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论文2000字五篇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闭幕。本次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统筹考虑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绘就了发展蓝图。

时代的擘画已经绘就,即将踏上“十四五”征程的我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离我们愈来愈近。

[摘要]新时期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发展时期,教师和学生都面对着与以往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应进行创新和改革。课程要进行包括线上教学等方面的系列改革,教师要真正适应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新模式,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使课程的教学模式出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2019年长沙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G2019034)

[作者简介]周碧波(1978—),男,湖南永州人,法学博士,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文明建设。

一、引言

目前,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高校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而从矛盾辩证法来讲,课程受到的挑战中也包含着机遇,紧抓机遇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成效。在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线上教学,并且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前所未有的創新,推进该课程教学模式质的飞跃。概言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紧抓全面进行线上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全面加强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全面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这四个方面。

二、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开展线上教学,这是大力推进该门课程改革的契机

“形势与政策”课的老师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如果自己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其会面临着无生动话语可说,干巴词穷的尴尬局面,学生随时会退出网络课堂,让教师难以继续进行教学。当然,教师手中还有“考勤”这把“尚方宝剑”,学生应当不会不请假就退出课堂,但对于教师一旦有了不良印象,学生会选择静默老师的声音,自己干其它的事情,这样就倒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此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

三、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充分利用线上课堂将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教授给学生

四、全面加强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所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现实需求。多年实践证明,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给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性特点,基本上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热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都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把课堂上讲与走出去看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自身对现实问题解答的能力,比如脱贫攻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表现差异极大,教师应重点钻研具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让人信服的解答,得出富有说服力的结论。同时,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然后把调研心得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升华。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又可以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

五、通过讲好中国的“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故事诠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原来我们自己讲中国的制度优势,某些国人不以为然,尤其是极个别“公知”对此不屑一顾,甚至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鼓吹“自由、民主和人权”这一套精英与平民迥异的双重标准。而在“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大考”中,中国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而西方国家却普遍考了个不及格,可见,民生工程犹如一面“照妖镜”,映射出了西方所谓“人权”等价值观的虚伪本质。因此,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讲好脱贫攻坚等专题,在帮助大学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政策和精神的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以新时期网络教学为契机,通过精心设计,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把脱贫攻坚等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等重要事例融入教学各专题,引导学生做新时代合格公民,鼓励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教师应善用和乐用现代媒体手段,扎实高效地让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教师可通过发布话题、在线答疑、批改作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以脱分攻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专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并坚定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胜信心。

六、结语

新时期带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绝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变革和机遇。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大考”,“考”出了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这些都是课程的自信资源。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该门课将会越来越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魅力。

摘要: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11-2020年教育扶贫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从政策工具、政府扶贫领域二个维度构建了教育扶贫的二维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教育扶贫政策工具强度越强,政策使用比例越高。本文提出政策工具向能力建设型转移,以强制型政策工具+激励性政策工具为模式进行调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策工具;教育扶贫;内容分析法

引言

目前,对于教育扶贫政策文本的研究大部分是对政策内容的梳理,而从政策工具视角来研究教育扶贫政策内容的较少。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扶贫政策展开研究,构建以“政策工具分类”和“教育扶贫领域”为主的二维分析框架,整理并筛选过去10年教育扶贫政策,从政策工具、教育扶贫领域分析并优化梳理教育扶贫政策。

2.分析框架

X轴:基本政策工具维度。政策工具是在既定环境下,政策制定者为解决政策问题、达成政策目标、实施政策方案等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式[1]。关于政策工具的分类。本文采用麦克唐纳尔和艾莫尔的观点,政策工具分为强制型政策工具、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和激励型政策工具[2]。

Y轴:教育扶贫领域维度。根据已发布的教育扶贫政策,教育扶贫领域主要划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Y轴以教育扶贫领域设置为基础,分析不同领域内的政策工具。

研究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将不系统的、定性的内容如文字、图像等转化为系统的、客观的、定量的数据文本的研究方法[3]。采用质性软件Nvivo11按照“编号—具体章节”的方式顺序进行逐条编码,在具体条款中以表达一句完整意思的话语或以句号为一个编码分解的标准分类。

3.信度检验

对于信度检验,多位文本编码评判员的编码结果一致性超过80%即表明编码结果可信。通过多位编码评判员主评判员编码结果一致性对比,经过多次调整优化,文本编码结果一致性比例达到89.7%,表明编码结果可信度较高,可以接受编码结果。

二、教育扶贫政策文本分析

1.教育扶贫政策文本的X维度分析

教育扶贫政策工具使用呈现“以强制型为主、重长远能力建设、轻短期激励”的特征。强制型政策工具是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重视长远能力建设表明政府推行政策时,较为注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长期发展能力的培养,激励型政策工具等注重短期规划建设被视为辅助性措施予以实施。

以强制型政策工具为主的教育扶贫政策。强制型政策工具总体占比44.7%,内部工具政策落实使用过溢。其中,政策落实占比最高,达到31.7%,法规管制和机构改革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分别占比8.4%、4.6%。政策落实运用过溢,这充分反映政策制定者迫切推进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机构改革政策工具运用尤为短缺,这表明教育扶贫政策涉及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机构重组较少。法规管制作为教育扶贫政策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未得到足够重视。

注重能力建设型的教育扶贫政策。在具体措施中,内部工具的使用相对均衡,其中教育发展占比12.2%,人才培养占比10.8%,环境改善占比7.9%。教育脱贫效果的稳固与长效取决于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能力为着力点,与教育扶贫的内在诉求相契合。因此,在教育扶贫中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应被更充分地应用。

激励型政策工具不足的教育扶贫政策。激励型政策工具在教育扶贫政策工具中所占比例仅为24.4%,总体上政策工具运用不足。具体而言,财政补助、资源倾斜、社会保障分别占比11.4%、7.9%、5.1%,反映激励性政策工具中财政补助占据了较大优势。

2.教育扶贫政策文本的Y维度分析

教育扶贫政策工具主要以义务教育为主要抓手,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为辅的方式。其中,在义务教育中,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较多,高中教育占比仅次于义务教育,表明政府使用较多的政策工具来促使贫困人口更多地接受良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更多地使用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发挥出教育扶贫政策的“造血”功能。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占比较低,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激励型政策工具为主,强制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

三、政策启示

针对本文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政策工具使用向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转移。脱贫的关键是激发内生动力,而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与教育脱贫的内在诉求相契合。部门实施教育脱贫政策时要适度扩充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加强各领域不同阶段教育发展,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和能力建设。第二,以强制型政策工具+激励型政策工具为模式进行调节,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将强制型政策工具作为调适点,配置激励型政策工具,既检查督促政策实施主体,缓解各权利主体利益博弈所带来的冲突与矛盾,给予政策实施主体信任和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DonnellLM,ElmoreRF.Gettingthejobdone:alternativepolicyinstruments[J].EducationalEvaluationandPolicyAnalysis,1987,3(2):133-152.

[3]李樵.我国促进大数据发展政策工具选择体系结构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11):5-15.

作者简介:苗士祥(1994.10—)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教育政策。

[摘要]新军事变革中,人们将眼光更多的投入到了高新科技的研究和适应上,而忽略了士兵战斗精神的培养。然而这种精神却是无论在那个时代都必不可少的,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在现下背景下更是如此。在物质和科技的作用不断被放大的同时,精神战斗力的培养,应该被视作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军事变革;精神战斗力;意义

“新军事变革”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是有其定义的,或者说是对现实情况的概括更为贴切。所谓新军事变革,“是特指在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并得以广泛应用,从而引起军事领域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和组织体制等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导致彻底改变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模式的一场革命。”[1]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变化,是军事变革的动因和基础。军事变革通常发生于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及战争形态出现时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大约发生了四次大的军事变革:第一次是以木石兵器发展到金属兵器为标志的军事变革,第二次是以冷兵器发展到热兵器为标志的军事变革,第三次是以热兵器发展到机械化为标志的军事变革,第四次是以信息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为标志的军事变革。[2]

抛开理论的层面,哪怕不是士兵,也可以体会到:从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代化的战争。与我们传统印象有很大的不同的是,在现代战争中,我们很少看见实打实的大规模遭遇战。或者说面对面战斗,已经不是判断胜负的主要标准了,而更显得只是一个程序。听着号角,举着冲锋枪冲刺,用刺刀拼杀的场面只有在影视画面中才能见到,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战场上的人,应该会越来越少,士兵直接面对的死亡危险也会降低。除此之外,现在的士兵,也不会有很大的可能去直接参与战争,所谓“穷而后工”、“置之死地而后生”道理是一样的,没有经历多刀风血雨,实打实的战斗,军人的战斗精神和意志就会衰退,军人的风貌就会暗淡。这样的退步,并不一定就要在战场上才会显示出来,往往在平常的表现中就会给人一种懈怠感。

这就是新军事变革带来的矛盾:机械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士兵战斗精神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基层部队的实际来看,这种矛盾成为了中国新军事变革发展中的“瓶颈”,而这种“瓶颈”又集中表现为软的层面,更具体地说,是集中表现在精神文化层面。如思想政治建设的形式主义、战斗精神尚未完全进入军人人格特质以及军人形象力与战斗力诉求之间的效能差距等,都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克劳塞维茨曾说过:“物质的原因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3]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第四次军事变革,其中还包含着热核技术的开展,进过将近五十年的发展,虽然同处在一个时期内,但是和第四次军事变革的开端比较起来,目前的情况无疑已经大大的不同了,无论是硬件和软件,都是如此。就拿微机来说,现在的微机更小、更廉价、更普及,学习更容易。而且不一定在实战时才运用,也是部队日常所必须的设施。这无疑使得在现代军营中的信息更全面的数字化。同时带来的敝处,就是运用的平均水平必然下降。原本专业的设备普及化,就一定会造成这样的缺陷。而这种水平的下降,往往就会造成防范的疏忽。随着第四次军事改革的进程,这种因为尖端技术的普及化带来的问题就需要注意。科技带来了很多便捷,同时也会带来很多麻烦。越简单的事情就越不会出错,反之越复杂的事情就越会出问题。高科技的设备在提供便捷时,会使人过分放松,而其内在的复杂,一旦发生问题,其后果就很严重了。所以在面对普及的现代化设备时,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熟练操作每一个过程之外,还要努力了解设备的构成及原理。这就需要士兵在这精神层面时时刻刻留意学习,只有保持求知欲旺盛的精神状态,才可以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有能力尽量解决问题。

当高新科技已经被认为是衡量战斗力高低标杆的时候,就更应该以军人的精神培养为重,甚至应该高于科学技术的创新。这种精神的培养,无论是在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还是现在都是贯穿始终的。只不过在以往的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拼杀,涉及自己生命的安危,涉及到国仇家恨,这种精神可能不需要培养,它会从战士的血液里自然而然的产生。那么现在是和平时期,战斗的机会很少,年轻的战士可能勇于献身,但是在平时就可能会稍有懈怠。但是正是由于

第四次军事改革,在平时也不能懈怠,因为随时都可能发生一场“战斗”,比如网络的入侵。这样的情况还是可预见之中的事情,但麻烦的是,对别的国家的科技进度不了解,就可能不知道敌人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进攻。所以现代战争,需要的士兵的综合素质,在每一方面都需要尽可能的多了解。一旦有厚此薄彼的想法出现,就会导致某一方面的缺失。并不是说每一个士兵都要尽善尽美,这也同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不重视。须知,如果每一个士兵都可以以一种积极的,甚至是拼命的精神去接收一切可以应付麻烦局面的知识和技术,那么整个队伍应对难题的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才能够在实战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战斗力。这也是新军事改革带来的,对于每一个士兵的挑战。

所以说:如果把物质和技术力量视为战斗力,那么精神力量也同样应该被视作战斗力。中华民族向来不缺乏尚武精神,几千年的历史中,意气风发的先辈不在少数。这样的精神本来就应该被延续,被继承,尚武,也并非一定要以征战的形式来体现。如果就是因为新军事变革,而导致了这种民族传统的缺失,无疑是得不偿失的。这种精神力量的培养,同样需要在各个基层全面而普遍的被认同和事实,需要各级士兵的积极响应。

[参考文献]

[1]黄新.论新军事革命与战略对策[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2.3.

[3]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解放军出版社2005.179.

[4]王伟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7.63.

【摘要】德育教育一直是中职学校工作的重点,然而德育教育不仅是在生活中的引导,课堂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更应引起老师的重视。但是,从学校的德育课堂中不难发现,中职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觉得德育课对他们而言毫无意义。因此,如何把道德法律更好地带入中职学生的课堂,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法律;道德;课堂

中职学生作为最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一代,手机、电脑等多媒体的使用非常普遍,这也影响了中职学生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甚至影响着中职生的价值观念。而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不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德育课程长期以来都处于较尴尬的位置,看似重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学生更视它为副科,报以爱听不听的态度[1]。再加上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实施,德育课纳入考试范畴,为了迎合考试,提高学生的通过率,上课模式基本上变成了划重点—讲解—练习的填鸭式教学,这使得学生的德育课只是机械式的接受知识,成为知识的容器,失去了德育的意义。而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师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行为,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了解现状,明确教育的起点

(一)中职生的特点

(二)养成教育中法治教育的不足

中职学校历来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从仪容仪表、卫生问题到上课纪律都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点,而法律意识的培养仅靠几场法治讲座往往收效甚微。再加上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定型,容易受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自身法律意识又较为淡薄,对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的认知不足,容易“踩过线”,极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为了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法律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针对德育课的学习现状,我们应该探索新的德育教学模式,“包装”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懂礼仪、守法律的好公民。

二、培养中职学生道德法律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选择好的案例事半功倍

案例是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重要的辅助工具,而案例的选择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口述、文字、音像等方式引用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产生共鸣,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及表达方式上都有讲究。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为例,在讲解第四课中“诚实信用”时,一开始先不妨改变用“高大尚”的例子做引入的模式,因为这种德育教学模式学生从小听到大,早已经产生“听觉疲劳”。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举例,如“你们从小听到大的谎言有哪些”“你说过的或是听过的哪个谎言让你印象最深刻”,学生顿时就有了兴致。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说过的、听过的“谎言”不计其数,从善意的谎言、小恶作剧到经历过的詐骗等,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再从学生的举例中挑出几个典型例子追问:“从这些谎言中有受到哪些伤害或是产生了哪些严重后果”。通过提问举例的方式,层层递进,再来说明诚信的意义。这种举例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三)丰富教学手段

三、小结

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授课中让学生在道德上产生情感的共鸣,法律上学会抵制犯罪,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学生成为一个善良而不软弱的人,一直是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效果。而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中职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学会做一个文明有礼,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吴红英.中职生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16(1).

THE END
1.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范文三篇【篇二】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关于依法治国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深化改革发展,进行依法治国。首先从社会文明建设着手,开展了依法治国、文明治国,走社会主义特色道路。进而讲述了依法治国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与历史,在法治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成就我们的中国梦。 https://www.hzjingwei.com/lunwenxiezuo/56381/
2.形势与政策有关依法治国论文2000字.docx形势与政策有关依法治国论文2000字一、引言“四个全面”是将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融入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特色、理论体系、制度之中的大手笔。其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财务会计工作是链接经济与法律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会计职能,实现财务会计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33067791.html
3.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14篇第二篇: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摘要:本文从民生财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 ,通过分析当前民生财政建设的不足 ,从如何构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民生财政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 ,进行关于民生财政建设的若干思考 ,并提出了能够提升民生财政建设水平的若干建议 ,以便为相关财政工作者提供参考 ,力争全面促进财政事业向前发展 https://www.huxinfoam.com/lunwencankao/248588/
4.中期评估表研究成果1.中期阶段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限2000字以内) 一年半以来,我们着重在理性精神基本含义和重要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目标与内容、方法与途径三方面展开了探索。 1.理性精神基本含义、重要性。 学习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表述,查阅了知网关于“理性精神”http://www.htsyzx.wj.czedu.cn/html/article5159151.html
5.法治的议论文800字高中(8篇).docx关于法治的议论文800字高中(通用8篇) 关于关于法治的谈论文高中,精选4篇通用作文,字数为800字。法是什么?法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人与人交往的心灵;法是一片绿叶,可以阻挡风沙的侵蚀;法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缺点。法是人与人的交往之道,也是人与人的生存之道。 关于法治的谈论文高中(满分作文):1 法是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922/8002062043005134.shtm
6.法治的议论文的分论点答: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问:写一篇关于法治的作文600字议论文 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66bf59e836543eb2f6674c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