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依法治国进行了全面阐述,构筑了法治的新愿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这就意味着,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

法治思维是指以合法性为出发点、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按照法律逻辑和法律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是主体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和法律规范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的思维模式。

(二)法治方式的含义

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是主体在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运用法律创设的制度、机制和程序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行为方式。

(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在要求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是要以合法性判断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以权利义务的分析为线索展开活动。目的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结果合法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在要求。第一,目的合法是前提。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认真对待公民权利,充分考虑行为目的是否符合法律的目的和宗旨。第二,权限合法是依据。领导干部应当遵循法律规定,按规定权限履行职责,严格遵循公权力的运行规则,使公权力的行使符合法律确定的权限。第三,内容合法是基础。领导干部要确保行为内容符合法律,既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又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第四,程序合法是路径。领导干部要确保行为程序正当,步骤、方式、时限均符合法律的规定,并充分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救济权和监督权,以正当程序实现公正实体目标。

二、当前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治观念比较淡薄

(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三)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而突破法治

(四)重社会稳定轻司法权威,行政干预过多,信访工作缺乏治化

现行行政信访制度促使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复杂化。信访,从取社会弱势群体的呼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角度而言,能起到定的权利救济作用。但现行信访制度的设计,在向民众敞开信大门之时,也提供了一条在法律之外解决法律问题的途径,从也为行政干预司法提供了制度化、合法化的正当渠道。这就使最初设立信访制度的目的与法治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现实中很多信访者通过缠访、闹访、越级上访得到了他本不该得到的利益,致使社会出现“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等正常现象。导致涉法涉诉信访越来越多。这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独立,同时也变相鼓励了上访,使得上、越级上访的现象越来越多,加剧了信访工作的压力。当前重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增多的原因,与信访缺乏法治化程序很大的关系。加之现阶段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缺陷,某些公权机和势力者个人对司法的干预过多过强,使得公正司法和司法独难以实现,民众往往不能寄希望于司法程序维护其权利,继而必然会通过司法之外的信访途径表达诉求。

三、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对策与方法

现阶段的矛盾化解、维稳工作应该从群众的角度出发,结合维稳工作自身的特点,不断改变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宜梳不宜堵,不能再走粗糙的维稳路线,要从“花钱买平安”而牺牲“法治”的被动式维稳最终陷入“信访不信法”这个怪圈中跳出来。

(二)着力提升领导干部法律素养。做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工作,最根本、最管用、最长久的还是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解与运用。领导干部是民主法治建设中的关键力量。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是法治思维的基础,领导干部应该带头学法,学法是懂法、用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领导干部应当将法律知识的学习视为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必备手段。通过学习,切实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进一步明确法治的核心是对公权力的约束与规范,以及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从而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还应通过大量的具体事务和法律实践,锻炼自己的法治能力,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多地运用到发展社会经济中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中,从而逐步提高自身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选择用制度。要在以往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传统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把法律素质高低作为选拔、培养和考察领导干部的硬指标。

(三)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方式预防和减少基层社会矛盾的发生

依法行政是促进社会稳定的最有力手段,在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时依法办事,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基层社会矛盾的发生。

坚持严格规范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大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等领公开,规范政务公开、办事程序、办事和管理制度,扩大群众知情权,接受群上预防和减少基层社会矛盾的发生。

THE END
1.法治中国的意义及其实现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要给“法治”下一个具体定义确实非常困难。但结合各家学说,我们可以得出法治含义的一些基本要点,它们包括:(1)法律的主治和法律的普遍性、公开性。(2)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3)法治的关键是约束、限制政治权力尤其是国家权力。(4)司法独立。(5)法治的价值目标是多元的,有安全、民主、自由https://law.kust.edu.cn/info/1127/1867.htm
2.法治基本含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法治基本含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23-02-17 知识与热点类问题 法律分析: 1,法治作为一个动态的或能动的社会范畴,其基本的意义是依法办事. 2,现代法治的精髓是依法办事. 3,人人平等地依法办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标志. 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法治)四个缺一不可的要素.这四个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993173457020774259.html
3.“法治”的含义“法治”的含义 “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书中。《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 但有时并非作为一个词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https://weibo.com/p/1001603747746510168506
4.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学习下面的内容,掌握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https://www.ulearning.cn/upload/mooc/importroot/752/3996/30871/201608110928361287.html
5.走进法治天地含义: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意义: 1.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https://www.meipian.cn/27ju23ns
6.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通用8篇)关键词依法治国含义意义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邓小平的著作中没有“依法治国”四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gkefyfr.html
7.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1)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https://www.bangxuetang.com/points/detail/?sid=10&bid=14&cid=1503&nid=1505&pg=4
8.第一节法制和法治的概念二、法治的含义 (一)法治是一种以法律为主导的治国方略 (二)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 (三)法治是指一定价值理念指导下的制度形态 (四)法治还可以指在严格执法办事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法治、人治和德治 (一)人治 人治是与法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强调“贤人”、“圣者”在治理国家中的主要https://www.360doc.cn/article/55518189_1105604545.html
9.宪法法治国家基本含义是什么律师普法宪法法治国家基本含义是什么2020-06-16 685 普法内容《宪法》中法治国家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照法律行使,所以,法治国家有时又称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应该具备下列特点: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专门化的法律职业。https://www.110ask.com/tuwen/4167514035914290989.html
10.论法治与德治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对法治作过相当经典的解释:“法治应包括两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秩序获得普通的服从;而大家要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良好的法律。”⑵这揭示了法治构成中两个最基本的要件,即法的普遍性和法的优良性。由于亚里士多德生活于并且也赞成将人分等级并视之为公平、公道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赋予他法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faxue/122825.html
11.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摘要】亚里士多德揭示了“法治”的含义,认为法治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良法和法律至上原则,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根本。他进一步指出了法治优越于人治。在法治的具体实行方面,他认为要从立法、司法和守法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555.html
12.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4篇(全文)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意义: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xin136j.html
13.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依据及意义法信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东西方对法治的含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在对其哲学基础的认识上学者们的观点还是基本一致的——法治论的哲学基础是对人性恶的预设。在西方,法治论的代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是自私的、贪婪的。他形象地说:“人欲与禽兽无异,人的热情会使统治者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38497
14.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一节 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 一、【识记】法治思维的含义与内容★★★☆ ? 1、法治与法治思维 ? 2、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 3、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治与法治思维 ? (1)法治及其基本内容 ? 法治: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 ?https://www.jianshu.com/p/5e176b6b96dd
15.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2017年司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易考点: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律品性法律地位法律作用范围法律偏重 法制强制之法工具论相对狭窄静态 法治良善(公正)之法权威论相对广泛动态 ☆ 法治=良法/至上/之治 权利本位论 1.含义 (1)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中,权力应该以权利为前提、基础和根本,权力应该来源于https://www.oh100.com/kaoshi/sifakaoshi/46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