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中的风险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而置身于全球化市场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承担风险是无可避免的。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中所遇风险的一种,其具体含义是指,限定在企业中所发生的金融风险,是利率、证券价格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的非预期变动。企业金融风险事件涉及到三种,即经济、政治、社会事件,它们分别指的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具体事件发生之前企业无法提前预知的金融变化。严格说来在这三类风险事件中,只有经济风险才能说得上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二)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
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环境诱因会导致产生性质不同的风险类。以《企业风险管理》所明确划分的类型来看,可以把企业金融风险分成七种,其一,市场风险,这是指由于交易对象违约,不顾法律义务产生的风险;其二,流动性风险,即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资金紧缺情况,导致无法正常支付的风险;其三,结算风险,它是指一种因交易的商品或付款未按时收到导致的风险;此外,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违规风险、运行风险三种。至于各种不同的企业金融风险之间存在何种具体联系,则需要一分为二,加以论述。首先,各种风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相互独立存在的。然而,在经济发展加快的作用下,各种风险逐步被动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发生一种风险衍生发展成其他另外风险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企业的声誉会受到所有其他风险的影响,而所有的风险都会受到运行错误的影响。
二、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
(一)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说到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首先需要谈到企业的汇率风险,它指的是公司的盈利和市场价值可能面临因汇率变动而引发波动的风险。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分为交易风险、转换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第二点,是利率风险,其含义指的是借贷双方在遇到利率升降变动剧烈的情况时,可能随之变动的风险。
(二)金融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三、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一)金融风险识别
企业置身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遇到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最能减少风险带来损失的措施就是加强风险识别。只有科学地辨别出了所受风险属于哪种具体形态,才可以对症下药,解决风险困难。
(二)金融风险衡量
经过前文所述的风险识别,便是据此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应该在决策前期,就对风险加以分析,判定随之而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状态,并对比各类风险孰轻孰重,把握住最可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损失的风险类型,把握时机,优先控制解决。
(三)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要求首先了解风险的数量和程度。企业遇到的风险越较,且其波及的企业经营领域越广,就越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分析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条件。从分析企业内部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等方面入手,如果内部能力欠佳,可实行风险委托管理。第三点,考虑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判断金融衍生市场是否发达等。第四点,则是测算风险管理的成本,必须保证风险管理的成本低于所获得的利益。
四、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居锐.金融危机下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国商贸.2011-05.
一、线上供应链金融概念研究
二、业务模式分类
三、风险管理
由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性,例如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基于网络操作等,使得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其在风险方面有诸多变化。靳彦民(2010)指出电商金融平台推出的融资贷款业务面临着来自法律、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威胁。吴晓光(2011)指出由于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存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控制风险的方法。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通过分析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提取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发现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风险整体有所增加。然后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制五个角度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建议。刘炎隽(2015)指出基于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宏观审慎”这个术语在国际上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而在公开的文件中出现是1986年,国际清算银行(BIS)在一份欧洲通货常务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国际银行业近期创新”的部分章节中提出了“宏观审慎政策”这一概念。在报告中这一概念被定义为“广泛的金融体系和支付机制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另一项关于宏观审慎的重要事件是,2000年时任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安浩德(AndrewCrockett)在银行监管者国际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演讲报告中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这两种监管方法做了对比,认为金融稳定可以分为微观层面的和宏观层面的,而相对应的是保证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和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报告指出最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在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管理之间达到平衡,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此之后的BIS的工作文件和出版物中,这一概念界定也多次被重复使用。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IMF和BIS也对宏观审慎这个概念做出了官方界定,认为它主要为了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说这个系统范围的风险,主要元素包括:第一,其目的是降低系统性风险或者说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风险;第二,分析对象的范畴是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它与实体经济的联系;第三,工具组合为审慎管理的工具和指定宏观审慎当局采取的工具。
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中国的意义重大
虽然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并未产生重大冲击,但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不成熟、不完善的特点,以及新兴经济体所固有的发展阶段特性,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是存在的,所以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研究,以及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我国和发达国家一样是亟待解决的。加强对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研究,也将有助于推动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特殊性
跨行业维度的宏观审慎管理主要是解决如何对待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共同或者相互关联的风险暴露,以避免金融机构的同时倒闭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对于中国来讲,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以及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和资本监管,会计准则等外部规则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进一步强化,是近年来中国的金融体系比较严重的问题。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深刻的说明了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危害,并对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达成共识。引入逆周期的工具,如逆周期的资本要求、前瞻性的拨备计提规则和杠杆指标等,特别是在金融体系中建立逆周期机制对我国当前防范系统性风险十分重要。如何设计金融业的逆周期机制以及相应的逆周期政策工具,是我国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面临的重大挑战。
构建宏观审慎政策体系,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保护文献综述
一、国际上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的研究
金融消费者保护在国际上很早就开始了理论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MichaelTaylor在《ARegulatoryStructureForTheNewCentury》(1995)提出的“双峰理论”(TwoPeaks),他认为金融监管存在两个并行的目标,一是审慎监管目标,二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目标。前者旨在保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后者通过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监管,防止与减少金融消费者受到欺诈与不公平待遇。
二、我国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的研究
相比国外,我国学者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上通过建模来进行论证的较少,大部分都是通过法学或法经济学角度进行阐述。如吴弘、徐振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理探析》(2009)指出,由于金融市场上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在经济实力、专业知识、产品信息等方面实质性的不平等,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会不断出现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的现象,金融监管当局应当整合立法、司法、执法资源,加大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同时,他们还分别从社会学、经济学以及金融监管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理论依据,认为经营者阶层与消费者阶层的利益冲突,需要金融消费者保护来平衡;契约人的“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需要金融消费者保护来矫正;逐步取代“经营者”的“消费者”,需要金融消费者保护来保障。
朱晓磊、姚佳在《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消费信贷法律规制的重思―以保护金融信用消费者为视角》(2009)一文中站在经济法学的角度认为,金融消费者保护始终根源于消费者本位理念,是公平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是消费者本位理念的升华,因此,充分地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实属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平衡金融信用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实现,也才能进一步促进金融消费的发展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韩冷那在《从征信体系实践论金融消费者信息权益的保护》(2010)从征信问题入手,认为在金融消费中,金融机构站在绝对的优势地位,金融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消费者金融知识和信息普遍缺乏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没有履行“一对一”的告知和教育义务,可能造成个人的信用记录在无主观故意的情况下产生不良信用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消费者保护势在必行。
另外,高明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基于委托模型的研究》(2011)、孙天琦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市场失灵、政府介入与道德风险的防范》(2012)、顾根银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究》(2012)分别集中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与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金融专业知识贫乏与认知偏差等方面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进行研究。
三、我国关于金融消费者法律界定的研究
金融消费者作为消费者概念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延伸,我国早已有学者对消费者概念进行研究。如王利明2002年就在《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一文中认为消费者是指非以盈利为目的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消费者这一概念是与经营者相对应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指的“消费者”原则上仅限于自然人,而不应当包括单位,单位因消费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应当受合同法调整。
王伟玲在《金融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初探》(2002)一文中较早地使用了金融消费者的提法,并结合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阐述了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内容。2006年12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第一次采用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指出要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充分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频繁使用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我国学界也开始大量涌现关于对金融消费者基本理论的探究。
此外,还有郭丹的《金融消费者之法律界定》(2010)、于春敏《金融消费者的法律界定》(2010)、周荃《金融消费者概念之提倡》(2011)、谢松松《金融消费者保护基本问题研究》(2012)等文献均对金融消费者概念进行研究。
由上可知,关于金融消费者概念的探讨,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金融消费者的概念界定、金融消费者是否应限于自然人、传统意义上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是否应纳入金融消费者范畴这三个问题。
四、小结
参考文献:
关键词:VaR;市场风险;文献述评
一、VaR的含义
二、VaR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1VaR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敦促金融中介公布其VaR方法,而J.P.Morgan试图通过RiskMetrics建立VaR的市场标准,从此国外VaR方法的研究就迅速发展起来。1995年巴塞尔委员会宣布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要求必须建立在VaR基础上,并具体介绍了该模型及其用于风险管理的合理性。199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在关于检验市场风险资本中,要求金融或财务风险的报告都将逐步以VaR为基础予以公布。J.P.Morgan将VaR看作是在既定头寸被冲销或重估前可能发生的市场价值最大损失的估计值。Jorion.P把VaR描述为是对正常市场波动的度量,大于VaR值的损失只会以小概率发生。Beder、KevinDowd指出VaR是在给定的持有期内,一定置信水平下资产组合的最大期望损失。
对VaR方法有效性评估的文献则主要集中在返回测试方面。Kupiec提出基于损益分布预测概率密度函数来评估VaR有效性的分布法。DavidX.Li提出在不对资产组合收益率作任何假定的条件下计算资产组合VaR的半参数模型,得出比RiskMetrics模型更为稳健的结论。
SvendJakobsen开始应用VaR衡量抵押债券的风险。HoThomas等应用VaR方法衡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整体风险。PietroPenza和VipulK.Bansal系统地介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涉及了VaR方法的统计、计量、监管的各个方面。
Tardivo,Giuseppe(2002)研究了VaR方法基础上的商业银行资产分配和VaR对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贡献。PhilippeJorion通过研究分析美国主要银行的报告中的VaR和交易组合的实际损益值,论证了VaR能有效预测实际的市场风险水平。JeremyBerkowitz和JamesO’brien用实证研究论证了VaR模型在评估商业银行风险方面过于保守,甚至还不如ARMA-GARCH模型准确。DonBredin和StuartHyde则论证了度量外汇风险的VaR模型以GARCH最为精确。
DowdKewin提出了针对收益率尾部分布超过某一较大阀值的数据进行建模进而计算VaR值的极值模型。Lan-ChlhHo等对亚洲六个地区1997-1998年极端市场境况下的价格指数应用了极值理论。Bacmann等年应用极值理论分析了包括套利基金、股票和债券的混合投资组合的风险,并用VaR和ES进行了定量描述。C.Brooks等提出了一种半非参数的极值方法。MatthewPritsker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探讨以及验证了三种VaR模型――历史模拟法以及改进的两个历史模拟法,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结论,具有启发性。
针对VaR方法固有的缺陷,一些学者则提出了多种分析测量的补充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压力测试和极值理论。BarrySchachter说明了压力测试在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作用。Berkowitz提出将压力测试与VaR方法相结合,针对每一个压力测试的情景确定相应的可能发生的概率,从而计算组合的潜在损失极其发生的概率。JorionP系统地归纳了各类压力测试的方法。McNeilandSaladin提出运用极值理论模型来获得广义帕累托分布,作为对损益尾部损失超过最高阀值的估计分布。FM.Lpmgin(2000)则介绍了从VaR到压力测试、极值理论的方法。
2VaR理论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1)侧重于VaR概念、作用和计算方法介绍的文献。中国对VaR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起步较晚,最早始于1997年郑文通的《金融风险管理的VaR方法及其应用》一文。詹原瑞从理论上探讨了VaR的计算和度量问题。许大志、郑祖康对比了非参数VaR方法和RiskMetrics方法。杨春鹏、崔援民通过几有布朗运动模型对期权等非对称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度量指标VaR进行研究。王春峰等指出用蒙特卡罗模拟法计算VaR所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用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的VaR计算方法。王春峰系统地介绍了VaR的有关理论基础。李豫阐述了信贷风险的各种方法,提出了信用评级模型及信用等级转移矩阵式信贷风险度量的基础,违约和可市等模型是信贷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迟国泰等在VaR约束下,通过建立在既定组合收益范围内,选择风险最小的贷款组合。胡海鹏、方兆本介绍了关于投资组合VaR以及组合VaR的分解工具方法。曹乾等分析了VaR的产生背景、概念、特点、算法以及使用局限性等,最后探讨了该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
(2)侧重于VaR方法的实证分析和应用的文献。a.基于覆盖正常事件风险的VaR方法实证和应用研究的文献。刘宇飞提出了VaR方法在我国金融监管中的运用及其意义并指出如何运用国事后检验方法对VaR模型进行检验。魏永强、李刚提出在投资商业银行及证券市场中的应用VaR方法管理市场风险。杜海涛、范英对VaR方法在证券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做了实证研究。朱宏泉等应用VaR模型对香港股票市场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马超群等将极值理论与RiskMetrics和历史模拟法结合,提出了完全参数法,并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叶永刚等利用VaR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风险进行了度量。薛宏刚和朱世武对中国股票市场上各类VaR方法计算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国内外VaR研究文献述评
以成体系。再次,由于经典模型覆盖尾部事件能力的欠缺,且小概率事件对于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管理有着莫大的意义,压力测试等风险管理方法逐步受到重视,尤其是极值理论的研究得以兴起。而国内文献,是不容易看出像国外研究那种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较清晰的逻辑脉络的。
4国内外对于VaR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第一,研究模型的选择。国内外对于经典VaR模型中方差――协方差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研究得非常多,而对历史模拟法研究得相对较少。国外极值理论的研究最近几年比较兴盛,而国内的类似文献要少得多。第二,VaR的应用。国外研究者多着眼于VaR作为风险计量和市场风险监管的作用,而国内大量文献对VaR方法在绩效评估、投资组合优化、金融机构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作用表现出更多的兴趣。第三,对各种模型关系的认识以及派生的研究取向的分歧。有的学者热衷于确定最优的VaR模型。但是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样本区间、置信水平等因素选取的不同,大多数模型之间并无绝对的优越性可言,国外有的研究者也指出,各个模型之间不是对立与替代的关系,而是可以互补和相容的。至少并无任一有说服力的文献可以证明经典VaR模型体系中的三大方法存在着绝对的优劣区别。因此,与许多学者一样,主张应该着力于探索各个模型之间应如何借鉴彼此优点。此外,许多文献将各种VaR模型进行简单的罗列,这绝非相互借鉴与互补,而是属于模型堆砌,甚至是一种错误的倾向,使操作者疲于选择,无所适从。
综上所述,在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快速融入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过程中,在金融创新蓬勃发展和市场风险日益加巨的背景下,对基于VaR的市场风险度量方法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诱发影子银行风险的关键因素
三、中美影子银行风险特征
五、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金融风险防范;实践战略;论述思考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历史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全世界物质空间之内的金融活动正在现实性地呈现着稳步扩张的客观趋势,全球化环境之下的金融事业领域正在现实性地逐步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向。当代世界发展环境中,金融事业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以及微观层次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现实影响,金融事业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枢神经作用正在稳步提升,以及日显关键。
然而,近年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金金融事业在发展路径中的风险元素不断增多以及逐步加剧。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加之其逐渐增强的破坏性能力,使得当代世人对金融事业发展体系的安全性程度产生了逐步增强的质疑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致了世人对金融事业发簪展的现实性恐慌。
一、金融信息化简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缘于世界经济事业的发展引致货币流通量的成倍增加,引致种类多样的金融机构接连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银行现有的手工操作模式与实际的金融事业运作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性。并且还现实性地面对着多种类的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力量。
1.金融信息化的必然性分析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发展客观要求资本对象在世界范围内能够是实现自由流动,而不能仅仅地单纯性地局限于某一个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金融活动务必有效消除地理层次的环境障碍,要建立虚拟化的线上金融交易市场,逐步确保金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能够扎实而充分地得到最为高效的配置。
第三,金融事业与通常性的一般性产业发展形态之间具备着明显的客观差异,它并不具体生产或制造某种特定的产品,而只是单纯地提供一种进行交易的形式,以及支持环境。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之下,完全可以使用虚拟化的技术形式,利用网络货币或虚拟货币实现金融活动交易行为的实践目标。
第四,金融产业一直都具备着较大规模的回报率,并且在发展的实践路径之中,总会现实性地具备着较为雄厚的资金基础,以及支持条件。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发展的客观背景之下,金融产业现实性地具备着实现信息化发展的充分经济实力,能够实现对世界性产业发展体系的有效引导。
2.金融信息化的内涵分析
金融信息化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金融信息技术化,也可以被称为金融电子化。就是要基于计算机设备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网络,建立电子化的资金结算技术系统、柜台基本日常业务服务系统,以及现代金融信息管理实践系统。
第二,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就是要基于之前已经建立的金融事业信息产业化运作和发展系统,完成对金融产业基本社会服务功能的系统化建设。
在金融事业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首要应当保证在金融业务的日常化运作过程中,充分使用现代化技术实践背景之下的数据处理以及通信技术实现模式。要基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平台,使用电子化的信息传递模式,实现货币实物的流通以及支付功能,以实现对县现金以及支票等实物化的货币传递对象的充分取代,并通过电子化的网络技术实现对金融决策信息的充分处理。在网络化和电子化的信息实务运作平台之下,能够有效实现金融决策事业的正确性、及时性,以及可行性水平的有效提升,金融信息化不仅表现在金融事业日常业务的处理阶段,还切实参与金融机构的日常化生产经营决策进程,对独立金融机构在现实市场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
二、金融信息化与金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
1.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以及类型分析
基于不同视角的原则性理论分析,金融风险可以被划分为具体化的不同类型。
依照风险产生的源性差异,可以划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内容;
基于金融风险的对象性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银行风险、证券风险、期货风险,以及外汇风险;
基于风险在实际表现过程中的强度特征,可以划分为高度风险、中度风险,以及低度风险。
以上几种划分方法给出了从事金融风险研究实务工作的理论切入点,但是笔者在研究工作的实际进展过程中则更加侧重基于金融风险事件的属性视角,将其划分为五个基本的类型:运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法律风险。
人类开始进行金融活动的实践过程,金融风险就相伴而生。而在实践层面上,引致金融风险事件的原因本身就具备着复杂的多元性,其中现实性地涉及到了社会心理、价值观、经济体制、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的现实层次。然而,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事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现实加快,信息化发展趋向在引致金融风险的实践过程中,正在逐步展现着不可忽视的现实作用。
2.金融信息化对金融风险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切实运用到现代金融机构之中,并针对具体的业务实践运作环境,对实际的金融产业业务运作流程进行针对性的改良,金融信息化在现实层面实现了现代金融事业运作效率的充分提升,但是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之下,一旦在资金结算、证券交割、担保管理等环节发生操作性失误状况,势必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广泛蔓延,并发生币信息化发展建制之前更大规模的经济实践损失。而且源于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在接触信息的过程中具备着较为充分的便捷性,使得这些人比较容易因对有关信息的不良使用而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然而,如果业务人员实际运用的信息管理和运作系统,具备充分的系统完善性,将会直接保证技术性实践力量对人工性实践力量的充分替代,减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因为心理或者是生理性因素而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并将职务性犯罪的发生趋势切实性地扼杀在萌芽状态。
除此之外,由于金融信息化加快了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得金融机构在现存的金融事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具备了切实实现对抗和规避金融管制工作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空间,这种现实趋势对各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现实性地提出了减轻金融管制事业实施力度的现实性实践要求。金融资源在现存的相对自由的世界性市场实践环境之内,实现了对有效配置格局的建设目标,提升了金融事业历史发展的现实潜力,并在现实层面上不可避免地会引致一定程度的现实问题。
金融信息化现代金融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较为深切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融单位实际面对的客户数量已经客观性地呈现出逐渐增多的现实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旦出现某一个独立性的经济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实务中出现违约行为,势必会引致金融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风险性事件,以及发展趋向,这里也给金融事业在发展实践的现实过程中,提出了找寻风险状况规避方法的要求。
三、金融信息化发展进程风险状况的防范
1.扎实维护金融系统的标准化和多样性
与此同时,多样性是我国金融事业现实发展体系稳定发展的最有效保证,只有在多样性的视角下实现对金融事业发展状况的稳定维持,才能切实为抵御金融信息化进程中的实务性风险发挥充分的现实力量。
2.切实实现对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工作制度再次建造行为
四、结束语
[1]李丽明.金融信息化与金融风险防范[J].宿州学院学报,2006,03:22-25.
[2]孙天琦,焦琦斌.信息化与金融安全:开放视角下的分析[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3,02:166-172.
[3]彭建刚.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银行业监管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01:2-6.
【关键词】金融资产定价等价鞅等价鞅测度
近三十年来,以大规模交易的金融期权、期货为代表的金融产品创新,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中最引人瞩目的一幕。如何给期权等金融资产定价,也就随之成为了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的最前沿和时尚的问题。
金融资产定价的主要方式一般有四种:偏微分方程定价方法(PDE)、二叉树期权定价法(BOPM)、蒙特卡罗模拟定价方法(MCS)和等价鞅测度定价方法(MPM)。其中,等价鞅测度定价方法是求解精确定价公式的最简单方法,是现代金融工程理论界和实务界不可或缺的定价工具。因此,研究金融资产的等价鞅定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
1.鞅(martingale)
由于鞅是用条件期望来定义的,而条件期望的计算总是基于某种概率分布和特定信息集合。我们如果能找到某一种概率分布,把金融资产的未来价格用无风险收益率贴现之后,转变成一个鞅,则所谓的资产定价基本原理就可用于现实的金融产品定价工作中。
2.等价鞅测度(EquivalentMartingaleMeasure)
概率测度的转化要通过Girsanov定理来实现。该定理表明,不同的概率测度之间是可以相互等价转换的,而联系等价概率测度之间的纽带就是Novikov导数,Novikov导数是某个滤波下的鞅。在P测度下,其的期望值可转化为Q测度下示性函数的期望值,实际上,这是一个概率。该概率测度Q就是等价鞅测度。
二、等价鞅测度方法的发展
“鞅”这个名词首先由法国概率学家Lévy在1939年引进,并作了若干奠基性的工作。后来由美国概率学家Doob发扬光大。鞅在金融经济学中的应用是随着Harrison和Kreps(1979)、Harrison和Pliska(1981)的两篇经典论文的发表开始的。在论文中,作者建立了经济学中的无套利、完全市场等概念和鞅分析理论中的等价鞅测度概念、鞅表示定理之间的联系,为鞅分析理论在期权定价理论中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DalangRC,MortonA,andWillingerW(1990),SchachermayerW(1992)以及KabanovYM,KramkovDO(1994)等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对市场无套利条件下任意基本资产价格的等价鞅测度定价作了进一步研究。YanH,LiuS(2003)在假设原概率测度即为等价概率鞅测度的条件下,推导了股票价格的期望增长率以及泊松跳跃过程的参数均为变函数时,欧式期权的价格公式。
薛红,彭玉成(2000)、田蓉,柴俊(2003)分别研究了等价鞅在未定权益定价和外汇期权定价中的应用;李娜,柴俊,陈勇(2005)对支付已知红利股票的欧式期权定价的鞅方法做了进一步研究;彭勃,杜雪樵(2007)研究了支付红利股票的跳扩散过程下期权定价的鞅方法;邹杰涛,汪海燕,于海滨,吴润衡(2009)、熊炳忠(2009)则分别对公司负债的鞅定价以及平方根连续履约价选择权的鞅定价做了探索性研究。
三、金融资产的等价鞅测度定价方法的原理(以支付红利的股票为例)
在金融经济学中,经常假定支付红利的股票价格St满足下列随机微分方程:
这里μ称为漂移率,σ是波动率,q是红利率,wPt是概率测度P下的标准布朗运动。
通过Girsanov定理,将概率测度P转换为概率测度Q之下的随机过程,此时,支付红利的股票价格St满足下式:
对比两式可知,在概率测度Q下,原来的μ已被无风险利率r取代,但原来标的资产的波动率并未受到概率测度转化的影响。因此,称概率测度Q是风险中性的概率测度,即等价鞅测度。
很多时候在风险中性的概率测度Q下求期望很不容易。因此需要再次利用Girsanov定理,将风险中性概率测度Q转化为与之等价的另一种风险中性的概率测度R。这种定价方法称为等价的鞅测度定价方法。
等价鞅测度概念能够很好地说明为什么在公式Black-Scholes中不含有标的股票的预期收益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在金融市场均衡中,每种股票在等价鞅测度下的预期收益率正好是无风险收益率。所以,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厌恶或者是风险爱好者,运用等价鞅测度,他们都将按照同一风险收益率r来衡量标的资产的收益。
[l]BLACKF,SCHOLESM.ThePricingofoptionsandCorporateLiabiliti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3,81(7):637-655.
[2]HARRISONJ,KREPSPM.MartingalesandArbitrageinMul-tiperiodsSecuritiesMarkets[J].JEeonTheory,1979,20(2):38-48.
[3]李娜,柴俊,陈勇.支付已知红利股票的欧式期权定价的鞅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132-134.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市
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5、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各种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发展迅速,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与传统风险管理的特征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3、不良贷款比例高,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集中化。我国银行业的贷款人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人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而贷款资金长期化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一旦累积的信用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而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而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三、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水平。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充分的客户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三,强化风险外部监管,完善宏观外部环境。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市场约束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强调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银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风险敞口、会计政策以及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6个方面的信息;其次,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同时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并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再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落实《物权法》,修订完善《破产法》和《担保法》等,在完善商业银行的立法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金融秩序。
第四,规范社会信用关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据有关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255-256.
[2]p.jorion.valueatrisk[m].newyork:mcgrawhill.1997,128.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6-7.
[4]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
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5]崔炳文.新巴塞尔协议下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银行;信用管理;战略思想;策略探究
一、物联网银行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物联网银行作为金融行业中的一类新模式,当下国际尚未对物联网银行做出明确界定与统一标准。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物联网银行主要是采用把物联网思维与技术整合到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进程中,再构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内部管理等工作的运行模式,即推行“帕累托改进”模式,进而最大限度的压缩其运营成本以及提升效率。陆岷峰(2017)对物联网银行的概念做出如下定义,即物联网银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应用物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在用户生产作业情景、生活场景等多样化经济环境中的信息流量、资金流量与物质流量有机整合为一,进而为用户在存款、贷款以及汇款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兴组织模式。
(二)特征
二、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一)信贷业务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在传统信贷业务模式的支配下,商业银行业务运行成本高始终是业务发展中最大瓶颈,进而对借款用户整体融资成本造成影响。信贷业务成本高具体在如下几方面有所体现:①客源获得成本高;②风险辨识成本高;③运行成本高。在过去,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缺乏情景的“广撒网”措施去获取客户资源,人力资源投入量大,但是效益微弱;在风险辨识方面上,多采用线下方式采集、梳理、解析用户的信用情况,耗时耗力;在运营方面上,银行物理网点敷设面积大、参与运营人员数目多、运营管理投放资金量大。
(二)信贷业务效率低下
只有不断提升银行金融服务效率,才能够迎合当下市场经济主体间频繁进行商业交易活动的需求。但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运行速度迟缓,其与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频繁需求间产生较大分歧,以致社会公众投诉事件与日俱增。诱发信贷业务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如下几点:①信贷业务办理环节对流程规范性提出较严格要求;②手续多样且繁杂;③业务程序繁琐,存在冗余部分;⑤层层审核批准;⑥尚未建设可执行的快速反应体制等。此外,银行信贷业务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大大削弱了金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用户黏性也有所降低。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重构中物联网的应用
(一)提升风险控制思维客观化
(二)提升风险控制程序数据化
(三)提升风险控制决策精细化
(四)构建全视图管理模式
(五)建设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
分散化处理是组合风险管理的重点,实质上就是在不同区域、不同对象间对资产组科学配置,尽可能的承担微小的波动(以资本占用量呈现出来),进而去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与此同时也实现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目标。主动推行组合风险管理,侧重点是落实如下几个方面:①明确科学化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策略,以国别、行业、产品等为主,最大限度的规避在方向选择上出现的错误。②采用排布组合限额的方式,强化风险、资本与收益三者间的平衡性,防控集中性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顺周期效应带来的影响。③推行主动风险管理措施,以主动组合调整、分散化处理和风险对冲等为主,实现组合的优化调整目标。在这里本文笔者需重点强调的是,“分散化”绝非是单纯式的资产分散,而是对资产背后风险因子的分散化。
物联网思维与技术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促使金融行业所处供应链上的程序实现“可视追踪”,进而实现提升运营效率、优化配置资源以及降低成本等目标,其是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应用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进而实现风险有效管理思想本质相一致。伴随着物联网思想与技术在金融行业中应用的深入化,将会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革新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1]夏蜀.商业银行构建旅游金融的基本思维与整体框架[J].金融论坛,2017(9):15-26.
[2]张广雷.基于物联网的银行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J].电子世界,2016(16):158-158.
[3]王光远.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对策研究[J].投资研究,2015(6):154-160.
[4]常亮,陈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2014(5):28-32.
[5]孔文韬.启发潜能教育理念下有效班级管理思维重构与实践探析[J].教师,2015(12):125-126.
[6]连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与转型[J].上海金融,2013(11):24-30.
[7]孙玉荣,左婷婷.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南金融,2012(3):48-49.
[8]雷光勇,王文.政府治理、风险承担与商业银行经营业绩[J].金融研究,2014(1):1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