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家庭教育正确的教养态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二、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3.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4.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自孩子呱呱坠地起,家庭就成了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孩子学习、模仿的第一任教师。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第一任教师也就是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第一任优秀教师,营造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
那么,如何做好第一任优秀教师呢?
一、营造民主教养的教育氛围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应是民主教养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父母不任意干涉孩子的活动,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爱护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疏导和引导;父母严格要求孩子,但不苛求;遇事同孩子商量,但不把成人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民主的教养态度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性格。实践证明,营造民主教养的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营造宁静和谐的情感氛围
家庭气氛对孩子性格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通常有两种类型的家庭气氛:一是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二是小吵不断,但有一定的感情依恋。生活在不同的家庭气氛中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而气氛紧张的家庭,则使孩子长期在提心吊胆、极度不安中生活,形成忧郁、不信任感和情绪不安等性格特征。我们呼吁这样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千万控制自己的感情,检点自己的言行,处处为孩子作出楷模,努力营造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未成年孩子的精神支柱,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用以模仿的榜样。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父母起着主导作用:一是要注意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对世事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平常的心态,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注重与人和睦相处,尤其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影响。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形成了良好的性格。二是创造优美的文化环境。优美的文化环境并不是豪华的摆设,而是整洁、朴素,营造教育气氛。营造家庭读书学习气氛,父母要以身作则,喜读书看报,追求新知识,用勤学精神影响孩子。
四、营造勤奋好学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教养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意义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保证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使其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孤单,为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父母应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幼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为实现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出努力。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和途径。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信息传递方式,成为判断家庭教养方式的主要依据。家庭作为孩子首要的学习殿堂,具有其特殊的地位与意义,与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较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感染性,父母的所作所为又具有权威性和榜样性,这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同时也使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方面教育所不具有的优势。
(二)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笔者实习所在的曙光幼儿园的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该幼儿园是该市唯一一所公办幼儿园,全园共有教师45名,保育员9名,共有9个班级,其中大班3个、中班3个、小班3个。其中大班共有幼儿85名,年龄在5~6岁之间,其中女孩37名,男孩48名。在2012年11月份对曙光幼儿园大班85名幼儿中抽取70名幼儿,作为我们的调查样本。
(三)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父母对幼儿的教养方式展开研究,帮助父母改善错误的短视教育和教养方式,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幼儿主体。因此本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家庭教育、父母教养方式的认识和看法,以及他们对待错误教养方式的态度和理念,总结其理论精髓,为本文研究做好铺垫和前提工作。
2.问卷法
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问卷表,请示填写对象有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根据抽取的70名幼儿样本,对其父母发放问卷70份,收回试卷65份,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家庭的教养情况,最后记录整理问卷并进行汇总。
3.访谈法
本文针对大班幼儿家长进行访谈,随机访谈40个家庭的家长,其中祖辈占15名,父辈占25名,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的家庭背景等信息。
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汇总本次调查发现,其中幼儿家长是当地普通职工,收入水平不高,占了抽样家庭的30%;有个别家长搞个体经营,收入颇丰,由于职业的限制这类父母经常将孩子托付给老人,占了抽样家庭的15%;还有的幼儿家长是教育工作者,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和养育要不同于以上两者,占了抽样家庭的55%。调查表明,目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过度溺爱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显示,占抽样家庭的70%的家庭都存在这种情况,只要孩子提出要求,父母便无条件答应。这些做法往往容易使幼儿形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个性,一旦他们失去这种优越和满足感,接触到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的同伴或他人时,往往会因为受到拒绝和挫折而产生嫉妒和仇视等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文献调查,这样的孩子90%都将无法适应人群、适应社会。
(二)不断拒绝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显示,占抽样的10%的父母为了使幼儿长大以后对社会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常常对幼儿进行过度的挫折教育,以增强幼儿的“抗挫能力”。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达到所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长期让幼儿处于这种不安定的消极环境中,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通过文献调查,当个体长期处于挫折中,会产生强烈的神经质倾向,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会产生物极必反的作用。
(三)忽视
由此可见,不同类型家庭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及健康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此,家长应该清楚孩子不是你的盲从产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并且人没有不犯错误的,更何况是孩子,请你们换位思考一下,谁想做一个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的奴隶?更何况是天性自由、活泼、好奇、天真的孩童,有的时候父母和孩子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是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也正如俗话所云:“身教重于言教”。
三、改善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建议
儿童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力、记忆力、情感意识的发展,无不需要父母的密切注视和科学的教养。针对本文第二部分中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做“律师”
孩子出了问题,父母不要急于去批判、去“定罪”,就如同给犯人判刑一样,要记住我们不是法官,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律师”。幼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就如同当事人与律师一样,“当事人”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律师”(即幼儿向父母敞开心扉无所不谈),而“律师”也要遵守职业道德,尊重“当事人”的人格与品质,全心全意真诚的服务与“当事人”,两者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二)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能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三)学做“镜子”
只有让孩子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战胜一切,这个时候便需要父母来充当“镜子”及时的向幼儿反馈信息,而不需要父母做只会严厉鞭笞的“驯兽师”,只有让孩子看到错对,才能不会使孩子恐惧父母的“权威”,慢慢的敢于与父母沟通。
家长不可以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还要对孩子的一些好的要求及时做出回应,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对于孩子一些过分的、无理的要求也要及时进行改正,并且说明道理,让孩子懂得那是错误的做法,只要父母选择一个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应该以身作则,时刻为孩子的教育着想。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每一位父亲或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道路上走得更好。所以,请你们在赋予子女厚爱的同时切不要忘记要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赢得自信和希望,要知道一个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一生受益。孩子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未来,让我们把正确的教养方式当做礼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在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桑青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微[M].中国健康教育,2002,(7).
本研究对绍兴市70名3岁~12岁儿童做了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1份。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从独立性的自我依靠、自我主张、自我控制三个维度来分析绍兴市儿童独立性现状。调查中发现,儿童在三个维度的表现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如下(篇幅所限,表略)。问题“1收拾玩具”与问题2“完成作业”反映了绍兴市3岁~12岁儿童在完成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时,有明显的依赖倾向;问题“3组织活动”与问题4“购买玩具”反映了儿童自我主张能力有待提高;问题5“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与问题“6放弃想买的玩具”反映了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情况比较乐观,但儿童心理需求强弱的不同,儿童自我控制的表现也不同。根据绍兴市儿童在独立性的三个维度的不同表现,可分析出儿童的独立性较差。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进一步重视对儿童独立性的培养。
二、家庭教育中儿童独立性培养的缺陷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独立性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绍兴市62位家长做了有关“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独立性情况”的调查,通过分析该问卷以及3岁~12岁儿童独立性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绍兴市家长在培养儿童独立性方面有如下一些缺陷。
1.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严重
对绍兴市8岁~12岁儿童的调查显示,单亲、隔代教育的儿童占到50%以上。在单亲教育的儿童中,24%的儿童会任性、固执己见,过分依赖别人,独立性较差。隔代教育下的儿童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其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祖辈成员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严重,容易娇惯溺爱儿童,从而削弱儿童自我依靠、自我主张能力。其次,祖孙之间有更大的代沟,祖孙之间难以交流,祖辈在儿童面前缺少权威等原因,使儿童不听从祖辈教育,导致缺乏正确的引导。
2.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
在回答“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您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时,22%的家长认为自己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缺乏耐心和鼓励,有些家长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不能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缺少对孩子的肯定。除了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外,家长的教育态度也是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3.家长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回答“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您最缺乏的是什么”的同样的问题时,57%的家长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专业知识和经验,有家长表示“虽然很想好好教育孩子,但因为没有什么专业知识和经验,总怕教错”。可见,家长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儿童获得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家长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容易出现以下两种现象:家长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教育儿童的态度、要求不一致,以致儿童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不管是哪种现象,都不利于儿童独立性的培养。
三、家庭教育中儿童独立性培养的策略
针对以上家庭教育中儿童独立性培养的现状和缺陷,有如下几点可行策略。
1.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3)家长积极参与专业化培训。据调查,我国家长接受培训总量严重不足,为家长提供专业知识培训的教育机构也并不多。要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家长、政府、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协作。
2.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独立性
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除了家长要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外,还要将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付诸实践。
二、家庭教育中儿童独立性培养的策略
(2)尊重儿童独立思考和抉择的能力。尊重儿童包括多方面内容,家长既要为儿童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又要尊重儿童自我抉择的权利。
1)尊重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总会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面对儿童的问题,家长应该启发儿童自己探索答案。儿童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掌握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此外,儿童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2)尊重儿童的自我抉择的权利。在调查中,有42%的家长会决定儿童穿的衣服,说明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尊重儿童自我抉择的权利,这容易削弱儿童自我依靠、自我主张能力。因此,家长应该从小为儿童提供自我抉择的机会。家长要尊重儿童对个人事务的决定权,甚至可以给儿童参与家庭事务的平等权利。
二、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今后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1.溺爱型。
有的父母溺爱孩子,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干涉过多,束缚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行动。所以孩子常常表现怯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好,对事物缺乏兴趣。
2.专制型。
3.放任型。
4.民主型。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家长对幼儿是理解与尊重的,他们会与幼儿心贴心地交流,并给幼儿自由的成长空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又自信的人。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贴心的帮助,对子女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让子女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三、家庭中如何有效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因此,父母要正确对待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改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
1.提高家长社会化教育的意识。
提高家长和社会化教育意识,自觉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孩子实施正确的教育。
2.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应把孩子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听取孩子的意见,使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同时让孩子克制自己,尊敬父母和长辈。对幼儿宽容以待,民主引导,积极地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人父母者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养态度要严而不凶、威而不猛,态度言论前后一致,使他们从小就习得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等优良品质。
4.赏识得当、奖惩分明。
欣赏、鼓励像阳光与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欣赏和鼓励,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经常对他们的优势和长处进行称赞,并鼓励他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5.家园合作。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幼儿社会性: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教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社会个性与人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今后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一)溺爱型。有的父母过分地爱孩子,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干涉过多,这也不允许去那也不允许做,束缚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活动。所以孩子表现的常常怯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好,对事物缺乏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过份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对小孩百依百顺,任凭其呼风唤雨,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错误也不能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得孩子养成了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得到强化。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幼儿行为表现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当时的满足,缺乏自信、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三)放任型。放纵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权威型教育方式的父母一样对幼儿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是缺乏控制。表现于家长对孩子既不关心也不提出要求,这种家长对幼儿是拒绝的,对孩子的需求也不做出及时的反应,更谈不上情感上的支持,他们很少和孩子交流沟通,对儿童缺乏管教,听之任之。
(四)民主型。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家长对幼儿是理解与尊重的,他们会与幼儿心贴心的交流及给幼儿自由的成长的空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有自信的人。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贴心的帮助,对子女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让子女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出现差异,因此,父母要正确对待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提高家长社会化教育的意识,自觉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孩子实施正确的教育。
(一)建立民主化的家庭。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应把孩子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听取孩子的意见,使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又让孩子克制住自己,尊敬父母和长辈并对幼儿宽容民主的引导,可以积极地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言传身教、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为人父母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建设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养态度要严而不、威而不猛,态度言论前后一致,使他们从小就人自己身上习得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等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