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后近40年的发展已经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进口国和出口国。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取代日本跃居全球第二,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4年,中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额为5906.8亿美元,与德国的双边贸易额为1802.7亿美元;与英国的双边贸易额为907.8亿美元。中国企业、中国商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报告》中重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的新时代要求,习近平主席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中也强调“开放融通”的必要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和外资企业走进来促进商品贸易的国际化是一种共同的期许和现实的需要。
翻译,《现代汉语词典》(2008,第5版)的释义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耐达(EugeneNida)认为“翻译就是用译入语复制出最接近原语信息的自然等值体——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郑燕平认为“翻译是在一定文化背景条件下进行的语言形式和信息的转化,是跨文化交际。”、“原语信息界定为语法、语义、语用、风格题材信息及文化信息等各种信息的综合体。”
(一)商标
“可口可乐”的中文名字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后命名的,两组双音节组成的四音节词阐述了饮料的意义和功能。不仅把“可可”这种原料名称嵌入到商标名中,而且“可口”“可乐”两个复合词增加了此饮料“味道可口,喝了让人快乐”的含义。这样音形义俱佳的名字让可口可乐在中国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1948年,中国就已成为美国境外销售量超过100箱的国家。
“海信电视”的国外商标英文译为“Hisense”也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Hisense”在语音上是对汉语拼音“haixin”的改造,“hi”保留了汉语“hai”的发音,又舍去了英语中没有的“x”的发音,改为了与“x”较为接近的“s”的发音,既保留了原来的基本读音面貌又符合英语的发音习惯。在商标字形的设计上,采用了简约字母上覆盖通透果绿色的方式,飘逸时尚,形象也亲近自然环保。在意义上,“Hisense”有“high”和“sense”组合而成,代表了“高品位”、“高科技”和“高享受”的含义,是对中国商品的形象重塑,具有积极的意义,易于国外受众接受。
在汉语到英语的翻译中,商标不但要做到音美、形美、意美,还要注重本国与目标国的语言习惯与差异。很多中国企业在国外直接将自己企业名称的汉语拼音作为“国际标识”,既缺乏新意,也不符合目标国的语音习惯,更不利于消费者记忆,从而影响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比如长虹集团的商标“Changhong”。“ch”的发音在英语中并不存在,欧美人发这个音很困难,自然会受到他们潜意识的抵触。而民族护肤品牌“佰草集”的产品“太极泥”在进入法国市场时却没有直接使用汉语拼音“Taiji”,而是换成了西方人熟悉的“TaiChi”的翻译就是对当地语音系统的一种顺应。
另外,文化意义的不同也是中国商标进入海外应当注意的问题。比如,在汉语中“龙”是“权威、神圣”的象征,汉语中跟“龙”有关的词汇都是褒义词,比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因此,在我国有很多以“龙”命名的品牌,龙牌酱油、威龙葡萄酒等。但是,在英美文化中,“龙”则是“凶残”的象征。因此直接音译为“long”比较好。又如,“白象”在汉语中有很好的隐含意义,“干净、可靠、值得信赖”,但是白象牌电池在英语环境中译为“whiteelephant”则导致了产品销路不畅、无人问津,因为在英语中,“whiteelephant”是指“大而无用的东西,累赘。”因此,在进入目标国市场之前,深入考察目标国的文化、政治、宗教、生活习俗等对商标的准确定位和设计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