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学院在2021年的软科排名中位列第三,等级为A+。从今年的录取情况来看,北大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复试1.2:1左右的比例录取考生,不像一些被称为复试绞肉机的学校,达到2:1左右的比例,这对进入复试的考生而言,算是一个优点。
虽说北大在录取比例上算不上复试绞肉机,但在录取的绝对分数上,却也不遑多让。看到上面的表格,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像法律史、民商法学以及刑法学的最终录取分数线(即录取最低分)就挺低的啊。的确,这几个专业的录取最低分是不高,但同学们得看仔细咯,这几个专业的录取最低分是“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分数线,具有其特殊性,对于广大普通考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再来看这几个专业的普通考生的录取最低分,分别是法律史397分、民商法学403分、刑法学419分,看到这儿,请各位同学稳住,因为接下来还有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各专业的实际录取人数:录取人数最多的专业为法学理论,实际录取5人,最少的为诉讼法学、商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实际录取2人,各专业平均录取人数为3人。
看到以上数据,我只想给各位拟报考北大法学硕士的同学一个小建议:录取有风险,报考需谨慎!
当然,备考北大的同学应当注意的一点是:有些专业会因为保研名额占满而不再吸纳当年的考研考生。公告发出后,有些同学会发现自己意向的专业本年度不再招收考研学生,2021年北大法学考研中的知识产权法专业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报名时不得不转考其它学校,会让人有较大的心理波动和学习压力,因此对于北大的个别专业尤其是往年招生数量较少的专业,应当慎重选择。
(二)就业情况分析
1、毕业情况概览
由上图可见,在整体就业情况上,北大法学硕士一半以上的学生毕业后选择了灵活就业(当律师便是灵活就业方式之一),选择签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另外百分之二十出头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或出国深造,其余小部分毕业生则选择自由职业或定向就业。
2、就业行业与去向
在具体的就业行业上,超过四分之一的硕士生毕业后选择进入律所,从事律师行业工作,主要就业律所包括方达、金杜、中伦、大成、德恒、通商、炜衡、天元、安理、天同美国众达等国内外知名律所;约五分之一的硕士毕业生进入金融行业,入职于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中信建设证券、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方正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知名金融证券企业;约五分之一的硕士毕业生进入公司企业,主要从事公司的法务岗;同样约五分之一的硕士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工作,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各地方组织部及其它政府部门;毕业后进入公检法部门的仅占百分之五左右,还有一些学生毕业后进入事业单位、教育岗位等。概言之,大部分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倾向于在律师、金融、公司企业、政府机关工作。
3、就业地域
就业地域上,北上广仍是广大毕业生们的首选,毕业后前往北上广地区工作的硕士毕业生占比接近80%,由于学校地缘因素,超过5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选择去上海或广东就业的占比相近,均为13%左右。剩余部分硕士毕业生,主要还是留在东部地区就业,少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前往/回到中部或西部地区。
法律从业者尤其是北大这种一流法学院校,偏好北上广这种大城市,也是意料之中。法律服务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高端法律服务市场有更多可以靠专业崛起的机会,因此北大毕业群体中会选择一线城市的头部律所中的知名团队就业,成为很好的职业发展路径。而相比于广大的法律服务市场,北大毕业生并无明显优势,往往会被地方毕业生挤压较大的生存空间,这也印证了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中国人民大学
此外,在最终录取分数线(最低录取分数)上,人大2021年各专业的平均最低录取分数大概为376分,对于人大法学硕士而言,这个录取分数线算是中规中矩,在下一年的备考中,大家可以在这个分数基础上,上下浮动5分预测下一年的录取分数线。最后想说一句,虽然大家都说人大难考,但其实如果仅看实际录取人数的话,人大其实挺良心的了。
1、整体毕业情况
由上图可见,人大的法学硕士毕业生绝大部分都选择了直接就业,继续升学的只有12%,也就是说继续读博的同学只占了非常少的一部分,出国的占了2%,这部分基本上是选择国外留学深造,与国内直接升学的比例相加也只有14%。
2、各专业就业区域及去向
从具体的行业上来看,人大法学硕士的毕业生超过四分之一都进入了党政机关,如外交部、商务部、政府外事办、国家税务总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等机关;还有一部分进入了各个省市的公检法机关,成为公务员大军中的一员,这也符合人大的一贯特色。另外比重比较大的一部分是进入律师行业,主要是方达、金杜、中盛、君合、锦天城、天驰君泰、寰球、中伦、大成、炜衡、周泰等国内外知名律所。还有一部分是进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等。
从就业的地域上来看,人大的法学硕士大部分还是选择了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京津冀、江浙沪、以及广东省内比较发达的区域,如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当然,由于学校地处北京,留京的毕业生数量还是高于其他选择南下的毕业生数量。
从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去向来看,就业与所学专业并不是完全对口,比如刑法专业的学生去外交部任职,知产专业的去工商银行任职、法律史专业的进入检察院等。一些在人大考研中较为冷门的专业,如比较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了国内知名的律所。总体而言,法学硕士的各个专业的毕业生选择的行业范围还是相对较小,要么选择了在体制内工作,要么就是选择进入国企、私企和律所工作,而在体制内工作的仍然占多数。
3、法学院各专业就业率
值得注意的是,学硕就业和法律(法学)的就业情况相差并不大,因此法本法硕也是一个报考中较好的选择,不宜简单的以“学硕比法硕好”这种观点决定自己的人生选择,而应该是仔细对比两种考试的难度和差距,以及个人擅长的地方后,才能作出决定。
武汉大学
武大法学院在2021年的软科排名中位列第四,等级为A+。武大法学硕士2021年的整体复试录取比例约为1.4:1,这个复试录取比例看起来有点低,但实际上对于武大法学硕士绝大部分专业来说,其录取比例还是比较友善的,之所以整体录取比例不太友好,主要原因是武大国际法有点“拉跨”,有点“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感觉。
实际上,武大法学硕士其他专业的复试录取率还是很可观的:从数据上看,像宪法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都是只要进入了复试就必上岸;再如民商法学、经济法学、法学理论以及法律史专业,则是过了初试就基本上稳了,因为刷的人少。在绝对数量上看,只有刑法学和国际法学专业在复试中刷的人比较多。但总体而言,武大法学硕士的录取比例还是很友好的。
1、整体就业情况
从以上数据来看,武大法学院的就业情况是不太乐观的。2020年武大法学院硕士毕业生总数为347人,就业人数为293人,总就业率为84.44%。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单从绝对数字上看,这个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好像不算太差。然而,对比之下,就知道这个就业率确实不太好看。武大共计48个学院中,法学院的总就业率排在第43位,换个说法,就是倒数第6位,仅比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学院、历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医学研究院稍微好些。可见,武大法学院的近些年的就业率不太乐观。
2、法学硕士各专业就业区域及就业去向分析
由上图可知,武汉大学法学硕士毕业后,毕业生留在武汉本地就业的人数居多,占了毕业生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一;除留在武汉的毕业生居多外,毕业后前往北上广就业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将近一半,其中又以前往广东和北京的居多,前往上海的仅占10%左右,而前往广东和北京的均占到了将近20%;剩下的硕士毕业生中,又有10%左右的人毕业后前往东部沿海各省就业,只有极少数毕业生去往中西部省份就业。
就业行业上,武大法学院法学硕士毕业生中,考取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公检法机关公务员的毕业生居多,其次是前往各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然后才选择去律所。
武大法学院法学硕士毕业生毕业前往单位主要如下:国家行政机关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广西交通厅、上海青浦法院、乌鲁木齐司法厅、湖南省委组织部、北京市东城区委、潜江市人民检察院、河南省洛阳市委组织部、郑州市委组织部、乐山市商务局、北京市国税局等;公检法机关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湖北省高院、河南省公安厅、泉州市人民检察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朝阳区法院、杭州市检察院、广西高院政治处、北京西城法院等;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币总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安信证券投行二部、国信证券、长江证券、上海证券交易所、申万宏源投行、国家电网、网易、华为、中兴、中建绿投、恒大总部(法务)、保利发展(武汉)、华强、隆基泰和、京东方、广汽、省机场集团、绿城、当代等;律所包括国浩、北京大成、君合、中伦、德恒、锦天成、建纬、天达共和、环球、金杜、启元等。
3、法学硕士各专业就业率
具体到各专业上,根据以上数据,在2020年武大硕士毕业生的288个专业中,有195个专业的就业率高于95%,其中166个硕士专业就业率达到100%,仅24个专业就业率低于80%。
再看武大法学硕士各专业的就业率,好像有点惨淡了,八个法学硕士专业中,没有一个就业率超过95%,甚至有三个低于80%,几乎处于武大所有硕士专业就业率的末尾。
具体到法学院内部,其中诉讼法学、刑法学以及宪法和行政法学的就业率高于90%,是法学硕士各专业中就业率处于领先地位的三个专业;而国际法学、法律史和法学理论专业则是武大法学硕士各专业中就业率最惨淡的三个专业,其就业率均低于80%,其中作为武汉大学法学院老牌优势专业的国际法学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如此惨淡,着实出人意料;而剩下的民商法学和经济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则中规中矩,均维持在88%左右。
当然,值得寻味的一点是:数据并不能代表全部,解读数据的视角也有很多,需要自己结合实际情况去思考。比如,不能单纯通过官方披露的就业率来判定一个学校或者专业的好坏,因为就业层次不同,实际很难做出比较。因此,并不能从武汉大学法学硕士部分专业就业率不是100%就得出“就业不好”的简单结论,更多问题和答案期待我们下一步去深挖和思考。
吉林大学
吉大法学院在2021年的软科排名中位列第十二,等级为A+。前面说武大法学硕士的复试录取比例比较友好,但看了吉大的录取比例后发现,原来吉大法学硕士的复试录取比例是“四系”中最友好的。就2021年而言,吉大法学硕士各专业进入复试的总人数为89人,实际录取的总人数为79人,录取比例约为1.1:1,这个录取比例对于进入复试的考生来说,着实良心!
从数据上看,报考吉大的考生,基本上只要过了初试线进入复试了,就问题不大了,因为除了极个别专业外,吉大法学硕士复试基本上不怎么刷人。极个别专业主要是指刑法学,2021年吉大刑法学进入复试23人,最终实际录取人数为15人,刷了8个人,这对“五院四系”中某些学校来说属于稀松平常的事儿,但对于吉大,这已经算是刷了很多人了。其他专业要么不刷人,要么就象征性的刷几个人。甚至有一些专业,实际录取人数超过进入复试的人数,如法律史、诉讼法学、经济法学这几个专业。
在最低录取分数上,吉大也相对不高,其2021年法学硕士各专业的平均录取分数大约为367分,而且总的实际录取人数也挺多的,所以报考吉林大学的法学硕士其实性价比挺高的。
1、法学院整体就业情况
由图可知,2020年吉林大学共50个硕士学院中,有18个学院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其中有3个学院的就业率达到100%。法学院的整体就业率(包含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在内)为73.98%,其中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为66.97%,相比较之下可见法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并不是很理想。
2、就业去向分析
3、法学硕士各专业就业率统计及分析
从上表可见,吉大法学硕士各专业就业情况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即部分法学硕士专业就业率非常好,达到100%,如刑法学、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学等专业,而有些专业的就业率则相对比较低,如诉讼法学、法学理论以及经济法学等专业,其他一些专业如民商法学、国际法学则较为正常。
从上表可见,在法学硕士各专业中,国际法学的升学率最高,为30%;其次是刑法学,升学率为17.86%;经济法学紧随其后,升学率为16.67%;法学理论为12%。其余各专业升学率较低,均不足10%。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在2021年的软科排名中位列第一,等级为A+。法大2021年法学硕士各专业进入复试的总人数为532人,实际录取的总人数为421人,整体复试录取比例约为1.3:1,整体而言比较高,也即复试刷人比较少,但仅仅是整体情况。对于下一年拟报考法大法学硕士的考生而言,这一数据不能尽信,因为具体到每一个专业的内部,尤其是对部分专业而言,复试录取比例有很大变化,可能明显高于或低于这个整体比例。
具体而言,复试录取比例明显高于法大2021年法学硕士整体录取比例(即复试刷人比较多)的专业包括刑事司法学院的刑法学专业、民商经济法学院的民商法学专业以及民商经济法学院的经济法学专业,可见法大法学硕士中这几个专业的竞争压力是比较大的;复试录取比例明显低于法大2021年法学硕士整体录取比例(即复试接收校内调剂)的专业包括中欧法学院的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刑事司法学院的诉讼法学专业、刑事司法学院的网络法学专业、中欧法学院的国际法学专业以及法学院的法律职业伦理专业,换言之,这几个专业的实际招生人数往往多于进入复试人数,如果只想上法大而不考虑具体专业的话,这几个专业是不错的选择。
在录取分数线(最低录取分数)上,法大2021年法学硕士各专业的最终录取分数线基本上分布在370分上下,但个别专业中出现的分数较低的情况,是属于专项计划的考生,与一般的考生不同,如刑事司法学院的刑法学专业(286分)、民商经济法学院的经济法学专业(313分)、民商经济法学院的社会法学专业(331分)、刑事司法学院和民商经济法学院的诉讼法学专业(分别为325分、307分)、法学院的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334分)、刑事司法学院的网络法学专业(342分)、中欧法学院的国际法学专业(354分)。
1、法学院整体就业情况分析
由图可知,2019年硕士研究生就业落实率为98.33%,社会学院、人权研究院、国际儒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比较法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等8个学院的就业落实率都达到100%,另外,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民商经济法学院3个学院的就业落实率均高于学校平均水平。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签约率为72.89%,刑事司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比较法
学研究院、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和证据科学研究院等8个学院的就业签约率均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
硕士研究生的深造率为5.65%,社会学院、人权研究院、国际儒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比较法学研究院、法学院和国际法学院等8个学院的深造率均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
2、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硕士研究生落实单位的1720人中,到其他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最多,占落实单位总人数的33.78%;到机关工作的有580人,占落实单位总人数的33.72%;到国有企业的有280人,占落实单位总人数的16.28%;到其他事业单位(含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城镇社区及其他事业单位)的有170人,占落实单位总人数的9.88%;到其他单位工作的有82人,占落实单位总人数的4.77%;到三资企业工作的有22人,占落实单位总人数的1.28%。
相比于北大和人大等综合类院校的法学毕业生而言,法大的硕士毕业群体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人口数量多。这一点与招生人数有关,因此每年法大毕业的人群特别庞大,诚如已故法大校友蒋勇律师所言“到处都是我们的人,此言不虚;第二,高低不均匀。法大同学分配行业较广,除了传统的体制内、国企、红圈所等去向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公司等等行业和单位也有大量的法大人,就业层次也是高低不均;第三,相对偏好法律实务。相比于人大和北大等综合院校而言,法大有大量的人留在了法律行业,而不像一些综合院校的同学转行或者半转行,而且法大同学总体从事实务的人非常多,少部分人选择了学术生涯,这也是正常现象。
3、各专业就业状况
2019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落实率为98.33%,70个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中,有59个专业的就业落实率达到100%,62个专业的就业落实率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就业签约率为72.89%,14个专业的就业签约率达到100%,34个专业的就业签约率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深造率为5.65%,30个专业的深造率高于学校平均水平。
华东政法大学
华政在2021年的软科排名中位列第九,等级为A+。华政2021年法学硕士各专业进入复试的总人数为581人,实际录取的总人数为500人,整体复试录取比例约为1.2:1,整体而言比较高,也即复试刷人比较少。相对而言,华政2021年法学硕士各专业复试录取比例较为均衡,不会出现某些专业进入复试人数很多,但实际录取人数远少于进入复试人数的情形,即各专业复试刷人都不多,基本与华政整体的复试录取比例持平。
1、毕业去向概况
由上图可知,华政的研究生毕业之后绝大部分选择了直接就业,小部分选择了继续深造,包括国内升学与国外留学,而未就业的比率为6.88%,算不上特别高,仍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2、各专业就业去向及区域
可以看出,作为政法类院校,律师事务所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华政毕业生就业去向集中的单位,比例为39.23%。其中不乏红圈所与一些规模所,如金杜、中伦、通商、方达、环球、君合、海问、竞天公诚等。
除此之外,也有较大一部分的毕业生进入了党政机关,比例为19.88%,在五院中算是比较高的比例,但大多数都位于上海,如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上海市黄浦区司法局、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等,不像人大等院校,既有在北京的机关中工作的,也有去地方机关中工作的。
另外,还有一部分的毕业生进入了国企和世界500强企业,如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
从就业的地域上来看,华政硕士毕业生在上海就业的人数为820人,占硕士明确去向单位总人数的62.22%。除了上海之外,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去浙江、江苏、广东、北京、山东、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江西等地区工作。
3、各专业就业率
从各专业的就业率来看,法律史专业与刑法学专业的就业率是倒数两名,法律史专业的倒数就业率算是情有可原,但刑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倒数就显得格外扎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在2021年的软科排名中位列第十,等级为A+。2021年中南财法学硕士进入复试总人数为390人,实际录取总人数为343人,复试录取比例约为1.1:1,这个比例显示,中南财的复试刷的人数很少,只要过了初试线进入复试,基本上就意味很大的几率成功上岸。
中南财法学硕士招生专业总共12个,就2021年而言,每个专业的平均实际录取人数约为28人。除去极个别招生比较少的专业之后,其实这个数据还要更高。如社会治理学和治安学招生人数就比较少,除开这两个专业后,每个专业的平均实际录取人数约为33人,这说明中南财法学硕士各专业在报考热度上和招生人数上都比较均衡,某些专业极热,而另一些专业又超级冷门的情况相对没那么严重。
在最终的录取分数线(录取最低分)上,除开一些比较特殊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以及大学生士兵计划的考生(根据国家政策,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外,中南财法学硕士各专业2021年的录取分数线基本上都分布在320-350之间,只有诉讼法学的录取分数线超过了350分。就2021年来说,中南财的平均录取分数线差不多是“五院四系”里面最友好的了。
1、毕业去向概览
从上图可知,中南财的硕士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是比较可观的,其中法学院与刑事司法学院的就业率均达到了95%以上,相比于武汉大学法学院84.44%的就业率,算是非常可观的数据。
而硕士毕业生在毕业之后,绝大部分都选择了直接就业,升学与出国的学生非常少,总共只占了6.19%,也就是大部分的研究生并没有继续选择读博或出国深造。
2、毕业就业单位及区域
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相比于其他几个政法院校,中南财的毕业生中选择进入机关工作的同学并不是特别多,仅仅占了10%。如华东政法大学,进入党政机关的硕士毕业生比例为19.88%,将近中南财硕士毕业生进入机关工作人数的2倍。
由图可知,大多数的研究生毕业之后选择了进入企业工作,而这些企业主要是指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律师事务所和一些其他企业。进入的国有企业主要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律师事务所如盈科、大成、天达共和、建纬、锦天城等律师事务所。
从就业区域来看,中南财的硕士毕业生就业区域依旧受学校地缘优势的影响,因此主要集中在中南地区,如湖北省、河南省、广东省、湖南省等省份。其次是华东地区,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等。还有一小部分是华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主要是京津冀,西南地区主要是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总体而言,以中南地区为主体,其他地区为补充。
由图可知,就业率最低的专业分别为国际法学(90%)、侦查学(90%)、宪法学与行政法学(90%)、法律史(92.5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93.75%),除了让法学生们印象中比较“冷门”的专业的就业率比较低之外,国际法学专业的就业率位于最后,着实让人比较意外。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在2021年的软科排名中位列第六,等级为A+。2021年西政法学硕士进入复试总人数为1031人,实际录取总人数为795人,复试录取比例约为1.3:1。不管是在进入复试的总人数上,还是实际录取的总人数上,西政在“五院四系”里面都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西政2021年法学硕士复试刷掉了236人,虽然单从绝对数值上来说,刷掉的人不少,但与进入复试的总人数以及实际录取的总人数一比较,就会发现,被刷人数其实并不多,1.3:1的复试录取比例也还是能让人愉快接受的。
在录取分数线(最低录取分)上,西政2021年法学硕士各专业的录取分数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但各专业录取分数线主要还是分布在340-360之间,极个别专业录取分数线偏低,但这可能只是非常规现象,所以大家不必过多纠结。
1、就业单位概览
由图可知,超过一半西政的硕士毕业生选择了其他企业,而这里的其他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指的是律所,主要是分布在重庆、北京、上海的一些知名律所,如国浩律师事务所、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泰和泰律师事务所、重庆坤源衡泰律师事务所、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重庆百君律师事务所等。但可能由于西部和南部地区红圈所机会相对较少的缘故,西政同学进入红圈所的寥寥无几。
另外,也有一大部分的硕士毕业生进入了党政机关(17.41%)、事业单位(8.49%)、国有企业(15.36%),这三大板块的就业人数已经将近半数。而从行业上来看,除了政法主线,还有较大部分的硕士毕业生流向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金融业等行业。
2、就业区域情况
从具体的就业区域来看,超过一半硕士毕业生毕业之后在西部地区就业,其中就业人数最高的省市分别是重庆市、四川省与广东省,其次是江浙沪与京津冀一带,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西政位于重庆市,在重庆市以及西部地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从上表可知,相比于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各专业的就业率,西南政法大学各个专业的就业率显得逊色不少。
其中就业率最好的专业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与侦查学,分别为96.77%,95.35%,虽然这两个专业在其他学校的就业率并不是很高,但这两个专业在西政的就业率数据却非常养眼。
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在2021年的软科排名中位列第三十,等级为A。虽然未在公开渠道搜索到西北政法大学2021年诉讼法学(民事法学院)以及民商法学专业的进入复试人数,但根据往年情况以及该校2021年其他专业的整体录取情况,我们推测其民商法学专业进入复试的人数大概在80人左右,诉讼法学(民事法学院)专业进入复试的人数大概在40人左右。
基于此,据我们统计,西北政法大学2021年法学硕士各专业进入复试的总人数大约为500人,而实际录取总人数为431人,其2021年复试录取比例约为1.2:1,这个录取比例在“五院四系”里面还是很友好的。
在录取分数线(最低录取分)上,西北政法大学2021年法学硕士各专业之间存在较大极差,各专业录取分数线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60多分: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是监察法学专业,分数为384分,其他录取分数线较高的专业还包括刑法学专业(372分)、知识产权法学专业(361)分,均超过了360分;而录取分数线较低的专业,如民族法学专业(321分)、国际法学专业(322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322分)以及司法鉴定学专业(323分),其录取分数线仅320分出头。虽然西北政法大学近些年颇有些式微,但其优势专业依旧强势(如刑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专业),所以大家还是可以考虑报考。
1、整体就业率分析
由图可知,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就业率为82.91%,整体就业率为75%。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今年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今年各省公务员考试普遍延后,我校毕业生参加省级公务员考试人数较多,截止本次统计时,包括陕西在内的部分省市公务员考试程序尚未结束,未纳入就业率统计中;二是“不就业拟升学”比例升高,全校有7.02%的毕业生暂不就业准备升学考试。
2、毕业生去向分析
根据上表可见,西法大绝大多数的硕士生毕业后,均选择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占比达到64.28%,剩余硕士毕业生中,以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的占5.63%,还有9.52%的硕士毕业生选择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另外2.76%的硕士毕业生选择升学,此外还有0.20%的硕士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3、各专业就业去向和就业率
2020年西法大研究生的就业单位性质以其他非公有制企业(33.87%)、国有企业(15.46%)、党政机关(15.35%)、高校(5.22%)等为主;本科生的就业单位性质以其他非公有制企业(34.45%)、境内升学(17.11%)、国有企业(7.16%)、党政机关(6.71%)为主。整体来看,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含律师事务所)、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各类事业单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