想表达什么,也不在乎说话的方式会不会伤害到孩子。这样一来,等孩子长大了,心门就越来越难向父母打开了。
所以说,这不仅仅是孩子长大的问题,更多的是家长和孩子沟通方式出了问题。要想孩子跟你亲近,得学会先听后说,尊重孩子的感受,用平等的态度交流。毕竟,爱孩子,更要学会理解孩子,这样,家才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
——可能因为你给的建议太多,选择太少
让孩子成长为有主见的人,关键在于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表达和实践自己的意愿。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可能在不经意间用言语或行动否定了孩子的自主性。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你还小,你不懂!”
“听爸爸妈妈的,我们还能害你吗?“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无害,实则剥夺了孩子学习自我决定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习惯于依赖大人的意见,而不是发展出自己的判断力。孩子表现出的“没主见”,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去练习做出选择,没有被赋予选择的责任和权力。
因此,家长应该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比如,当孩子提出想要读某本书时,可以先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再引导他们思考不同书籍的价值,最终让孩子在理解中做出选择。通过这样的互动,孩子不仅学会了选择,也学会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从而逐步建立起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可能因为你给的否定太多,鼓励太少
一个人真正内在的自信,是从小培养出来,而一个人的自卑,也与童年的经历有关,最先来自家庭,再是老师和同龄人。
在家庭这所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塑造孩子自尊自信的关键。
当爱附带条件,批评夹杂嘲笑与讽刺
用“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杆
频繁质疑孩子的能力
甚至在众人面前让孩子难堪
只盯着缺点不放
这些行为就如同风雨,侵蚀着孩子自信的根基。
——可能是你亲手将手机递给孩子
现在的孩子们啊,对手机的痴迷真让人头疼。家里家外,手机、iPad几乎成了哄孩子的“法宝”。
孩子一闹,给个手机,立马就安静了,但这真的好吗?记得有次聚会,朋友的小宝贝哭闹起来,朋友马上拿出手机,孩子的眼睛立刻就粘在了屏幕上。
我提醒朋友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她却不以为意,笑着说:“没事,手机能让他安静下来。”转眼几年过去,那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但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活泼,不太愿意与人交流,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玩手机。这让人不禁思考,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有很大关系?
很多时候,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其实是我们无意中纵容的结果。如果我们自己手机不离手,孩子自然就会模仿;如果我们为了省事,常用手机来哄孩子,那不就等于告诉他们手机是最好的玩伴吗?
——可能因为你树立了坏的榜样
老话说得好,“君子慎独”,这句话用在当父母身上也一点不差。有些家长可能觉得孩子还小,不太懂事,就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孩子没啥影响,于是也就不太注意自己的行为,孩子可是全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他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着爸妈的言行举止,学习着怎么跟人相处。说白了,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你怎么做,孩子往往就会怎么学。
之前我在学校看到一个爸爸的留言,感触挺深的。
这位爸爸说:“我今天才算真的明白了,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最近我发现儿子老爱熬夜看电视,我就很严厉地批评了他。结果他反过来问我:‘爸爸,你为什么每天都可以熬夜玩手机,我就不可以呢?我这都是跟你学的!’听到儿子这么说,我当时真是说不出话来。”
这个小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啊,我们做家长的,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毕竟,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颗树,父母是树根,孩子是花果,如果花果有问题,树根也难逃干系。如果想要花果长得好,根才是最重要的。
育儿说是教育孩子,实则是父母的一场自我教育,一个不学习、不自省的家长,是很难教育好孩子。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