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专业超全介绍——基本情况与上岸难度分析

为了给2025西政考研考生对西政各专业由全面的了解,更好地进行选择,金苹果考研为大家推出“西政各专业超全介绍”文案。本文将对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能为师弟师妹们选择与备考提供参考。

本文内容提要:

一、西政国际法学专业基本情况

国际法学科基本介绍|国际法学专业考察内容及方式|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科研基地|就业前景

二、上岸难度分析

招生人数与报录比|复试与“逆袭”|专业课参考书目

三、总结

01西政国际法学专业基本情况

一、国际法学科基本介绍

国际法学学科(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三个方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一个硕士学位点(1996年设立),一个博士学位点(2003年设立)。本学科与澳大利亚、台湾、东盟各国等国内外高校、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举办讲座、教师和学生的交换、海外实习等。

二、国际法学专业考查内容及方式

国际法专业在初试中归属于专C方向,专业科目为民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同其他专C方向试题)不含国际法专业课。

在初试报名时,可以选择“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三个方向。

三个方向统一划分数线,但复试内容不同,因而分组面试。根据以往的情况,报考国际经济法方向的同学最多,因此国际经济法方向的复试通常分为两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各一组,以组内排名决定录取名单。

2024年的招生简章如下:

(注:初试报名时只选择“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方向;推免剩余名额将增加至统招名额中;只有以“同等学力”参考的考生才准备加试科目,其余同学不用。)

待录取后,三个方向的同学都将上同样的必修课,学位证的代码均为030109,不标明具体研究方向,即,三个方向的选择只影响复试内容与毕业论文选题。

三、培养模式

国际法学硕修读学分要求为:修读总学分不低于46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共10学分,专业必修课14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6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2学分);学术讲座和报告2学分,专业实习3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

(一)必修课

必修课分为专业必修课与公共必修课,这两类必修课一般已安排好,不需要自己去选。

通常而言,公共必修课包括外语和思政类的课程(注:考研英语80分及以上的师兄师妹可以申请免修英语),专业必修课包括三国法专题以及涉外裁判等理论与实务课程。尽管学硕更偏向于“理论”,但在必修课中也会涉及实务领域的问题,不会脱离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复试是分三个方向,但最终三个方向会一起上课,这意味着对大家而言要同时掌握国公、国经和国私的知识。

(二)选修课

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两者并无大的不同,只要在毕业前修读够学分就行。由于选修课容量有限,因此选课时要注意速度。

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不局限于国际法学专业,甚至不局限于法学,包括小语种、新传类、刑侦类等课程,大家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即可。

专业选修课则是国际法领域细分方向的课程,包括涉外婚姻家庭、知识产权,涉外法务技能、WTO法等,门类丰富,如果此时由感兴趣的方向或者以后有意发展的实务方向,则可以依需选择。

(三)上课模式

研究生的课堂相比于本科生的课堂,更注重研究问题的深度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激发。因此在上课时,多为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专题的讲授,不像本科一样事无巨细地体系化讲授具体知识。

(四)实习

具体实习点的要求需要依当年的学院规定,虽然这是一项学分要求,但建议大家认真对待。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加深自己对该行业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简历添彩,在毕业求职时有一段能展示、对口的实习经历。

四、师资力量

(一)国际公法教研室

周江: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海洋与自然资源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长江海商法学会常务理事、交通运输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专家、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重庆市渝北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入选“重庆英才名家名师”。

研究方向:海洋法、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等。

近三年代表论文:①《国际海底区域环境补偿基金的制度困境与纾解》,载《学术界》2022年第11期(北大核心、CSSCI),独著。

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项下海洋环境治理规则体系演变及中国应对》,载《中国海商法研究》2022年第2期(CSSCI),第一作者。

③《<“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草案>中“审查机制”的制度沿革及其启示》,载《太平洋学报》2021年12期(北大核心、CSSCI),第一作者。

⑤《国际司法实践对“水下地形地物”法律内涵的影响》,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北大核心),第一作者。

杨永红: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审判员,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留学生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欧洲研究学会欧洲法律分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海洋维权与执法研究分会理事,重庆市政协理论研究会专家,重庆侨界咨政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经济制裁与反制、国内法的域外适用、网络空间与数字治理、中国与国际法、欧盟法、国际刑法、海洋法等。

近三年代表论文:①《论我国<反外国制裁法>第12条中的侵权行为及其责任》,载《国际经济法学刊》2023年第2期(CSSCI),第一作者。

②《美国域外数据管辖权研究》,载《法商研究》2022年第2期(北大核心、CSSCI),独著。

③《欧盟阻断法与美国域外制裁之法律博弈》,载《欧洲研究》2022年第1期(北大核心、CSSCI),独著。

全小莲:法学博士,副教授,外国来华留学生博导

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对外条约谈判内容、被国内立法采纳。曾在商务部条约法律司挂职工作,参与争端解决案件和条约谈判工作。

此外,国际公法教研室还有刘畅、张芷凡、何琴老师,限于篇幅未能全部介绍,详情请移步学院官网。国际公法教研室的老师对学生都很负责,不会纯放养一点不管;同时,由于学科特殊性,他们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一味填充具体知识。每年报考国际公法的人数不多且波动大,因此各老师的招生人数也不一定。

(二)国际私法教研室

张春良: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兼职仲裁员,国际组织(ISF)法律与道德委员会委员。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法学、体育学顶级期刊等发文80余篇。

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私法基础理论、国际商事交易与争端解决(含涉外合规与国际制裁)、国际体育法等。

近三年代表论文:①《论“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涉外司法公信力铸造之道——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中心的考察》,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北大核心、CSSCI),独著。

②《后裁决阶段世界反兴奋剂组织诉孙杨与国际泳联案的反思——基于ISTI第5.3.3条解读的对策检讨》,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年第8期(北大核心、CSSCI),第一作者。

③《论涉外仲裁撤裁依据的竞合适用及其厘正——以仲裁协议为中心的实证考察》,载《政法论丛》2021年第3期(北大核心、CSSCI),独著。

④《论涉外仲裁裁决的法外撤裁》,载《国际法研究》2021年第1期(CSSCI),独著。

⑤《论ICSID仲裁临时措施的约束力理据与中国启示》,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CSSCI),独著。

梅傲:法学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私法、国际数据治理、国际娱乐法。

近三年代表论文:①《数据跨境传输规则的新发展与中国因应》,载《法商研究》2023年第4期(北大核心、CSSCI),独著。

②《冲突法视野下智能机器人的物权法则》,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2期(北大核心、CSSCI),独著。

③《涉外人工智能侵权的司法进路》,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北大核心、CSSCI),独著。

④《涉外法律适用风险的理论证成》,载《北方法学》2021年第4期(北大核心、CSSCI),独著。

⑤《国际体育赛事中自甘冒险所致侵权的法律适用》,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1年第2期。

(三)国际经济法教研室

张晓君:国际法学/国家安全学双博士生导师、国际法学院/区域国别学院院长、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海外利益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东盟法律研究基地主任、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司法部国国际法咨询委员会专家、西部战区第一军事检察院备战打仗法律顾问、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商事海事审判专家库专家、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律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②《数字贸易规则:“美式模板”与“中国—东盟方案”构建策略》,载《学术论坛》2022年第4期(北大核心、CSSCI),第一作者。

③《数据主权规则建设的模式与借鉴——兼论中国数据主权的规则构建》,载《现代法学》2020年第6期(北大核心、CSSCI),独著。

徐泉: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得重庆市第二届“十大中青年优秀法学专家”称号,受聘担任重庆市人大立法咨询专家等多项社会兼职。现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长。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3项,参与项目研究20余项。在国内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50篇。个人专著代表作有《国家经济主权论》、《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法律规制研究》、《WTO体制中双重二元结构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世界贸易组织法和中国对外开放法治专题。

近三年代表论文:①《美国互惠贸易政策:演进、逻辑与挑战》,载《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CSSCI),第一作者。

②《边境后措施国际监管合作发展趋向与问题阐释》,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北大核心),第一作者。

③《WTO体制中非互惠的谈判促进功能研究》,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北大核心),第一作者。

岳树梅:教授,博士生导师,获“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称号。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

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共计20余项及数项智库成果被采用。

近三年代表论文:①《我国核安全法治体系现代化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CSSCI),独著。

②《RCEP协定文本中的“权威解释”条款的法律问题研究》,载《国际经济法学刊》2023年第1期(CSSCI),第一作者。

③《推进“一带一路”核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国际法思考》,载《湖湘论坛》2023年第1期(CSSCI、北大核心),第一作者。

陈咏梅: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法学科WTO与国际法治方向带头人,首届西南政法大学“122人才工程”教学名师。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仲裁委员会、海南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先后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澳大利亚邦德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德国哈雷-维滕贝格马丁-路德大学、瑞典哥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访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项目研究20余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WTO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

近三年代表论文:①《欧盟反跨境补贴措施法律问题审思》,载《德国研究》2023年第3期(CSSCI),第一作者。

②《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合作法律机制反思与创新》,载《广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CSSCI),第一作者。

③《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域外适用条件之解构》,载《德国研究》2022年第2期(CSSCI),第一作者。

④《欧盟贸易壁垒调查立法流变及启示》,载《国际法研究》2022年第1期(CSSCI),独著。

宋云博: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法学院副院长,首批“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区域国别学院)研究员、副秘书长(副院长);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重庆市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务理事等;曾获第五届中国法学学术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主要从事“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经贸投资法、涉外法治和海外利益保护规则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思考;已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6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项,被采纳智库报告20余篇等。

此外,国际私法教研室还有刘彬、徐忆斌、殷维、阳兴龙、梁爽、钟英通、张剑波、陈喆、郑蕴老师,限于篇幅未能全部介绍,详情请移步学院官网。国际经济法的老师较多,但每位老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都很强,同时基本每年都有一定的招生名额。

一般而言,老师除了布置学习任务外,可能还有科研项目会让学生参与,对学生而言有很多能锻炼的机会。

五、科研基地

国际法学院下设科研基地:

(一)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

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系首批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中国法学会中国一东盟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备案中心、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东盟国家法律研究基地及东盟国家适用中国法律咨询中心、重庆市首批新型智库及重庆市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二)海外利益保护研究中心

西南政法大学海外利益保护研究中心”于2017年成立。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张晓君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国际法学院王玫黎教授任中心执行主任。研究中心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围绕中国海外利益现状及风险评估、海外利益保护机制建设、国家反恐战略中的海外利益保护研究以及海外军事反恐机制等内容开展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为国家境外反恐及海外利益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三)核安全法律研究中心

西南政法大学核安全法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岳树梅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中心主要研究内容: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围绕全球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构建、核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推进核安全国际合作法律机制构建等主题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为中国参与核安全国际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四)军事法研究所

(五)海洋与自然资源法研究所

六、就业前景

从总体上来看,国际法学专业的同学主要前往公检法、律所、企业就职。鉴于学科特殊性,学院也有优秀的师兄师姐在毕业后进入了商务部、外交部;尽管有的同学会担心国际法学专业相对比较“冷门”,但大部分法院、检察院只要求“法学专业”,所以进入司法系统的同学也不在少数。

如果选择体制外的工作,律所与企业法务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国际法学专业会有处理涉外业务的优势,往往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02上岸难度分析

一、招生人数与报录比

(一)招生人数对比

从统招录取人数来看,总体而言学硕名额在减少。但由于推免剩余名额一般都会增加至统招名额中,因此国际法学专业的统招名额一般都处在稳定的水平。

(二)报录比

报录比能直接反映一专业的竞争程度。从上表可以看出,国际法学专业报录比总体而言不算高,属于专C中竞争强度第二、三梯队的专业,比如在2023年报录比只有3.5,同年报录比最高的民商法为11.2。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法学专业报录比波动较大,“大小年”明显,比如在2022年报录比为7.9,超过了经济法的6.7;而在2023年报录比则下降到了3.5。因此,建议师弟师妹出于谨慎全面的考虑,如个人研究兴趣,而选择国际法学专业;如果是捡漏的侥幸心理选择国际法,则请慎重。2023年的“小年”是因为前一年大爆加之疫情影响,之后应该很难再保持这样的难度。无论如何,只要做好了选择,都应当全力准备,不应懈怠。

随着近年来考研竞争加大,师弟师妹切不可因国际法的“小年”及增加的统招名额而掉以轻心,仍应当全力备考。

二、复试与“逆袭”

(一)国际法专业录取数据:

【数据说明】进入复试人数与录取人数对应西南政法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复试名单与录取名单上人数;23级预计录取人数是按照“招生简章总人数-已自主招生人数”的方式进行计算取得的数据。

2021年复试分数线348,进入复试85人,录取66人

2022年复试分数线369,进入复试66人,录取56人

2023年复试分数线333,进入复试76人,录取56人。

相较于专C方向的其他专业,国际法报录比整体偏低,但大小年明显。这意味着,选择国际法专业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仍应好好准备初试,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考高分。

(二)近年逆袭率

逆袭率是最直接反映一个专业逆袭难度的项目。“逆袭”指的是进入复试名单但低于录取名次(录取名次是指录取名单中排名最后的同学所对应的初试排名,下同)的同学最终被录取。假设某一专业进入复试名单的人数为5人,最终录取3人,那么复试名单上的第4、5名同学如果能够最终被录取,就实现了“逆袭”。逆袭率指的就是实现逆袭的同学的人数占到低于录取名次同学人数的多少。例如在刚刚的例子里,如果只有第4名一个同学实现了逆袭,那么逆袭率就是1(实现逆袭人数)/(5-3)(低于录取名次人数),也就是该专业的逆袭率为50%。

逆袭率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专业实现逆袭的难易程度,逆袭率越高,则说明这个专业大部分低于录取名次的同学都能实现复试逆袭,最终录取,相应的逆袭难度就较低。反之亦然。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际法相较于专C其他方向,属于逆袭率比较高的专业。逆袭率高意味着初试分数较低的同学仍有机会逆风翻盘;而初试成绩尚可、复试表现不佳的同学同样有几率落榜。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法学复试科目并未在初试中考查,所以当初试结束后大家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应当认真准备新的专业课,不抱畏难心理,也不能“轻敌”。

三、专业课参考书目

(一)初试参考书目

国际法学在初试中属于专C大类,需要掌握两大类、五小门专业课程:

①法学基础

宪法学:

(注:704宪法学部分,参考书目以中国宪法学为主,外国宪法为辅。外国宪法主要涉及宪法概念特点、代表性国家历史发展概况与完善宪法监督等内容。)

《宪法学》,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二版;

《外国宪法》,张震、刘泽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22年版;

从近年的命题情况来看,宪法学出题细致,因此应当认真阅读教材;外国宪法考察相对较少,针对性了解即可。

法理学:

《法理学初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第六版;

《法理学进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第六版;

法理学出题比较灵活,除了精准记忆简答题外,要格外注意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②专业基础C

民法学:

《中国民法学》,谭启平主编,法律出版社2021年第三版

民法学命题比较灵活,切忌死记硬背,而要理解清楚知识点背后的逻辑与原理。

经济法学:

《经济法学》,李昌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五版;

《经济法学》,李昌麒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第三版

经济法学参考教材列了两本,但通常看法律出版社出版的黄皮教材即可(即上列第二本)。经济法学考查的知识比较浅,性价比高,要多多记忆。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原理》,田平安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七版

民事诉讼法理论部分比较晦涩,需要透彻的理解与精准的记忆;在法律规定上可以结合法考的知识掌握。

(二)复试参考书目

①国际公法

《国际法学》,王玫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②国际私法

《国际私法》,刘想树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注:由于该版本较旧,且目前也已出版由刘想树、张春良主编的《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2023年第三版,大家可以对照阅读。)

③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学》,张晓君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与初试不同,复试十分侧重对于热点问题的考查,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建议认真阅读并记忆参考书目的内容,同时补充热点,二者皆不可偏废。

05总结

以上就是国际法专业的全部介绍,师弟师妹可以结合个人备考程度与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报考专业。西政等待你们的到来!

THE END
1.法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工资待遇排名)法学专业就业前景法学专业怎么样?好就业吗? 相关岗位市场需求:2024年较2023年持平。 专业排名:法学类类中排名第5。切换学历 专业排名/就业分析 更多 所有专业953个,法学类类共 17个本科专业,“法学类类”中就业排名 第5名 专业需求量最多的地区是 北京,占 16% 专业需求量最多的行业是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https://edu.jobui.com/m/major/faxue/
2.法学专业就业前景一、法学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我国正处于由行政体制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法学专业正经历着阵痛与新生,法学还是有那么一系列的就业热门方向,正在升温回暖。 律师 依旧的黄金职业。律师这个词总会让人想起思维敏捷、风度翩翩等词语,与枯燥的公检法从业环境相比,一直是年轻的毕业生们的理想选择。律师也作为社会https://www.gaokao.cn/gk-mb/11/14
3.牛津大学法律硕士专业有哪些?牛津大学法律硕士就业前景!牛津大学法律硕士专业有哪些? 牛津大学法律硕士就业前景! 牛津大学的法学院隶属于牛津大学,在法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已经有悠久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独特,至今仍然坚持传统的导师制。导师一般是由研究人员担任,大多数是品学俱佳的学者。牛津大学法学院是人才辈出的培养基地,多个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尤其是在国际法和https://www.idp.cn/yingguo/liuxuefangan/481086.html
4.法学就业前景(精选14篇)就业前景:相对于经济类、财经类等一些专业就业难度来说,法学类就业出路较窄。甚至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入法律系统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社会对法律人员素质要求高,再加上法院、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法治部门无法接受大批学生涌入,多数学生毕业后只能转行。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ru8nm49.html
5.外甥女被安徽大学法学录取了,这个专业将来就业前景如何?本人研究生毕业已5年整,尽管我并不是法律专业,但是却认识很多法律专业毕业的人,同事或者同学。下面以我工作后的见闻来谈谈我对这个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 1.公务员,事业单位。我认识的法律专业的人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是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方面,每年公务员都招收大量法学专业的人才,相对其他专业而言,竞争比较小https://www.hljgvc.com/kyq/84749.html
6.法学专业就业范文12篇(全文)法学专业就业前景 第2篇 一、律师 职业通路:律师助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职业状况:律师作为社会公认的高收入阶层,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加入WTO,律师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懂英语和国际法的律师的职业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现阶段国内法律本科人才供给过多,并且社会对本科法学毕业生的质量认同程度下降,所以就业情景不是https://www.99xueshu.com/w/ikeyza7wu27w.html
7.法学与金融哪个专业发展前景好,就业率高?两个都是不错的专业,就就业前景来分析一下:法学专业:法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有以下几个:考研、http://www.jzstv.com/xinyong/wenda/88899.html
8.哪些专业热度高前景好?法学搜索“最热”,人工智能就业有“双高“而且随着生物技术行业不断发展,目前已经逐步出现如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主营基因检测等生物技术创新,未来生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整体还是比较明朗的。”王傲说。 人工智能领域就业门槛较高 随着互联网行业兴起,计算机类专业也长期占据热门专业榜单“一席之地”。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7/05/c6656049.html
9.法学专业学什么就业前景怎样法学专业学什么就业前景怎样 法学专业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立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律师事务所,基层乡镇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管理工作。也可选择高校、继续深造。 主要就业方向: 一、公务员 http://www.ychedu.com/CRJY/QTST/620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