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车人的七月》观后感(通用10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看车人的七月》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以怎样的姿态存在于世上,不仅取决于身份地位,还在于是否有一颗坚韧的心。如若失去希望,谁不是在苟延残喘?
《看车人的七月》看的人不多,很早之前想看来着,但一直没能得空,只看了开头幸福地拍婚纱照的`一段,本以为是幸福的看车人走向更加幸福的生活的片子,但随着剧情不断深入,不断给主人公看车人设置障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得老实且自称懂法的看车人以暴制暴,将所有的怨和恨化作那块愤怒的板砖,拍向了刘三的罪魁祸“首”,故事在全片压抑的氛围中达到高潮,看车人也由此完成自我救赎并锒铛入狱。
影片充满关怀意味,正直老实的老杜本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却接二连三遭遇打击,从几个小细节戳刺着观众的心,比如停车场遇醉汉、哭完洗脸、买蛋糕和蛋糕被打等等。影片试图将城市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来,灯红酒绿豪车遍地的酒吧门口是老杜的工作地点,而老杜家里也用冷色光营造出一丝压抑悲凉的气氛,屋里的阳光仿佛总是不够,就算有也是煞白的冷光。
全片中最明亮的部分就是片尾儿子骑车的场景和小宋花店的一片花海,儿子和小宋是老杜的希望所在,老杜最终还是看见了希望,还是保留了理智。即便身处泥沼,依然仰望星空。老杜尚且如此,你我更不应苟且偷生。
参加同学的婚礼,同学家电视机前摆放几个碟片,其中有一张就是《看车人的七月》。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子在地摊上买了本余杰的书,书里一个段落描写《天真》的几句话:“天真与人类的童年、人类的原生状态有一种神秘的联系。在现代社会里,本应是人人拥有的天真却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天真太容易受到伤害,许多人宁可不要。对于那些为名利而活着,而且只为名利而活着的人来说,天真确实是天大的负担。而对于那些渴望‘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来说,天真却是一对让精神飞翔的翅膀。”范伟饰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充满天真的人,故事演绎着一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一个城市里最常见的小人物,一个下岗的职工,一个离异者,一个单亲父亲,一段不痛不痒的爱恨情仇。不过一件接着一件的遭遇,让我都有点吃不消。
范伟还是那张略显呆滞的胖脸,还是那口药匣子味道的东北方言,不过这里不再靠俏皮话来逗哏,不再摆出一系列夸张的动作来解构自己。这里如同我的那个远方在矿山工作的老父亲一样,宁静善良,逆来顺受,老实巴交,靠着几碗廉价的盒饭,积攒明天的生活。片子里有几个镜头值得人回味,范伟教育儿子还要保持父亲的威严,说着说着泪流满面还试图用洗脸来演示自己;本以为是一段的爱情马上实现,哪曾想她的老公刘三释放出来了,还是一个泼皮,他几番忍让委曲求全;刘三砸坏了他工作摊位上车的玻璃,警告他,范伟把小人物那种满脸的惶恐与愤怒惟妙惟肖;看到儿子满眼血污的样子,立刻提高了嗓门,不停的追问,“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还有儿子为了三百元和社会流氓打群架,被学校处分,检讨书怎么都不写,这个当父亲没有办法只能趁着老师不在,自己去替儿子写检讨。
在这样一个烦闷的夏天,外面一对新人正在拜天地,我坐在屋里因为一出人间悲喜剧,心情格外的沉重。心里同时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我的透心凉是感同身受,因为同是身处底层,注定永远难以摆脱这样或者那样的困境。有一次儿子对父亲逼问,和我生活有点似曾相识,讥笑父亲的懦弱,为什么不去找刘三报仇。他一直对儿子说打架是流氓做的事情,是不懂法律的表现,一定要做一个守法的人。自己被人欺负,受尽委屈可以忍,看到儿子被刘三欺负,他爆发了。故事的最后,他和刘三理论,用砖头偷袭猛打。然后自首,对于这样一个人,做出这样的.举动,那是因为承受了多大的委屈。飞扬跋扈的刘三成了植物人,影片没有明写他和小宋爱情最后怎么样?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自己去想象。
电影里的范伟就是那种到处点头哈腰,息事宁人的性格,这是所有的小人物的缩影。几次徘徊在那个泼皮刘三家不敢进去,后来他终于鼓气勇气勇敢了一次,豁开胆子对刘三说。应该是鼓起勇气对那个满脸横肉的刘三说:“虽然我没什么本事,但我疼她,不欺负她,如果你不想离,你必须做到疼她,不欺负她,如果做不到,痛痛快快赶紧离,要什么条件我全都答应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要不然老这么不明不白地掺合算怎么回事?”虽然说话结结巴巴的,眼神中都夹带着一点慌张,内心是要鱼死网破。也许有些女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想着各种美轮美奂的爱情模样,现实里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儿。年龄大了那梦也碎了,才明白不求大富大贵,遇到一个能从心里疼自己的人才最幸福。
今天的北京虽然有风但是屋里闷的厉害,郁闷之余看了朋友推荐的《看车人的七月》。2000年的北京,很多还是九十年代的样子,现在看影片最高清也只有480p,即使是这样的略带模糊的影响,播出了二十年前的北京,很北京。喜欢一切九十年代的北京的电影,现在所有发达的事物无法代替那个年代。
范伟演绎的小人物杜红军(后面简称老杜),就是带着烟火和事井气息。即使是一个看车的工作也很知足,尽职尽责,有一个拍了婚纱照还没领着的未婚妻小宋阿姨(陈小艺饰演,后面简称小宋),儿子小宇(张炜迅饰演)也上高中了,一切都非常有盼望。直到剧中出现了一个人物,剧情直接大逆转!是小宋未离婚的老公,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刘三(赵军饰演)。撕毁了同意离婚的协议,要继续一起过下去,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怂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新买的家具被刘三从老杜家里搬了出去,这一切都在预示的这什么,随后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
小宋来狱中看老杜,老杜问她最近怎么样,有可能是内心带着一些期许问的,陈说花店关了天天跑医院,问老杜这样值么,现在想来挺为老杜不值的,真的不值,她这么问老杜的时候,其实可能潜台词是她觉得太不值了,对老杜对她都不好。她想要一种圆满的生活吧,又深陷荆棘,自己无法脱身,老杜也给不了,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感觉即使刘三走了他们也很难在一起了。所以在影片的结尾处是在犯人干苦工拉沙子的山丘上看到儿子小宇骑着自行车飞来,是的飞来。(忽然脑子响起了中岛美雪的《骑在银龙的背上》,男孩酷爱骑快车N多镜头都是大拐弯,虽然镜头好看小孩子不要学,安全第一。)书归正传,老父亲看到这里,那个欣慰,以为自己一无所有后最大的惊喜。没有什么能比的上儿子的爱了。这也是个人觉得他即使出来可能也不会和陈在一起的另外一个原因了,经历一切以后,义无反顾留在自己身边的还是最亲的人。最后的镜头也是以男孩迎着阳光在送花的路上飞驰着。满屏带给人的是希望和盼望。估计现在翻版就该改送快递了(不过都没有自行车有情怀),记得安全第一。
影片后半部,小宇家里出事赵老师一直没有出现,虽然影片里没有很直白的演这个角色,不过有一个镜头和喜欢女生告别,说以后通信联系女生便骑自行车走了,感觉后面赵老师自然就知道了,而且根据前半部的铺垫(一直给他补课,追车送老师,捐款打架,而且李老师的扮演者真的演的太好了,在他说出原委后,老师里眼神里有震撼,有感动,还有一丝愧疚,说着说着都想哭了,真的是眼神都表达了),应该在他爸进去以后给予他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无论是学校里还是生活里,还有一部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孩子的缺失,一种母爱的转移。虽然都是我自己的意想,但是站到老师位置,真的觉得对老师也是好,希望有一个孩子能让她付出爱和期待爱(对儿子的爱和儿子长大后回馈的爱,然后很多文学作品都极度升华母爱或者父母的养育之恩,只要付出没有回报,没有完全不希望回报的爱,没有,反正我是有的)。
社会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小人物组成,有血有肉,有汗有泪,时而欢笑,时而痛苦,往往跌倒了又因为地上恰好有块糖又笑了起来。不用俯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渺小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远处看着他们是灰暗无力的,给两声叹息,但是他们自己都只是把这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继续努力的生活的。没有放弃生活更没有放弃自我。
《看车人的七月》讲述的是一个中年下岗男人——杜红军,如何在他自己的生活中维持自尊的平常故事。
他离异,有一个上高二的孩子,想与一个开花店的女人组成个幸福家庭,看着自己的儿子平安成长,他善良老实,遵纪守法。然而,这一切本应该是美好的生活都被那个女人的流氓前夫——刘三打乱了。刘三一次又一次骚扰着这个男人的平静生活,一点一点摧毁着他仅剩的男性尊严。最后杜红军忍无可忍,拿起板砖拍向了这个流氓,然后尽自己最大可能安顿好儿子后,自首了。在监狱外,他看见了儿子穿着火红的衬衣望向他。在泪水中,他又感受到希望。
《看车人的七月》展现出了当时社会人们法律意识的单薄,不论是作为流氓的刘三,还是那迫切想要离婚的花店老板小宋,亦或是那群流里流气的“社会青年”……他们所表现出的都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应。
也许有人认为这种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在于杜红军没有理智的应对刘三,预防犯罪。然而,所谓的预防犯罪也只能在法制健全,执法人员能够依法实施的条件下进行。在看《看车人的七月》时,当我看到小宇因所要捐的钱被抢而打架,所谓的`执法人员在未曾了解真实情况下乱做决定,对小宇的行为乱下定义,可想而知,这对高中生的小宇来讲,会造成怎样的心灵创伤,况且,最后却不见那些“社会青年”受到法律的制裁。在这里,我只会对那些执法人员感到不满。影片中,杜红军一直都说自己是懂法守法的公民,而懂法的他却在受到刘三的欺辱时,不曾向执法机关求助,这说明了什么?这只能说明执法者的无能。
在这里,我就不想谈杜红军应当如何理智面对刘三的话题了,在法制建设不健全的前提下,说再多都是枉然。因此,当今社会在教育建设的基础上,更要健全法制建设,不要让影片中杜红军一家的悲哀在现实中展现。
这个电影看完了,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好像是看了一部黑白古旧默片一样,每个场景都是灰色的、带杂质的画面构成,角色们闷闷的生活着。观众也闷闷的看。没有任何一个情节是可以真的欢乐的,是亮色的。
故事的主人公老杜是一个性格懦弱的看车人,离婚多年,带着儿子小杜生活。读中学的小杜看不起自己的父亲,不管是父亲的能力、性格、生活态度都是年轻的他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处于叛逆期的小杜学习成绩不好,又经常惹事。小杜的老师赵老师对他非常照顾,小杜也将赵老师视为自己的母亲一样尊重。但是赵老师突然接到通知,她的儿子却因公牺牲在大西北,她需要去大西北处理儿子的后事。老杜和花店老板娘小宋排过婚纱照,只等着小宋办完离婚手续之后,就结婚。但是,小宋的老公刘三出狱后,却反悔不同意离婚。经过几次冲突之后,刘三打了小宋、小杜,砸了老杜看着的车,让老杜损失了大笔金钱,老杜终于忍无可忍将刘三重伤。老杜也锒铛入狱。故事的结局,老杜在监狱里机械的生活,刘三会有后遗症,小宋后半生似乎要一直照顾刘三,小杜只能离开学校和赵老师,去跟母亲生活。
这个故事唯一的暖色就是结尾的时候,老杜和小杜父子之间的关系,因为老杜的忿而反击,似乎取得了和解。剩下但其余支线似乎都是虽然不激烈的、但漫漫无期的苦难生活。好像也没什么值得期待的。所以,即便电影结束了,观众也仍然很郁闷。
这个故事不能深琢磨,因为会越琢磨越郁闷。似乎,有的时候,人生走到某种状态的.时候,会有一种陷入泥潭的感觉。人是还活着,但是会很闷,被束缚,无法挣脱,挣扎也没有用。
也许是跟每个人的性格有关吧。有的人,带有积极向上的性格的人,会一直努力的把自己的生活向有光的地方带。有的人,就没办法这样,怎么都没办法,只能自己憋着。导演给出的这个故事,就是这个基调的故事。
可能是性格原因,更喜欢看性格坚韧不拔的主人公的故事。人生是有很多的无奈,很多时候,渺小的我们也是真的无力反抗。但是,如果心里不认输,眼里就会有光。即便在最幽暗的角落,也能开出细小的花来。
痛苦是什么?是明知道下一步是悬崖也要义无返顾的跳下去。沉默还是反抗?在是与非面前我们该做出何种选择?然而为什么善良的人总要忍受或等待救赎;为什么这个世界永无宁日,无法因为我的善良而停止暴力、欺骗和伤害?也许正是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无论理解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心灵才会遭受选择和疑问的痛苦。下一步该怎么办?当站在善良与邪恶的分界线时你将选择何处?
《看车人的七月》在我的眼里已经不仅仅是电影那么简单,而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文矛盾。无疑,当你看到范伟时就会联想到太多的笑料。从药匣子到彪叔、从《天下无贼》里的抢劫犯到春晚《卖拐》里的受骗者。当你看到那张脸,就会产生笑意。然而恰恰也是范伟,他承托起了《看车人的七月》里一个老实本份,甚至有些懦弱的看车人。范伟把一个平时无华的普通老百姓演绎的栩栩如生。
这就是生活!导演安战军通过范伟出色的表演告诉你: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你不知道会遭受到什么样的歧视,也少知道会忍受多少辛酸。最后你在这些痛苦中慢慢沉沦了自己,失去了原有的本色。这其中可能是无意,也可能是被迫的。但那又如何?生活没有能给出我们太多的选择!只有如此,继续的沉沦。然而在这个魔鬼层出不凡的世界中,天使的力量仍然存在,它只源于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无言的爱!
当泪水洗刷过污秽的心灵,你看到的世界会不会不同?不会,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可我想告诉你,不要放弃,不要放弃人生、不要放弃未来,因为我们有梦,因为生活的脚步还在继续~~~~
“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斯蒂芬.霍金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大的痛苦就是无力改变现状,因为生活没有能够给我们太多的选择。一个人没有事业可以受到谅解,但如果一个人梦想那他就是在虚渡一生!不过谁又从来没有过梦想呢?虽然他们多数都是虚幻的、不可实现的。有很多人在成长阶段没能受到好的教育,而个社会也没有给他太多的机会。他们被社会所遗弃只能碌碌无为,过着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他们有痛苦有欢笑,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然而命运给予他们的却有太多的挫折和局限,他们没有未来,就连他们下一代的未来也因为他们而被局限。
范伟饰演的看车人,即没有文化又懦弱没有本事,他只能靠着给夜总会看车生活。我想他当每天看着在这夜总会里挥霍无度的人,心中常会如打翻五味醋般的难受吧?为什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平等?为什么别人可以奢侈的享受,而自己却只能骑着一辆破二八水管车,喝着冰冷的茶水一日三餐没有着落。因为他没有太多的选择,自己的性格已经决定了命运。他不可能像某些暴富的人,通过欺诈和非法的手段去谋利。也不可能使步入年迈的身体、毫无本领的自己再去打拼。他只能接受生活给予自己的一切,过着平淡而快乐的日子。时不时为能看到一辆好车而兴奋、为能喝上一口小酒,睡上一夜美睡而快乐!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即没有好爱也没有未来,只有柴米油盐、日出日落。我们别无所求,只想过着平淡的日子。
一个离异的家庭,一位一事无成的父亲,一个看不起懦弱父亲的儿子生活在一个只有十几坪米大的小院中。母亲是看不惯父亲的懦弱而跟另一个“富商”走了。而父亲只会每天反复说着“你要努力考上好的大学”。这个家庭,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孩子来说毫无乐趣。然而,他通过生活慢慢的理解了父亲的无奈。谁不想过上好的日子?可如何才能过上好的日子?父亲显然没有找到方法,他只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上。儿子还有未来,而他自己已经没有了。
直到另一个离异的女人再次走进了父亲的生活。陈小艺饰演一家花店的老板娘。她的前夫因为流氓斗殴、虐待老婆而被捕入狱。在接触中她和他慢慢的走到了一起。她爱上了这名老实而平分的人。生活给了她太多的痛苦,前夫的离开使她终于再次有了选择的机会,她希望下半生可以和一名老实人过着并不富有但是却平常幸福的日子。范伟也是如此,他的生活毫无色彩、生命毫无希望。但是有了这个女人,他从此多了一些希望。他开始想像着未来,想起自己可以还有未来,可以和这个善良而温柔的女人,一起过平淡而幸福的日子。他们可以不富有,他们却拥有彼此!
生活似乎总喜欢和善良的人开玩笑,当看车人和花店老板娘终于决定牵手的时候,她的前夫出狱了。不断的勒索、骚扰看车人的生活。他们做错了什么?他们只不是想对未来的生活抱有一些希望,只不过想能够选择幸福让日子过的好一些。可为什么偏偏有那么多的坎坷?流氓前夫先是夺回了已经离异的花店老板娘,再是勒索和威胁看车人。看车人的生活毁了,不仅失去了爱人也失去了希望。他对流氓前夫沉默无言,默默地忍受着他的侮辱。
也许作为一个懦弱的父亲可以忍受,但作为一个深爱父亲的儿子是无法容忍的。看车人的.儿子无法容忍流氓前夫不断的骚扰、侮辱,甚至殴打父亲。他无法容忍,这个原本平静的家庭,被另一个人无情的破坏。是的,对于流氓前夫来说这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可对于一个只想过平淡生活的家庭而言却是全部!儿子拿起了手中的板砖,他要用暴力来以暴制暴。然后稚嫩的他哪里的流氓前夫的对手?一次、两次,看车人的儿子都败在流氓前夫的手里。然后父亲他能做什么?他可以放弃与花店老板娘的幸福,他却无法选择过继续平淡的生活。
如果人还有那一点仅有的希望,而那希望正被一个人破坏掉。那任何一个人所做的就是反抗!向命运反抗,向那个破坏他希望的人反抗!穷困的家庭因为流氓前夫的出现变得更加的穷困了,眼看儿子就要过生日了。看车人用仅有的一点钱为儿子买了一个蛋糕,这是他唯一能够给儿子。然后流氓前夫再一次破坏了一个父亲对儿子高尚的爱!他仍然无言,看车人告诉他的儿子,不要使用暴力!要儿子好好的学习,能够早日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然后出人头地。儿子哭了,他为父亲所忍受的委屈哭了,他心疼这个老实本分的人。父亲哭了,他为儿子所忍受的委屈哭了,他为什么总是如此的懦弱,连最后一点平静也无法给予儿子。父亲说,你去找你母亲吧。在那之前他像平时一样走出家门,拿起板砖砸向了流氓前夫的头。
他平静的打了120,看着流氓前夫被送上救护车。他不想杀死他,只想阻止他。他回到家平静的给儿子过完生日,因为在那之后,他将去投案自首。结束这一切痛苦,让儿子的生活继续充满未来、充满幸福。儿子并没有听从父亲的话,他留在了北京,靠自己生活。当他穿着红色的T恤,骑着车出现在服刑的看车人眼中时。他的眼中不仅充满了泪水,还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看车人的七月》荣获加拿大第28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范伟)以及评委会大奖,而在这之前这部电影和看车人一样默默无闻。这不得不为优秀的电影而感到可悲。炒作下的商业国产大片,空洞的思想和主题在商业包装下吞噬着观众的眼球。而一些低成本的优秀文艺片却在无炒作成本下忍受着零票房的后果。好的电影没有生存空间,随之要么就步入商业电影的后尘,要么就逐渐消失在人海。国外开花获奖,国内无人知晓。这种路,国产电影还能走多久?
暴力问题是现在各个国家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有很多案例是没有犯罪前科的人犯下的,而且比有犯罪前科的人犯下的罪更可怕、更严重。而很多人在暴力面前不是选择忍受,就是选择反抗。有很多无奈,也有很多多苦衷。其实暴力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不使用暴力人们该用什么去保护自己?
《看》显然是一个悲剧。因为我们看到一个老实的人,因为无奈而举起了自己的拳头。他是出于自卫,也是出于无奈。“兔子急了也咬人”看车人的行为是一种被迫。然而无论有什么原因,就算是看车人处在正义的一方,但他还是违背了法律。他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而“有罪”的人仍然可以在外面逍遥,并且对自己的“罪行”毫不在意。这就是本片的悲剧性所在!谁为那些善良的人说话?有什么办法不用暴力去而得到解决?我想很难找到答案。在罪与罚之前,谁对谁错、谁是谁非?
这部影片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此言不假。但是谁要是说这部片子里面表现了爱情,麻烦你50岁的时候再来看一遍。记得徐静蕾的电影《我和爸爸》里面,有句“爸爸”说的经典台词:你这个年纪,应该信点什么。凡是说这部片子里面有爱情的,那句话都适用。
依我看,这片子即便表现爱情,也是负面的。陈小艺演的女的,真的就那么无辜吗?不正经的人多了,不稀奇。越是不正经的,越要装的像好人一样。人性的虚伪不过如此。我看那婚不是离不了,而是有人不想离。刘三后来不是废了吗?那怎么不趁此机会离婚?你也许会说那就太不仁义了,不过我反问一句,没感情能那么照顾刘三吗?夫妻没离婚就形同陌路的都多了,就陈小艺那个角色有感情?别以为电影里面陈小艺挨打就好像是婚姻不合,亮起红灯,这个未必。世界上有周瑜,也有黄盖,听得懂就行了,听不懂就算了。不过就算她有感情,那么她对于伤害范伟她有过愧疚吗?在看守所里,她反过来质问范伟,就是很好的体现。问题是到底是谁把事情逼得这步田地?如果是个对范伟有感情的人,这话断然说不出口,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嘛。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情,这就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人性的复杂面。换句话说,她没想离婚,至少刘三出来以后是这样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有几次表现这对父子对陈小艺的哭哭哀求。范伟有两次在立交桥边上对她说:求求你给我句实话,你到底想不想跟他离?......不成咱还是报警吧......都被陈小艺拐弯抹角的'拒绝了,或者可以说是被和稀泥了。儿子的角色最后哭着求她离开,有人认为是儿子不懂父亲,我认为恰恰相反,是这个女人不正经,有问题。儿子说的是对的。而父亲是当局者迷,陷进去了。
关于陈小艺演的这个女的,我给她的性格剖析是:也许她曾希望离婚,但那时刘三是在监狱里面,她等不了了。但是后来放出来了,她就不想离婚了。具体为什么,我说不清,原因可能有很多。从人物心理活动来看,她既不希望范伟离开,也不希望离婚。她既喜欢刘三的某些方面,也喜欢范伟的某些方面,因此希望把问题拖下去是她的选择。但是两个男人冲突是她不愿看到的,尤其是影片最后导致她鸡飞蛋打的严重冲突是她不希望看到的。所以,我以为,范伟所说的“我还是有点小聪明的”从某种程度上指的是对她的报复,两个人一个也没落着,一个废了,一个进监狱了。或者换句话说,如果范伟把刘三杀了,范伟也活不了,两个人都得死了,这女的又能一身轻的找别的男人,而现在,她得照顾那个半死不活的,这种下场是对她最坏的,所以陈小艺演的角色在范伟说到这的时候,流下眼泪了。
其实导演在电影的开头已经把片子的内容和方向透露给观众了,就看大家有没有注意了。电影开始时,送花的情节本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但是那花是送给什么人,大家都看明白了吧。女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也透过这个故事,暗示给观众。要不卖花送花这么浪漫美好的事情,为什么导演要来这么一笔?最后想说的是,那束花上面的卡片的那句话,暗示着本片的主题。大家真的可以倒回去看看。
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有时候,拥有的东西越多,内心的恐惧越大。所以现代人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毛病,有的很可笑,有的很矫情。幸好大部分人还会反刍式地自省。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一度加入了一个豆瓣小组:“想起往事一阵恶心”。哈哈。
《看车人的七月》,朋友的推荐语是:有点堵,我却从结尾看出了一点颇为积极的东西,一种同《活着》一样,面对生命的态度。笑得很苦涩,但希望是有的。
这部电影成本不高,不搞噱头,说的故事也很琐碎:七月白花花的太阳底下,一个有点窝囊的看车人怎样面对生活的层层施压。说到这里,我想起杀人者杨佳,从读到的报道中,始终生活在底层的他也是在一根根稻草的逼迫下,走上了不归路。
看车人的生活真是窘迫,老婆早年离婚,正在青春期的儿子老是和生活拧巴着,好容易在一个女人那里寻找一点温情,却又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子不公平,好人往往活得左支右绌。而小人物的脆弱性,又往往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愈演愈烈,最终达到难以收拾的`境地。
励志电影的套路是,人物从难以想象的绝境中,以常人难以达到的坚韧程度,回答生活的种种挑战,最终海阔天空,一往无前。不过就生活来说,往往这是不大会出现的结局。因为普通如你我,脆弱如你我,学不来那种百折不回的超人。平常人需要懂得一个重要的生活原理,那就是,概率这种事儿对我们是很管用的。如果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会倒霉,那我们十之八九也会一样一样地倒霉,并且,面对倒霉,我们会绝望,会哭泣,会失措,会彷徨。生活总是在绵密地挤压,并不会为任何人放轻力度。所以这部电影和励志片差得有点远,但它挺像励志片的前半段:这倒霉孩子啊。
其实,许多人最承受不了的,是从高空蓦然落下的失重感和哪怕稍稍想象一下的恐惧感,而并不是下落后的状态本身。正如看车人,在被逼到无处可退的时候,反而能够在谷底,寻到一点安身立命之地。
神经不要那么脆弱嘛,有个朋友说得好啊: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