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苏力的贡献?—《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

早在大一的时候就见过苏力先生了,那个时候他来我们南大做暑期学校的报告,讲了对一个戏剧的法律分析。虽然没有听懂他的讲课内容,但对他的风格到领教了一番。那个时候,他还正处在“朱甘事件”中,我还记得他在讲座上多次重复的一句话“人生有很多无奈”。大体而言,当时我对苏力的了解比较朦胧。但我记忆深刻的是,法理学老师在课堂上曾推荐过苏力的那本书《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说来惭愧,我最近才读完了它。

他不是在愤世嫉俗,也没有抨击那个时代的种种不太满意的地方,相反,他强调学者要“理解中国”,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合理之处;他也不是在标新立异,试图抢占学术领地、圈地为牢。相反,他追求把“通俗”的东西纳入理论分析的视野。他似乎离经叛道,竟然研究这样的故事——在当时有人看来简直是没有任何研究价值的问题:一个叫秋菊的农村妇人为她丈夫被村长踢伤而去“讨说法”以及一名偏远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山杠爷)惩罚不孝顺的村民的故事等等。这本书里没有高深的词汇和故弄玄虚的成分,更不会有指点江山、为这个“落后的”文明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激扬文字的痕迹。

当年他那曲高和寡的论文如今已经变成了入门读物了。说句毫不夸张的话,今日若有人想研究中国社会的法治问题,必定绕不过的一道门槛,便是苏力的这本《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这是苏力的第一本著作——严格意义上,它只是一本论文集。

他以“什么是你的贡献”作为序,既是对整个中国学术界,或者主要是指法学界的拷问,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和鞭策。也许,他想对那些善意的批评者作一个交待吧,表明他的问题意识以及对中国问题的关切。这里说的“贡献”是指,中国学术本土的知识生产,而不是搬用外国的东西来诊断中国。他说,“因此,从理论上说,我们这一代学者完全有可能根据我们的经验做出我们的贡献……,这种贡献并不是以我们的经验、体悟为目前主要是由西方学者提供的理论、模式提供一些脚注,充实或者补充他们的理论框架,而是一种真正的无可替代的贡献。”(序言第三页)

苏力主张一种实证的、解释性的法律社会学进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这一点。譬如在序言中,他说“首先是研究中国的现实”。对于法理学的研究,他还主张“交叉学科”的研究,这不仅在他的书评中体现出来了。例如,在“什么是法理学”一文中,他赞赏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的分析”,并提倡从各个学科的角度研究法理问题;在“法学研究的规范化”一个章节中,他对《走向权利的时代》的批评更是对法律社会学方法的一种强调和修正,强调考据和例证。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些观点都是但开风气的。当“法学是幼稚的”还弥漫在法学世界上空的年代,能够且敢于对法理学研究提出这么多根本性的反思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在我看来,这也许是中国法理学的一个转折点。

就我的阅读感受而言,苏力、黄宗智和季卫东的研究风格各有千秋。苏力喜欢解剖麻雀,黄宗智重视知识考古和田野工作,而季卫东能将理论论证和社会调查结合起来。

比较巧合的是,关于中国法学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季卫东、黄宗智和苏力的观点也很不同。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法与社会》中,季卫东认为后现代思想的引入对于中国法学和法制的发展不利,理由是,后现代思想的破坏大于建设,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完成现代化。据苏力分析,季的论点有两个前提预设:一是单线社会进化的理论,社会必然是从现代进入后现代;二是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的紧密联系。苏力否认了这两个前提预设。苏力虽然也觉得自己不是后现代主义者,但他觉得后现代思想对于法学的建设还是有一定裨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的反思和批判,这有利于现代的建设;并且,哪怕它存在“破坏”作用,但只是在研究层面。在中国的语境下,研究不一定会对制度产生、直接影响。黄宗智则与以上两者的观点都不同。黄认为,中国法律的“现代性”不在于理论上如何界定,而在于实践中.。“现代性”在法律实践过程之中存在,而不在于性质的层面。三者的观点虽然迥异,但都是对中国问题的关切。这些都是有意义的。毕竟,学术在于争鸣。

然而,尽管苏力对本土资源的挖掘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的考据工作还是有些瑕疵的。仅仅以《秋菊打官司》和《山杠爷的悲剧》这两部电影,以及相应的官司来刻画一个民族的法律文化,这是值得商榷的。这类似于国内的影评家们批评张艺谋的电影一样,往往把中国人丑陋的一面展示给外国人看。虽然苏力先生不至于展示中国国人的丑陋,但他仅仅从这两部电影来作分析中国的法律文化,难免陷入以偏概全的境地。没有田野的调查和更多的数据的展示,就分析得出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的结论,这显得有些底气不足。虽然我不反对他的结论,但这种解剖方法是否能够经受住质疑者们的追问呢?而且,他的视角也主要着眼于法律的经济分析和吉尔茨的“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立场?

相比而言,黄宗智先生到是在考据作业上比较成功。黄先生在《中国离婚法的实践》、《中国民事审判的过去和现在》、《中国的法庭调解》以及《中国法律的现代性》中发挥了他的专业特长,以历史考古的方式,加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比较,通过数据和具体案例来分析中国的法律与法学,令人心服口服。他以翔实的数据和分析反驳了国内的流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对于中国的民事审判和调解之间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以来一直重视对纠纷的调解,追求和谐、天人合一。黄宗智分析清代以来的案例,得出以下的结论:一、中国古代的追求纠纷调解的观念只是儒家理论的一种“应然”的理想图景,在现实中,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有很多;二、即使是调解,也含有很多“强制”的成分。例如,他所提出的“判决式调解”这个概念,实质上还是判决,它曲解了当事人之间的意志,含有强制的成分。

苏力与黄宗智的研究风格之差异在于:苏是在“抓典型”,而黄则重视整体的分析。这两种进路的结果迥异,而且苏力的研究则更可能走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因而,他所招致的质疑和批评也很多。他对于中国法治问题的“理解”式态度,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表现。

整体而言,苏力的贡献在于,面对当时国内流行的概念法学和政法哲学,他提供了学术研究的一种方法,一种选择。而且不容否认的是,尽管他的视角存在瑕疵,其学术辐射力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这么功利地说,如果有人愿意去亲自搜索一下他的论文被引用率,他一定不会失望的。

THE END
1.关于法制的读后感(通用9篇)篇4:关于法制的读后感 关键词:法治,法制,rule of law,rule by law 中图分类号:C04;H059;D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4.006 Abstract: We think both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fazhi (法治) and fazhi (法制) are different,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need to be con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u36a7f0.html
2.法治中国读后感(通用4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 ,一篇文章 ,一段话 ,几句名言 ,一段音乐 ,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法治中国读后感(通用4篇) ,仅供参考 ,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第一篇: 法治中国读后感 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隆重上映 。这不世一步普通的专题片 ,而是对一种治国方略的重申和肯定 https://www.scfaying.com/tongbuzuowen/51299/
3.法治的细节读后感2000字法治的细节读后感2000字 《法治的细节》和《圆圈正义》一样,是一本讲述法律原理的易懂有温度的书。作者具备湖南人的典型特征,桀骜不驯颇有侠义之气。在法律原理和现实之间的细节矛盾之处,阐述法治的主张。正如作者的概括总结,法律在不断进步,法治的细节在不断完善,一代又一代法律人与民众共同推动着法治细节的完善https://www.dushuganwu.cn/article-2144.html
4.《法治的细节》读后感《法治的细节》是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的一部法学随笔集,读完这本书会让人对法治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在读完《法治的细节》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法治洗礼,书中的诸多观点与案例都在心头不断碰撞、激荡,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罗翔教授以其深厚的法学素养和独特的视角,从热点案件解读到法学理念科普,再到经https://www.meipian.cn/56gpk7v0
5.法治课读后感200字作文法治课读后感200字作文 该页为爱学范文网展示法治课读后感200字作文格式与写法,希望这些法治课读后感200字作文能给你工作学习带来方便,感谢您对爱学范文网的支持。https://fanwen.aixue.net/keyword/fazhikeduhougan200zizuowen
6.读后感(法治的细节)书评2401《法治的细节》,第一本为张三花钱买的书。读后感:1.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所以不可以将别人定位成为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尊重别人的人格就是尊重自己,谋算人心只会陷自己于不仁不义的地步,真诚和尊重是交往基本原则。2.法律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但法律也是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多个社会热点新闻中会看到法律有些定义太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721502/
7.《法治的细节》读后感:细节决定成败《法治的细节》是一本由罗翔所著的法律读物,它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法治的内涵实践,以及法律细节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细节对于法治建设的决定性作用。 书中提到了许多实际案例,这些案例让我认识到了法律细节对于案件的判决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说,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证据或https://www.jianshu.com/p/9f075ebeb962
8.《呼唤法治的市抄济》读后感2000字读后感《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读后感2000字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在1998年纪念中国改革20周年的时候,吴敬琏曾引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处的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对所处时代的感受:“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http://m.hujiang.com/it/p1041824/
9.《法治之光:感悟法律精神与智慧的文章启示录》五、法治文章读后感100字——法治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阅读这篇法治文章让我深感法治之光的力量。法治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法治的照耀下,我们追求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繁荣。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共创美好未来。 通过阅读这篇法治相关文章,我们感悟到了法律精神与智慧的力量。法治不https://www.yanggu.tv/webgov/aizhishi/270983.html
10.十二公民法治观后感500字2023年开学第一课《法治教育》观后感 12公民观后感,围绕有没有责任写 法治教育片越界观后感心得5 每个星期二的晨会课,都是我们学习法制的时间。这不,洪晨翰正缓缓地走向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字“勿闯红灯”,之后便捧这一课,让我明白了“勿闯红灯”的重要性,也让我知道了要做知法守法的城市小公民。https://www.da-quan.net/ti/%E5%8D%81%E4%BA%8C%E5%85%AC%E6%B0%91%E6%B3%95%E6%B2%BB%E8%A7%82%E5%90%8E%E6%84%9F500%E5%AD%97.html
11.推荐法治展板观后感(精选5篇)写法治展板观后感作文时,应注意:1. 紧扣主题,明确阐述展板内容对法治理念的理解与启发;2. 结合个人感受,用具体事例或细节增强文章感染力;3. 分析展板中法治案例的教育意义,体现法律的重要性;4. 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先总后分或先因后果;5. 结尾总结提升,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行动倡议,展现法治精神的内化。 https://www.04oo.com/w/640996.html
12.澄清与还原——《法治国公法学原理与实践》读后感近年来,台湾公法学者陈新民教授的著作引起了大陆公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学界研究公法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参考。[1]最近,陈教授又将自己从1983年由慕尼黑大学完成学业返回台湾从事公法学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发表的51篇论文(有若干篇为翻译或译评性质)结集为《法治国公法学原理与实践》(上、中、下三册)付梓出版。这http://sda.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qikan&Gid=49a9a3d3027cac1bba0a1e0a366a5561bd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