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精选10篇读后感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一):公开与公正

黄夏/文

刑事审判存在的价值

不过,合法的暴力因素在现代刑事审判活动中正逐渐走向消亡。连最为残酷的惩罚措施——死刑的存废问题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讨论,人们逐渐构建出监狱制度,以文明社会内部的放逐方式,取代了低效率、血淋淋的酷刑。虽然如福柯所言,精神代替肉体成为改造的对象,这可能并不是人性的胜利,而只是更为有效改造手段的自然选择。但无可否认,“陪审团制度、公开审讯制度以及对人身保护法的尊重”是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源之一。审判活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让深思熟虑取代直觉判断。当然,如果这种深思熟虑背离了初衷,成为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暴力实施工具和惩罚的借口,那么法庭也不过是当权者上演“审判秀”的剧场。对于斯大林同志而言,这一点是无论他如何否认都无法摆脱的指控。而这些歪曲的审判,是审判不公正的最大根源。

也有人提出过最根本的疑问,即,与现代审判活动相伴随的,是审判成本的高昂、惩罚实施的低效率和部分有罪者的逍遥法外。的确,审判可能会牺牲效率,也会导致明显有罪的人逃脱处罚,比如被认定有杀妻行为而承担了民事责任,却逃脱刑事处罚的大名鼎鼎的O.J.辛普森,但用“效率”来评价审判其实毫无意义,这种评价就像“用精确性来评价一场婚礼或葬礼”那样无聊。个案的失察是追求整体公正所要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维持审判活动公正性的必要成本,无论在何种制度下都是如此。这种付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现代刑事审判的重要意义是对人类尊严的维系和对个体的尊重,惟其如此,当我们面临不公控诉时,才能逃脱荒谬而肆意的惩罚。

这是一部西方的审判史,严格地讲是一部西方的刑事审判史,英文原名副题“从苏格拉底到O.J.辛普森的历史”,向我们昭示着国家或者说群体取代个人之后,在代表公民进行刑事审判过程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相对于普通的民事审判而言,刑事审判领域由于公权力强制介入而带来的集体惩罚,更能体现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的发展演变,而这些内容曾经并仍然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随着技术理性的发达而逐渐被人们所淡化。但是,只要社会需要维系、发展,我们就离不开审判活动,也离不开对公正的追求,毕竟司法审判制度能够达到现如今的高度,犹如生物进化史一般充满艰辛。我们曾经在迷信的海洋中挣扎,也曾经在暴力的森林中成长,司法制度的发达意味着文明社会的奠基,现代社会的审判制度也将人类社会的繁荣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审判曾经荒诞,也会带来不公,但如果要颠覆这一由众多牺牲换取来的伟大传统,可能失去的不仅仅是司法活动本身,而是更多。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四):磕磕绊绊读了一年我不是合格的法学狗

法庭是人生的舞台也是历史的凭吊台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五):优秀的书会让人一万遍回想

书里的人、人物的故事,都是从最浅显处开始,慢慢地,会领着人想:如苏格拉底者,如成千上万的女巫,如辛普森,甚至如某某著名战争“罪人”,他们的审判,不公的审判,都从一声叹息的故事开始,让人惊心的结局结束。

好书,优秀的书,不是让人记得他们苏格拉底们的故事,而是让人总是一万遍想起,一万遍沉思:

他们的故事,是怎么开始的?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不能在一千秒内、而是要花一千年才开始反思?

那些所谓的世纪达审判,那些所谓的直播,那些所谓的最最公正的审判,其实在开始之前都早早地加了一个字:show。

有本书《雪落香杉树》,就是讲一个审判的故事,很普通平凡的案子,也是从不公正开始。

所有的审判都是从不公正开始。

至于结束,谁知道呢?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六):审判知道,到底何者为佳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七):了解西方法律传统

刚读这本书时,以为撞上学术类专著了,好难啃的一大本,严肃、凝重如它的封面主色调——黑。

“他因为不能到审判的现场而很沮丧,以至于跟亲人挥手告别时,他的脸就像甜菜根一样涨的通红,眼泪像雹子一样掉下来……”读到这些文字时,我觉得我最初对这本书判断应该没错,它不是学术性很强的法学论著,而是一些客观记载和事实累计,大约能为读者描绘出普通人不大熟悉的西方法律轮廓。作者的语言颇为幽默。

这本书里太多离奇的案件,当然这些案件都是记录在案,或记在史册中的真实案件。透过这一桩桩匪夷所思的案件,令读者心底逐渐了解西方的法律传统。

法律源于神意,问题是俗世中有谁代表神明拥有审判权?

作者引用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展示了雅典人在人类内在正义感方面觉醒。雅典当时的法律改革正好将审判严重犯罪的权力,从城邦官员转交到普通的雅典男性公民手中。俄瑞斯忒斯杀害自己的母亲,而他的母亲杀害了他的父亲……案情如此曲折悲情,最后俄瑞斯忒亚被判无罪。正如陪审团被召集来不是为了发现事实真相,而是由于女神投出了决定性一票,而刚好够的多数裁决他无罪。

5世纪的雅典,尽管自由民拥有审判权,但审判权不是由是个人团体来行使,而要召集起一千零一人的机会来进行。这一千零一人的聚会还有更详细的要求,所以自由民根本无法真正行使他被赋予的审判权。

书中还引用了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的《爱丽斯漫游仙境》这个童话,我和孩子不止听过一次。用这个童话,对红心王后随意颠倒法庭审判程序印象深刻。以这个童话说明定罪和量刑之间的区别,而现实中的审判远比这场童话里的还要模糊。这是由于欧洲刑事司法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1983年8月12日的虐童案更是曲折离奇,看得我目瞪口呆,单从警察给幼儿园家长写信,这一步就能设想作为家长有多混乱。漫长的审判,不稳定的儿童证言,使我更想知道,到底真相是怎样的。不过这不该是我考虑的问题,这个案件就在那里真是地存在着。一场审判对被告有罪的期待,在情感强度上通常远大于坚持他(她)可能无罪的正是主张。

法律的力量也被用来制裁那些超出自然界限的动物们。这可是有记载的好多案例让我大开眼界。如:1510年来自欧坦的农民向教主提出起诉,说老鼠正在破坏他们的大麦。主教给老鼠指派了律师——巴塞洛缪沙斯尼(后来法国著名的法学家)沙尼斯为缺席的被告——老鼠的辩护却精彩之极。只是法庭裁决结果没有记录,我觉得好似不了了之了。因为法庭根本无法给老鼠送传票,通知它们开庭啊!

看这本书,还有点像是回到个某个时代看教科书的习惯,好多不懂处多有注释,到后面对照寻找,发现有100多页的海量注释信息。可见这本书沉重的比较有理由,毕竟是看世界。

令人难以回避的黑人命运,在本书中也毫无避讳。1995年夏,密西西比州的黑人男孩——艾米特提尔案件,提尔被杀之悲惨状,原因之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了。谋杀毋庸怀疑,可是审判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尤其看到谋杀者被无罪释放的配图真是无语至极。

书中最后一个案件,是著名的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杀前妻案,这个案件是听过诸多版本的讲述后,书中第三部分主要讲了陪审团,但这时才稍微明白陪审团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虽然对奇妙的陪审团形式理解不多,但对与西方的新闻报道力度算是见识一二,本书的作者也有记者的身份,当然他也是法学人士,所以作品即便不是纯学术型的,但这本书毕竟是法律类的专业书籍,读起来还真的需要些耐心和专业功底。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八):《审判为什么不公正》:审判也是一场秀

写了这本很有趣的书的卡德里自己也是个很有趣的人。他的生平经历很丰富,1964年出生于伦敦的他却有着半芬兰、半巴基斯的坦血统。起先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历史和法律,之后取得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在的他是纽约律师协会会员,又是伦敦道提街律师事务所成员。丰富的文化背景使他在看待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寻常的眼光,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又使他积累了扎实的司法经验。他曾因协助起诉前马拉维总统海斯廷斯班达而声名鹊起,这也暗合了他在书中关于司法正义的核心观点——“假如一个国家成为了海盗洞穴,那么从船长到船员都要经历世俗的审判。”他同时也是一名记者和作家,以自己的经历写成的作品还曾入围1991年度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当属卡德里对现代陪审团审判制度的深入剖析。作者借助翔实而确凿的历史案例,从陪审团制度最初的尝试与挫折,到其日臻完善,成为守护正义的重要途径的整个过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合理的想法上升成为一套合理制度的曲折经历。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但倘若方向正确,曲折过后总能通往光明。

通常来说,在谈论某一侧面的历史时,我们总会“知世论事”,即将需要讨论的课题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剖析。这样做往往事半功倍,因为一个事件的特征往往与时代特征相契合。这样做来多少便会有按图索骥的意味。但法学背景丰厚的卡德里并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尽管本书堪称是一本“西方审判史”,但作者更希望将它演绎成为一部“现象的集合”。事实上,本书归纳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审判,从苏格拉底到O.J.辛普森,作者试图论证的并非是审判之于每个时代的特征,而是希望借审判这样一个侧面,表现人类行为模式的特征。

并非专业历史学者的卡德里,竟将研究方向与现代史学设定得如此契合也并非偶然。从一开始他便确信了“审判”的不可能公正,“不是无罪推定,而是定罪的可能性刺激了刑事审判。而惩罚的欲望,隐藏在每个起诉的核心中。”事实上,审判的过程越堂而皇之,愈加证明其不合理性与对惩罚欲望的拙劣掩盖。卡德里将斯大林时期的恐怖政策直接定名为“审判秀”,体现的正是对这一行径的唾弃和嘲讽。

“规则”,或者说是统治的合法性成为了审判的核心,这一看倒也背离了司法以“正义”为核心的常识,却也符合人类行为模式中“趋利”的志向。这样看来,“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这一书名,完全可以作为贯穿整个人类审判历史始终的课题。其实,但凡一种行为是以“私利”为出发点,“公平”、“正义”便无从谈及了。

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森林里。这座森林中生活着一只狮子,因为方圆之内并无对手,狮子得以尝尽森林中的美味,却独独无缘一啖梅花鹿肉的滋味——它太快了,逃起命来竟比狮子还要快。苦恼的狮子终日烦闷,只好求助一贯足智多谋的狐狸。狐狸献计说,梅花鹿逃跑的秘密在于他们的尾巴,倘若您可以把梅花鹿的尾巴剪掉,它们就没法跑得那样快了。

狮子听了很开心,可是掌握了“梅花鹿“的秘密之后,狮子却依旧无法如愿。要想剪掉它们的尾巴,不也需要先捉住它们吗?

审判的奥义,也许便如剪掉“梅花鹿的尾巴”一般吧。其实审判从未开始,因为正义从来只在人们心中。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九):为什么你认为审判不公正

一封联名信又将复旦投毒案推向高潮,一石激起千层浪。令我意外的是,复旦这样一个令人向往和仰慕的高等学府的学生,毫无技巧的将事件推向更负面的状况,而大部分公众的声音,也似乎没有太多理性可言。如果平衡两者来看,如何做到公正审判才是大家最终追求的结果,刑事判决书上的理由够不够充分才应该是质疑和探讨的关键点。当有人问审判为什么不公正的时候,不妨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认为审判不公正?

在现代审判的领域,有一只你不得不承认的“第三只手”------网络媒体。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消息传播的越来越快,也使公众的声音传达到更远更响的地方。审判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也许结果确实在合理范围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内心需求,那么对犯罪嫌疑人来说,公平吗?还是该说,老兄你只是运气差了点。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显然这对现代司法工作者的要求更高了,如何独立审判仍然是一个亟需思考的话题。

THE END
1.影评:法庭之上的智勇双全——辩护人除了宋佑硕的成长和庭审情节之外,电影中还有一些细节也让我印象深刻。例如,电影中呈现出的法律世界的残酷现实和不公正现象,以及律师们在维护正义时的艰辛和付出。这些细节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力量和律师的职业价值。总的来说,《辩护人》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让我了解到了法律和律师的世界,还让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3372294306475984&wfr=spider&for=pc
2.《辩护人》观后感:律师的谋生和谋正义(辩护人)影评最好的办法则是不理会当事人的请求,继续赚钱。这样的话,我们能说他不正义吗?二:谋正义,基于对正义的追求,接受当事人的请求,参与辩护,电影中的男主角选择了这种方式。随之而来的后果是:1.失掉了一份巨大的违约。2.律所收到公权力机构的威胁。3.陌生人以其孩子相威胁。4.不知名群众认为他是为“赤色分子”坏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096713/
3.从法律的角度写电影辩护人观后感观后感,顾名思义,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 辩护人 辩护人biàn hù rén[释义] (名)受被告人委托或由法院许可指定,在法庭上为被告人辩护的人。[构成]偏正式:辩护(人[例句]~的推理是可信的。(作定语)请~。(作https://www.unjs.com/h/b/420352.html
4.法推荐│狂奔的光芒——《辩护人》他能做到什么?孤身一人的辩护人,能对抗不合理的,暴力的军事独裁政府吗? 当他在法庭上对着肆意施加暴力,强逼学生屈打成招的刑警,宋佑硕睁着满是血丝的双眼怒吼:“你不是爱国者,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国民!”庭下是嘲讽的,反对的人潮,他孜身一人狂奔在黑夜里,像一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AzNzEyNQ==&mid=2653578693&idx=1&sn=88d4a817fcb1e4bd9421b48675492727&chksm=8013eb6fb76462798c946c297f195bf7f9930b57c4c4a9da51bd45a3d044d620c629f0f9b876&scene=27
5.韩国电影辩护人观后感(精选11篇)[2]龚向和.国家义务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国家与公民关系新视角[J].法律科学, 2010.04. 篇4:韩国电影辩护人观后感 将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期状态,浓缩为一个具体的人物叙事关系,是近年来电影艺术创作中的新突破。截取前任总统的亲历视角,来关照整个国家社会形态转型期的诸多问题,电影《辩护人》并非创先河者。2009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iuo5465.html
6.庭审观后感范文11篇(全文)辩护人为被告人做出答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充分认识到法律对于公民权利救济的重要性。特别是审判长在最后快结束时让被告人做最后陈述,充分体现了当今法律人性化的特征。 对于马加爵事件,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辩护人提出的争议点,第一个:马加爵是否患有精神病?理由是,因打牌产生矛盾导致吵架的这么一件区区小事,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lam0rge.html
7.以卵击石的意义——韩国影片《辩护人》观后感》是的,他确实尽力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也赢了:当成为民主斗士的他,因为违反集会与示威的法律被作为犯罪嫌疑人站在法庭上,全釜山144名律师中有99名作为辩护人出席法庭,这就是他的胜利!那一场法庭辩论场景非常精彩,让作为观众的我们也热血沸腾,充分感受到民主、自由、政府、暴力、公权等关键词的深刻内涵,具体的https://www.meipian.cn/53o14nf3
8.辩护人经典台词《辩护人》电影观后感→MAIGOO知识摘要:电影《辩护人》改编自韩国已故前总统卢武铉的亲身经历。影片以1981年发生在釜山的一起史称“釜林事件”的政治司法案件为背景,讲述了税务律师宋佑硕为震惊全国的“釜林事件”受害学生进行人权辩护的故事。下面为您整理了辩护人经典台词、《辩护人》电影观后感等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https://www.maigoo.com/goomai/310440.html
9.《辩护人》观后感《辩护人》观后感 《辩护人》这部韩国电影,讲述的是韩国草根出身的总统卢武铉草根时期的故事。主演宋康昊我非常喜欢,以往的电影,他饰演的角色都是小人物,可这次的角色,他演的是韩国总统卢武铉。 但是这部电影对于不熟悉韩国历史的人来说,其实挺无聊的。对于整天看欧巴剧的人来说,很多不了解全斗焕军政府统治下的韩国有https://www.jianshu.com/p/979458548b43
10.电影《十二公民》的观后感(五篇)电影以政法大学组织模拟法庭辩护审判以及家长陪审团为切入点,故事以怀疑富二代杀害生父案件分析为主线,从电影开头十二位评审员中只有一位认为富二代无罪到电影快结束时只有一位坚持有罪再到最后全员举手表决一致认为无罪的大逆转。从影片中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去还原到现实。我看到的是每一位评审员背后的故事。我们https://bookshelf.docin.com/p-4675547634.html
11.豆瓣电影250影评影片采用了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可以从两个主角的角度看到他们的心动和心痛。我感觉女孩对爱的把握比一些成年人都强,如果爱伤害了自己或者家人的自尊,就会立刻放弃,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价值观。非常欣赏影片里面的一句台词:“有些人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有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当你遇到https://www.cenxi.cn/article/article_15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