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一):公开与公正
黄夏/文
刑事审判存在的价值
不过,合法的暴力因素在现代刑事审判活动中正逐渐走向消亡。连最为残酷的惩罚措施——死刑的存废问题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讨论,人们逐渐构建出监狱制度,以文明社会内部的放逐方式,取代了低效率、血淋淋的酷刑。虽然如福柯所言,精神代替肉体成为改造的对象,这可能并不是人性的胜利,而只是更为有效改造手段的自然选择。但无可否认,“陪审团制度、公开审讯制度以及对人身保护法的尊重”是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源之一。审判活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让深思熟虑取代直觉判断。当然,如果这种深思熟虑背离了初衷,成为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暴力实施工具和惩罚的借口,那么法庭也不过是当权者上演“审判秀”的剧场。对于斯大林同志而言,这一点是无论他如何否认都无法摆脱的指控。而这些歪曲的审判,是审判不公正的最大根源。
也有人提出过最根本的疑问,即,与现代审判活动相伴随的,是审判成本的高昂、惩罚实施的低效率和部分有罪者的逍遥法外。的确,审判可能会牺牲效率,也会导致明显有罪的人逃脱处罚,比如被认定有杀妻行为而承担了民事责任,却逃脱刑事处罚的大名鼎鼎的O.J.辛普森,但用“效率”来评价审判其实毫无意义,这种评价就像“用精确性来评价一场婚礼或葬礼”那样无聊。个案的失察是追求整体公正所要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维持审判活动公正性的必要成本,无论在何种制度下都是如此。这种付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现代刑事审判的重要意义是对人类尊严的维系和对个体的尊重,惟其如此,当我们面临不公控诉时,才能逃脱荒谬而肆意的惩罚。
这是一部西方的审判史,严格地讲是一部西方的刑事审判史,英文原名副题“从苏格拉底到O.J.辛普森的历史”,向我们昭示着国家或者说群体取代个人之后,在代表公民进行刑事审判过程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相对于普通的民事审判而言,刑事审判领域由于公权力强制介入而带来的集体惩罚,更能体现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的发展演变,而这些内容曾经并仍然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随着技术理性的发达而逐渐被人们所淡化。但是,只要社会需要维系、发展,我们就离不开审判活动,也离不开对公正的追求,毕竟司法审判制度能够达到现如今的高度,犹如生物进化史一般充满艰辛。我们曾经在迷信的海洋中挣扎,也曾经在暴力的森林中成长,司法制度的发达意味着文明社会的奠基,现代社会的审判制度也将人类社会的繁荣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审判曾经荒诞,也会带来不公,但如果要颠覆这一由众多牺牲换取来的伟大传统,可能失去的不仅仅是司法活动本身,而是更多。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四):磕磕绊绊读了一年我不是合格的法学狗
法庭是人生的舞台也是历史的凭吊台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五):优秀的书会让人一万遍回想
书里的人、人物的故事,都是从最浅显处开始,慢慢地,会领着人想:如苏格拉底者,如成千上万的女巫,如辛普森,甚至如某某著名战争“罪人”,他们的审判,不公的审判,都从一声叹息的故事开始,让人惊心的结局结束。
好书,优秀的书,不是让人记得他们苏格拉底们的故事,而是让人总是一万遍想起,一万遍沉思:
他们的故事,是怎么开始的?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不能在一千秒内、而是要花一千年才开始反思?
那些所谓的世纪达审判,那些所谓的直播,那些所谓的最最公正的审判,其实在开始之前都早早地加了一个字:show。
有本书《雪落香杉树》,就是讲一个审判的故事,很普通平凡的案子,也是从不公正开始。
所有的审判都是从不公正开始。
至于结束,谁知道呢?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六):审判知道,到底何者为佳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七):了解西方法律传统
刚读这本书时,以为撞上学术类专著了,好难啃的一大本,严肃、凝重如它的封面主色调——黑。
“他因为不能到审判的现场而很沮丧,以至于跟亲人挥手告别时,他的脸就像甜菜根一样涨的通红,眼泪像雹子一样掉下来……”读到这些文字时,我觉得我最初对这本书判断应该没错,它不是学术性很强的法学论著,而是一些客观记载和事实累计,大约能为读者描绘出普通人不大熟悉的西方法律轮廓。作者的语言颇为幽默。
这本书里太多离奇的案件,当然这些案件都是记录在案,或记在史册中的真实案件。透过这一桩桩匪夷所思的案件,令读者心底逐渐了解西方的法律传统。
法律源于神意,问题是俗世中有谁代表神明拥有审判权?
作者引用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展示了雅典人在人类内在正义感方面觉醒。雅典当时的法律改革正好将审判严重犯罪的权力,从城邦官员转交到普通的雅典男性公民手中。俄瑞斯忒斯杀害自己的母亲,而他的母亲杀害了他的父亲……案情如此曲折悲情,最后俄瑞斯忒亚被判无罪。正如陪审团被召集来不是为了发现事实真相,而是由于女神投出了决定性一票,而刚好够的多数裁决他无罪。
5世纪的雅典,尽管自由民拥有审判权,但审判权不是由是个人团体来行使,而要召集起一千零一人的机会来进行。这一千零一人的聚会还有更详细的要求,所以自由民根本无法真正行使他被赋予的审判权。
书中还引用了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的《爱丽斯漫游仙境》这个童话,我和孩子不止听过一次。用这个童话,对红心王后随意颠倒法庭审判程序印象深刻。以这个童话说明定罪和量刑之间的区别,而现实中的审判远比这场童话里的还要模糊。这是由于欧洲刑事司法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1983年8月12日的虐童案更是曲折离奇,看得我目瞪口呆,单从警察给幼儿园家长写信,这一步就能设想作为家长有多混乱。漫长的审判,不稳定的儿童证言,使我更想知道,到底真相是怎样的。不过这不该是我考虑的问题,这个案件就在那里真是地存在着。一场审判对被告有罪的期待,在情感强度上通常远大于坚持他(她)可能无罪的正是主张。
法律的力量也被用来制裁那些超出自然界限的动物们。这可是有记载的好多案例让我大开眼界。如:1510年来自欧坦的农民向教主提出起诉,说老鼠正在破坏他们的大麦。主教给老鼠指派了律师——巴塞洛缪沙斯尼(后来法国著名的法学家)沙尼斯为缺席的被告——老鼠的辩护却精彩之极。只是法庭裁决结果没有记录,我觉得好似不了了之了。因为法庭根本无法给老鼠送传票,通知它们开庭啊!
看这本书,还有点像是回到个某个时代看教科书的习惯,好多不懂处多有注释,到后面对照寻找,发现有100多页的海量注释信息。可见这本书沉重的比较有理由,毕竟是看世界。
令人难以回避的黑人命运,在本书中也毫无避讳。1995年夏,密西西比州的黑人男孩——艾米特提尔案件,提尔被杀之悲惨状,原因之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了。谋杀毋庸怀疑,可是审判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尤其看到谋杀者被无罪释放的配图真是无语至极。
书中最后一个案件,是著名的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杀前妻案,这个案件是听过诸多版本的讲述后,书中第三部分主要讲了陪审团,但这时才稍微明白陪审团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虽然对奇妙的陪审团形式理解不多,但对与西方的新闻报道力度算是见识一二,本书的作者也有记者的身份,当然他也是法学人士,所以作品即便不是纯学术型的,但这本书毕竟是法律类的专业书籍,读起来还真的需要些耐心和专业功底。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八):《审判为什么不公正》:审判也是一场秀
写了这本很有趣的书的卡德里自己也是个很有趣的人。他的生平经历很丰富,1964年出生于伦敦的他却有着半芬兰、半巴基斯的坦血统。起先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历史和法律,之后取得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在的他是纽约律师协会会员,又是伦敦道提街律师事务所成员。丰富的文化背景使他在看待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寻常的眼光,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又使他积累了扎实的司法经验。他曾因协助起诉前马拉维总统海斯廷斯班达而声名鹊起,这也暗合了他在书中关于司法正义的核心观点——“假如一个国家成为了海盗洞穴,那么从船长到船员都要经历世俗的审判。”他同时也是一名记者和作家,以自己的经历写成的作品还曾入围1991年度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当属卡德里对现代陪审团审判制度的深入剖析。作者借助翔实而确凿的历史案例,从陪审团制度最初的尝试与挫折,到其日臻完善,成为守护正义的重要途径的整个过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合理的想法上升成为一套合理制度的曲折经历。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但倘若方向正确,曲折过后总能通往光明。
通常来说,在谈论某一侧面的历史时,我们总会“知世论事”,即将需要讨论的课题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剖析。这样做往往事半功倍,因为一个事件的特征往往与时代特征相契合。这样做来多少便会有按图索骥的意味。但法学背景丰厚的卡德里并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尽管本书堪称是一本“西方审判史”,但作者更希望将它演绎成为一部“现象的集合”。事实上,本书归纳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审判,从苏格拉底到O.J.辛普森,作者试图论证的并非是审判之于每个时代的特征,而是希望借审判这样一个侧面,表现人类行为模式的特征。
并非专业历史学者的卡德里,竟将研究方向与现代史学设定得如此契合也并非偶然。从一开始他便确信了“审判”的不可能公正,“不是无罪推定,而是定罪的可能性刺激了刑事审判。而惩罚的欲望,隐藏在每个起诉的核心中。”事实上,审判的过程越堂而皇之,愈加证明其不合理性与对惩罚欲望的拙劣掩盖。卡德里将斯大林时期的恐怖政策直接定名为“审判秀”,体现的正是对这一行径的唾弃和嘲讽。
“规则”,或者说是统治的合法性成为了审判的核心,这一看倒也背离了司法以“正义”为核心的常识,却也符合人类行为模式中“趋利”的志向。这样看来,“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这一书名,完全可以作为贯穿整个人类审判历史始终的课题。其实,但凡一种行为是以“私利”为出发点,“公平”、“正义”便无从谈及了。
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森林里。这座森林中生活着一只狮子,因为方圆之内并无对手,狮子得以尝尽森林中的美味,却独独无缘一啖梅花鹿肉的滋味——它太快了,逃起命来竟比狮子还要快。苦恼的狮子终日烦闷,只好求助一贯足智多谋的狐狸。狐狸献计说,梅花鹿逃跑的秘密在于他们的尾巴,倘若您可以把梅花鹿的尾巴剪掉,它们就没法跑得那样快了。
狮子听了很开心,可是掌握了“梅花鹿“的秘密之后,狮子却依旧无法如愿。要想剪掉它们的尾巴,不也需要先捉住它们吗?
审判的奥义,也许便如剪掉“梅花鹿的尾巴”一般吧。其实审判从未开始,因为正义从来只在人们心中。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九):为什么你认为审判不公正
一封联名信又将复旦投毒案推向高潮,一石激起千层浪。令我意外的是,复旦这样一个令人向往和仰慕的高等学府的学生,毫无技巧的将事件推向更负面的状况,而大部分公众的声音,也似乎没有太多理性可言。如果平衡两者来看,如何做到公正审判才是大家最终追求的结果,刑事判决书上的理由够不够充分才应该是质疑和探讨的关键点。当有人问审判为什么不公正的时候,不妨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认为审判不公正?
在现代审判的领域,有一只你不得不承认的“第三只手”------网络媒体。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消息传播的越来越快,也使公众的声音传达到更远更响的地方。审判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也许结果确实在合理范围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内心需求,那么对犯罪嫌疑人来说,公平吗?还是该说,老兄你只是运气差了点。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显然这对现代司法工作者的要求更高了,如何独立审判仍然是一个亟需思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