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精神与“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涵摄力。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既要坚持法治精神的一般要求,更要体现中国法治的独特实际要求

作为学术概念的法治精神,已有的众多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林林总总的界定。法治精神与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理念、法治文化、法治思维等概念之间的区别显得非常模糊。法治精神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如果将此问题作为逻辑起点,我们可以推演出“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理路。

从当下中国语境出发,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弘扬法治精神”,将之视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在十七大报告中,法治精神的内涵主要指向法制宣传教育和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社会氛围,在法治精神之上,还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统辖”。在十八大报告中,法治精神不仅被明确赋予了社会主义的属性,并排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前,这个重要变化释放出大力推进全民法治文化建设的政策信号。

对法治精神的内核解读,不能绕开法治母体。法治是什么?对于这个极为复杂的理论问题,可以简约为三点基本共识:第一,作为目的价值的法治;第二,作为制度规范的法治;第三,作为社会事实的法治——理想的法治应是三者的有机均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法治精神的内涵加以科学的逻辑推演。如果法治精神仅仅是法治意识,其内容只能限定于价值观念层面,这样的法治精神主要是头脑中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法治思维和心理活动展现。这种界定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从精神的本义看,法治精神也可以指法治的“旺盛活力”,这与法律的社会事实属性和社会功能重心是吻合的。综合而言,法治精神的实质是形成全民的法治共识和法治文化,成就“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

对于法治精神的核心内涵,我们还可以从法理上进一步说明。如果说法治意识具有全民属性,法治理念更抽象,更多指向执政者。如果说法治思维是法治理念的具体化,法治文化则是法治精神的落脚点。从“文件的法治”到“文化的法治”,正是中国法治进程的概括。这种变迁符合从“书本上的法”到“行动中的法”的制度逻辑。

与法的精神相比,法治精神更为复杂、动态、具体。法治精神是将法的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均衡一体的实践过程。就当下中国而言,法治精神首先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内涵不能超越国情,更不能违反实践的真理。完全套用西方法治理论的结果,只能是将中国法治精神解释得非驴非马。有区分地借鉴西方法治理论的资源则可以吸纳经验,产生反思功效。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动态发展的,其实质和要旨与人类法治文明的一般要求并不冲突。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法治精神的地方性问题。人类学家认为,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治的地方性,对于中国整体而言,可以推演出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制度和理论。对于中国的地方法治建设而言,关涉到法治的一般要求和具体特点如何均衡的重大战略问题。

理解了法治精神的上述特点,下面的问题是,如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贯彻法治精神?首先要明确,“法治中国”建设与中国法治建设不同,前者是法治的一般要求与中国的独有特色有机均衡的产物,后者则是中国法治的具体实践。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涵摄力。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既要坚持法治精神的一般要求,更要体现中国法治的独特实际要求。法治中国建设的地方性特点主要通过两大方面的深度契合体现出来。第一,法治建设必须回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法治实现共识凝聚、规范发展与和谐稳定。第二,发挥好地方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规则形成作用,全面夯实中央与地方在法治发展上的共同制度基础。这两大方面,前者体现了法治的社会发展精神,后者彰显了法治的规则权威精神,两者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均衡一体。

全面实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民主的实现方式多为“选举”,其“选举民主”离不开金权大棒,并非制度固有的蕴涵。资本主义“分权制衡”偏重国家权力内部的“分立”,忽略了作为国家权力根基的社会权力和个人权力。社会主义法治对民主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内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吸收了资本主义分权制衡民主制的优点,而且致力于建立一种以人民主权为根本原则的机制,实现个人权力、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良性互动,最后归于“人民当家作主”的全面落实。

为实现上述目标,法治中国建设可以从培育法治精神、彰显法治文化的视角切入:第一,通过公众参与和专家调研,形成“法治中国”的总体发展报告,对法治的发展功能加以总结和反思。这既是一项学术研究,更是一种法治实践。第二,在经验和理论条件充分具备的前提下,开展“法治中国发展指数”的专项评估。有别于常见的指标设计和考核和现有的法治指数设计,“法治中国发展指数”应当将法治精神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均衡,将法治与发展紧密结合,建构出综合性、中国化的科学指标体系和测量标准。这可以为客观、中立、非行政化的地方法治评估奠定基础。第三,围绕法治精神,启动中国法治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扬工程,对传统法律资源加以专项整理、研究、宣传、转化。民间的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法治精神的弘扬必须接地气,才能有未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THE END
1.法治意识和法制意识(精选8篇)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篇2:法治意识和法制意识 为预防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增强师生遵纪守法、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创建和谐校园。于5月12日上午,福田镇校区邀请到了学校法制副校长派出所谢所长、安警官、福田镇陈镇长为全体师生进行了法制教育和安全知识教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29c1qqm.html
2.法制意识与法治意识(精选5篇)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制意识与法治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制意识与法治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律意识淡薄;宣传;制度层面;基层政府 一、简析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 1、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https://www.1mishu.com/haowen/218656.html
3.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 1 法律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法治意识则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尊崇、遵从和服从。党的十七大报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dcbg/20230211185255_6425332.html
4.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范例6篇党的十报告首次将“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相提并论。要求“深入展开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https://www.baywatch.cn/haowen/221689.html
5.《道德与法治》课新旧教材中法治意识教育的对比研究学位法治意识是学生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素养,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战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法治教育己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把握和利用好政治课,对学生进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Y3754718
6.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心得体会三篇(12页)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心得体会三篇.doc,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心得体会三篇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心得体会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执法为民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公安机关必须以执法为民为核心,研究探索服务群众的规律,切实履行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810/5140122033010310.shtm
7.浅析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培育路径祁世华摘要:法治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精神的普及,弘扬法治精神的应有之义就是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只有法律的权威在人民心中树立,才能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捍卫者,才能为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奠定有力基础。本文从法治意识的内涵出发,深刻分析当代公民法治意https://www.fx361.com/page/2016/0627/623490.shtml
8.习伟委员建议:切实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地方“社会、家庭、学校在关注青少年文化课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法治观念的学习和提升,建议将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系统化,纳入到教学计划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法治意识深入到青少年的骨子里。”2月18日,参加河北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教育组的省政协委员,河北外国语学院副董事长、执行校长习伟表示,她比较关注青少年http://m.people.cn/n4/2021/0219/c1448-14849042.html
9.的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征研究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建设必须紧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伟大”战略格局,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伟大”战略格局中深刻认识法治的价值,精心谋划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http://www.mzyfz.com/html/2293/2021-11-02/content-1530303.html
10.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http://xuexi.cntv.cn/2016/03/22/ARTI6rR2m1JIUIRw0BXFH0Sh160322.shtml
11.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开展法治理念教育,树立法律伦理信仰。这是贯彻依法治校的前提。法制宣传和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教育法律法规,还应包括高校依法制定的各种校内规章制度。只有通过法治教育,使法治的内容内化为各权力主体(行政机关、研究型大学、师生等)的思想意识与精神追求,法治的诸项要求才能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大家才能自觉守法,依法http://www.jyb.cn/zggdjy/tjyd/201608/t20160828_670366.html
12.关于增强机关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的几点思考本课题借助上海市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契机,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培育法治意识的新视角研判在机关党员干部队伍中增强法治意识的充分必要性。尝试回答了“什么是法治意识?”、“为什么要增强机关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怎样增强机关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等三大问题。 http://www.bsdj.cn/21/677/2016616771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