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级足球活动;参加的学生一、二年级的运球接力男、女学生各5人一共80人,足球射门一、二年级男、女160人次参加了比赛。
2、3-6年级班级联赛;三年级32人;四年级46人;五年级44人;六年级42人。一共164次人参加了比赛。
3、足球画画、足球手抄报、足球征文比赛的评奖正在进行中。
二、市校园足球联赛;
今年的比赛我们基本都完成了比赛任务,就是和下路小学的比赛还没有完成,和其他小学的比赛我们全部进行完了。和有色小学进行了甲、乙、女三场比赛;和三小进行了甲、乙二场比赛;和团城山实验学校进行了甲、乙二场比赛(团城山实验学校没有女队);和白马山学校进行了甲、乙二场比赛(白马山学校没有女队)。每次比赛学校领导都去了比赛现场,做为我们老师,学生欢欣鼓舞。
三、存在的问题;
问题二;训练、服装的经费没有保证;就我们铁山小学来讲,市校园足球发了服装(夏天用),学校也配备了一套也是夏天的,但是没有冬季用的学生服装,所以在冬季的训练中,根本无法保证训练质量和效果。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训练也容易受伤,对学生今后成长不利。
再就是校园足球训练的老师,训练服和训练费没有保证,就我和一些学校的老师了解到的情况,都差不多少,我们学校执行市教育局的服装文件规定,每年450服装经费,我每年的费用都买了球鞋,其他的服装只有自己解决了。
问题三;校园足球在我们黄石开展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校园足球在学校的发展方向,前进目标是我们应该搞清楚的事,我个人认为在学校开展的校园足球主要工作还是普及,让更多的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到校园足球活动中去,在参加这个活动过程中去感受、体验足球带给我们的苦辣酸甜,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才会珍惜。校园足球应该起到教育功能,只有普及了,我们才能提高,只有普及了,我们才能发现未来的足球人才。
小学生中秋节活动模板一一、活动目的: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中秋,感受中秋佳节的思乡之情和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活动主题:中秋佳节话团圆
四、活动内容
1.“中秋月圆知多少”班队会
让学生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美食等知识、图片等,通过十分钟队会,在交流、讨论、展示中走近中秋文化。
2.赏月品月话月饼
中秋月圆夜,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品月饼,三代人从品种、味道、价格、包装等方面话一话、比一比各自童年的月饼。
3.小小歌谣传情意,佳节感恩送祝福(一二年级)
(1)利用音乐课学唱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激发学生怀念爷爷的情感,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知道老人曾为我们祖国,为我们大家,为自己的家里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的苦。
(2)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爱心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传达感恩祝福之情。
4.追根溯源画中秋(三年级)
收集中秋由来的传说,让学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懂得感恩的思想。利用美术课,通过绘画方式表现中秋趣事。
5.情满中秋,同享中秋明月,手抄报展示(四、五年级)
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不拘,A4纸张;每班上交10幅作品。学校将选取好的作品展评,班级并也可用来布置教室。
二、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四、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第一主题:话说中秋1、中秋节的由来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1、设计别致、精******月饼图案2、举办月饼宴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人们欢度国庆的喜悦心情。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歌、跳舞、写诗、画画等)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3、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节的由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国庆活动的热烈,知道我国的国名和国庆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活动难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学习收集资料。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如阅兵式、文艺演出等。
3、教师准备祖国风光录像。(包括长城、故宫、长江、黄河、天安门等祖国著名风光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录像。)
4、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国庆节来临之际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如街上布置的花坛,建筑物上或学校、单位门前庆国庆的标语、灯饰,电视里呈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等。
五、活动设想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操。在国庆61周年到来之际,我校将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以“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
三、活动日期:
20XX年10月1日
——
20XX年10月31日
。
四、活动安排
1、诗歌创作比赛活动
参赛主题:“感恩祖国”、“感恩母校”
参与对象:3——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班级选拔
电子稿件发送至共享目录大队部—2010国庆节安排—感恩征文文件夹。
第二阶段:校级评比
语文组及大队部组织老师对征文进行评比,各年级评选出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
评委老师:陈思羽高丹凤任亚娟吴旭娇虞筱熹
第三阶段:校级展示
优秀习作展示:
(1)学生誊写获奖习作,进行展览;
(2)各班利用班队课欣赏同学们创作的诗歌。
(3)利用红领巾小广播朗读获奖诗作。
20XX年10月11日
2、手抄报创作比赛活动
参赛主题:以感恩祖国为主线,围绕民族团结教育自拟主题
参与对象:5——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要求:
(2)在8K纸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版面,自己写,自己画,调动班级学生积极性,办出具有特色的小报,增强学生的美感,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
20XX年10月12日
3、格言征集大赛
参赛主题:“感恩母校”
参与对象:3——4年级全体学生
4、班队课安排
主题:“感恩祖国”
参与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安排:
一年级聆听爱国故事(或观看视频)并进行爱国教育;
二年级学唱爱国歌曲并进行爱国教育;
三~六年级举行“我对祖国知多少”知识竞赛,竞赛方式由年级或者班级自行安排,竞赛题目在网盘---大队部---20XX国庆节安排中已共享,请班主任老师提前下载。竞赛中有突出表现的给与加分,并纳入四好少年评比。
5、板报竞赛
参赛主题:“祖国妈妈,我爱您”
20XX年9月30日中午12:00
6、班队活动展示课。
主题:“感恩祖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一、根据教学内容,自然渗透法制教育
如:五年级语文教学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在课文中学习中,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文中父子为什么了不起,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快乐。此外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学生自救能力和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意识。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语文是一个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整合的综合课程。在语文教材中,每学完一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自我展示等,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习法律知识,学会合作。
如:学了《赵州桥》一课后,我们可以把美术课中的《家乡的桥》《我为祖国造大桥》和科学课中的《桥》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一个“桥的畅想”综合性学习主题。引导学生从赵州桥的历史与结构特点入手,探讨桥的历史发展,力学原理,社会功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知识,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动脑意识和能力,建立了法律意识。实现了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率。
教学中,还可以开展诸如演讲、讲故事、征文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国诚信等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手抄报、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把法制教育与习作练习有机整合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一、完善课程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感;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长。为此,大学一年级应侧重教学基本功(包括书法、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声乐与器乐、简笔画与手工制作等)的训练与专业情感的初步培养;大学二年级应侧重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个别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能力等)的训练与教育理念的形成;大学三年级在继续培养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教育管理能力(包括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外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的能力等),并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专业情感与教育理念,培养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大学四年级则侧重培养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选择课题、设计研究计划、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撰写教育故事与小论文等)和自我专业特长(即经过实践训练,学生在专业能力某方面形成的一定的优势,如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课外实践训练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开展普及性的群众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检查与训练,如由学习部负责实施普通话、书法、简笔画、声乐、舞蹈等教学基本功每日一练活动,保证课外训练的制度化、经常化与常规化。同时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手工制作、简笔画、歌舞等专业展示,举办简笔画、书法、朗诵、演讲、器乐、手抄报、讲课、说课、评课、组织班队活动、课件制作等教师能力大赛及征文比赛(文学、教育心理、儿童文学等)、手抄报比赛、科技小制作比赛等,提高学生开展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果。
四、推行顶岗支教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庄建东.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文献资料,2009(33).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遇到孩子不爱读书,不懂读书,也不知道如何读书。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以身示范,激发阅读兴趣
二、给学生读书的自由,迁移阅读的兴趣点
三、让书成为学生的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英国数学家伊萨克巴罗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画面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应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让学生从“听”书逐渐迁移到“看”书。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几乎“读得懂”所有“说”出来的书,对书的“听”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从而诱导学生早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其次:从看“画”过渡到“看”书。记得小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对连环画特别喜欢,因为连环画图文并存,好理解。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漫画故事,把学生看画的兴趣引向看书的道路上。让学生与书成为朋友。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课外阅读有兴趣但无方法。如何正确有效地课外阅读,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有序指导。对阅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既要求阅读质量,又要增加阅读数量。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要求他们多读注音的读物和儿童书报。一年级时,我要求学生读得准确,“不多读一字,不少读一字,不读错一字,不读倒一字。”二年级时,要求学生读得较为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能结合前后内容猜想这个字读什么。熟读几遍,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快慢、停顿。方法是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不同的学习目标就应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学习方法。总的说来,在低年段我主要采取这些方法:
1.摘一摘
2.画一画
3.说一说
五、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了实现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到了二年级我在班上开展了“讲故事比赛”、“小小评书会”、“读书手抄报”、“新书推荐会”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评书会”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读的书,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不仅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还提高了学生对读物的初步鉴赏能力。讲故事的形式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新书推荐会”不仅检查了学生读了哪些书,还可以让别的学生也明白哪些书有趣,从而也尝试着去看。这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让班级的读书氛围影响每一个学生,让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书香弥漫。
总之,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的阅读内容,鼓励学生阅读好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并给学生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读书氛围,同时要给学生松绑、减负,让学生与书为友。在小学学习中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张扬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杨旭丹,张智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J].课外语文.2014年16期
[2]杨廷伟,谢凯.怎样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J].课外语文.2015年02期
[3]杨惠琴.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年11期
[4]国德亚.探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好家长.2015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