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公共科目基础知识试题详解|法律部分:刑法
1.杨某因怀恨对其工作提意见的同事刘某,故意捏造刘某与他人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并在单位中散布,对刘某造成极坏的影响,杨某的作为构成()
2.张某白天进入一家金饰店,要求店员拿出几条最贵的金项链给他看看,又以店内光线不好为由,慢步走到店门口阳光下查看成色和造型,后趁店员不备,快步走进人群远走。经鉴定,几条金项价值在3万元左右,张某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
B.抢夺罪
C.侵占罪
D.盗窃罪
A.过失致人死亡
B.防卫过当
C.正当防卫
D.故意杀人
4.赵某为了防止果园中的果子被偷。明知道私拉电网可能会导致他人死亡,还是在果园四周拉上电网,最终导致前来偷水果的夏某触电身亡。赵某的行为应被认定为()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5.醉酒的人由于酒精中毒,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而造成危害结果。所以,醉酒的人犯罪()
A.不必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
C.视情节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1.C【解析】本题考查刑法分则。本题考查诽谤罪。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诬告陷害他人,必须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如果不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而捏造事实诬告的,如以败坏他人名誉、阻止他人得到某种奖励或者提升等为目的而诬告他人有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不构成本罪。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侮辱罪客观上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败坏他人名誉;主观上只能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侮辱行为会造成败坏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另外根据《刑法》规定,只有情节严重的侮辱行为才构成本罪。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杨某故意捏造刘某与他人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并在单位中散布,对刘某造成极坏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当选。
报复陷害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行为。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D【解析】本题考查刑法分则。A项,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故张某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
B项,抢夺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乘人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不及抗拒,而取得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故张某的行为不构成抢夺罪。
C项,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故张某的行为不构成侵占罪。
D项,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张某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4.B【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概述。A项,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赵某私拉电网导致夏某触电身亡,对于夏某的触电身亡,内心并没有“希望”的心理状态。不是直接故意,A项错误,排除。
B项,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所谓放任,就是既无所谓希望,也无所谓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它发生与否,对结果的发生在行为上持一种消极的态度,但在心理上是肯定的,不与其意志冲突。赵某私拉电网导致夏某触电身亡,对于夏某的触电身亡,赵某即无所谓希望,也无所谓反对,属于间接故意。B项正确,当选。
C项,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赵某私拉电网导致夏某触电身亡,对于夏某的触电身亡,赵某心理上存在故意,不是过失。C项错误,排除。
D项,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赵某私拉电网导致夏某触电身亡,对于夏某的触电身亡,赵某心理上存在故意,不是过失。D项错误,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5.B【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概述。根据《刑法》第十八条第四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在醉酒的情况下,行为人在客观上的确由于酒精中毒而使辨认和控制能力有所减弱甚至丧失,但醉酒状态是在行为人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导致的,而非外力所为,因而让其承担刑事责任是符合逻辑的。但是这里所说的醉酒是生理性的醉酒,对于病理性的醉酒则不然,病理性的醉酒属于精神病,应按照医院的鉴定其行为能力,可以减轻、从轻、或者免除其刑罚处罚。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