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掘法治南昌好故事、唱响法治南昌好声音,3月下旬至6月初,南昌市法学会、市普法办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献礼七十华诞唱响法治南昌”主题法治故事征文比赛活动。截至比赛结束,活动共收集征文345篇,评选出特等奖作品1部、一等奖作品1部、二等奖作品2部、三等奖作品3部、优胜奖作品10部。
只有努力在实践中培育法治信仰,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法治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规则的正能量。近年来,南昌市不断深化法治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本报摘选了三篇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获奖作品节选,并对作者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创作初衷及对法治的理解。
刘智颖
司法的温度是创作初衷
获奖人物介绍:2015届南昌大学法学系研究生。2017年5月进入新建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2019年8月,担任刑事检察部员额检察官助理。专业方向:刑事检察案件办理,主要包括侦查业务监督,审查起诉。
获奖作品根据真实案例改编
约了几次,8月9日,记者终于在办公室见到了刘智颖。连续几周的办案让她看起来有些疲倦。作为一名政法一线干警,刘智颖去年经手的案件超过180件,其中牵扯不少情理与法理的博弈。此番获奖本次征文特等奖作品——《亲情因守法而更可贵法律因人性而更温暖》,便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
“司法的温度是我创作的初衷。”刘智颖告诉记者,被告亲属庭审现场的哭声,让她十分动容。案件中小申的爸爸是在外潜逃17年的杀人犯,因想念亲人,偷偷跑回家,想见完年迈的母亲再去自首。然而,还没等到与母亲重逢,公安民警便找到了他,儿子小申和妹妹也都因涉嫌包庇被抓。
“小申的姑姑平日靠轮椅和拐杖活动,上庭是由小申背来的。”说到这里,刘智颖眼睛有些湿润,“小申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外逃了,母亲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又要眼睁睁地看着他进牢房。”
法理事理情理“三理”融合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不外乎人情”。实现法律人心中的公平与正义,正是将目光游离于法理与情理的一个过程——“既要用法理为情理提供正当性支持,又要以情理强化法理施行的社会效果”。
刘智颖告诉记者,三年的工作经历,让她深切感受到,基层办案过程与电视剧中的“黑白分明、条理清晰、气势如虹”不同,看到的更多是家长里短、人间冷暖。盗窃电动车的,宁愿挨饿也要给儿子买饭吃;有人因为蝇头小利出卖朋友,也有人因为讲义气犯罪……司法有温度,但是法律的规范性及严肃性也不容忽视。
“不管多累,只要在工作我就必须打起精神。”刘智颖说。认真、尽责,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工作3年来,她也是这样做的。
“承办检察官在发表公诉意见时,说了这么一段话:今天这个案子,其实是两个家庭的悲剧。诚然,我们很难拒绝至亲的要求,我也相信两位被告确实主动劝说嫌疑人自首,想为他完成最后一个心愿。但是,法律底线一旦触碰,就不会因私人感情而撤回。亲情,在法律的底线下实施才更可贵。同样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弟弟,我能理解被告人的感受。但是作为国家公诉人,被害人家属家庭也同样值得保护和同情。所以,我希望合议庭充分考虑这个家庭的特殊性,以窝藏罪对两名被告定罪处罚。同时,自古以来就有“亲亲相隐不为罪”,两名被告人当庭认罪悔罪,建议法庭从轻处罚。
庄严的法庭上,一字一句掷地有声,敲响了每个人的心门。两名被告人最后陈述时都表示,汲取教训,增强法律意识,愿意认罪悔过,并向公诉人鞠了一躬。
万小雷
记录鄱阳湖畔的法治进程
获奖人物介绍:南昌市作协成员、新建区长风诗社编委。他的家乡在南昌市新建区南矶山,现在新建区竞晖中学任教。喜爱文学创作的他,近两年创作诗歌200余首、短中篇小说40余部。
讲述家乡鄱阳湖的故事
南矶山位于鄱阳湖畔,水产资源丰富,村民多数以捕鱼为生,万小雷就出生在这里。从南昌师范学院新建分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矶山村小教书,做了7年语文老师。
语言朴实、文笔清新,是万小雷的文风。用朴实的文笔记录下位于鄱阳湖畔家乡的法治进程,是万小雷写作的初心。此次参赛作品《犁》,获得征文一等奖。
“要用我手里的笔,让所有人都知晓并爱上鄱阳湖。”万小雷告诉记者,他有两篇关于鄱阳湖的长篇小说还在创作期,很快将呈现给读者。
“不断推进法治化进程,才能有社会的长治久安,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法理和乡情、如何做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非常重要。”万小雷告诉记者,小说的腹稿打了很久,正值征文比赛,一得到通知,当天便洋洋洒洒地把稿子写了出来。
人性光芒是永远的文学主题
记者了解到,万小雷对写作的热爱在上学时便有了,参加过文学学社,多年来笔耕不辍。
“以前,在我的家乡,偷盗野鸭、天鹅等国家保护动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后来,这种行为渐渐少了。”万小雷告诉记者,本次所作小说《犁》,是根据当年的真实故事改编。
万小雷回忆道,2000年后,乡司法所加大了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政策宣传,村民们有了保护野鸭和天鹅的意识。故事中一村民因偷捕偷猎锒铛入狱后,一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还要忍受乡亲们异样的眼光。法律无情人有情。此时,是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施以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用一个真实的案子去传递法律的声音,非常有效。”万小雷说,执法者的所作所为,体现了法律的严肃,也闪耀着满满的人性光芒。
春生气鼓鼓地接了烟,就着妈妈的干儿子递过来的火,狠狠吸了一口,然后吐出一团乱雾。
“周水平,早料到自己要如此卖力地弥补过失,你当初又何必亲手把我送进去”他忍不住终于说出口。
“当初,送你进去,是我的职责所在;现在,帮你妈,或者说我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样是我的职责所在。”周水平学着他,向微寒的空中吐出一缕蓝烟。
“你要恨,就恨我,不要恨法律。你要谢,便谢党的好政策,不必谢我!”周水平盯着他浮躁不安的眼睛。
赖庆沅
良好生态环境需要法治保障
故乡的三百山,在赖庆沅的脑海中印象不可磨灭。那优良的生态环境、随处可见的花鸟虫鱼,让他从小就对环境、动植物保护方面有着强烈的意识。工作后,赖庆沅曾深入新建区18个乡镇,做过社会调查。其中湖山秀美的南矶乡给赖庆沅留下深刻印象。他这次的参赛作品《黄腹角雉纷飞的村落》,荣获本次征文比赛优胜奖。
故事中融入对法治建设的理解
法治建设有一个过程,村民起初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是模糊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理所应当。
《黄腹角雉纷飞的村落》中写的三个故事,均取材于赖庆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第一个故事是“我”儿时的伙伴以虫蛹为诱饵,捕捉八哥;第二个故事讲了猎人邻居,虽然不曾收获过猎物,但儿子却受到影响,种下“捕猎”的梦想种子;第三个故事是村子因捕杀动物而遭受大自然的惩罚,政府得知消息后,修建起跨河的钢筋水泥桥,让村民意识到了“与不可控的天时、地利相比,可控的法治、人和对农田的劳作、生产影响更大。”
“良好生态环境,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让生活更美好。”这是赖庆沅此次创作想要表达的。
更神奇的是:村里如今没有一个猎人,再没有人以猎为业,狗子已经丧失了捕猎的功能,只会看家护院!连同小孩子都藏起了他们的“良弓”,不再以射鸟为乐!当我出现在我出生的老屋旧址,那里栽满了瓜秧,种上了豆角,四周葳蕤丛生,上下芳草萋萋……当我的脚步匆匆走近,从茂盛的草木间竟然惊起一群野鸟,哇!哇!哇!竟然全是一类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它们叫着、跳着、跑着、飞着、抗议着逃去!好像我才是一名不速之客,甚至是一位不合时宜的入侵者!打扰了它们平静的生活。
村村落落沉碧水,山山岭岭起绿城。法治之下,没有人砍伐林木竹草,也没有人伤害鸟兽虫鱼虾,山清水秀,政通人和,天人合一,靠山不吃山、靠水不吃水的富足村民,躺在大自然的静谧怀抱,正唱着甜蜜的歌谣,过着幸福的太平盛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