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化方面的阻碍很多科学工作者
(二)媒介传播方面的阻碍科学工作者
(三)传播者方面的阻碍
在传播者这个群体中,大多是文科出身,对科学技术知识了解得比较少,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导致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中的亮点很难被他们理解和捕捉,那这些东西就不能被准确的描述出来从而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这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地传播也有赖于科技传播者的选择,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促使下,他们大多会第一考虑那些能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的科研成果,而成果本身所存在的学术价值往往不在他们所考虑的范围内,这也导致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只能存在于社会大众所看不到的角落里。
二改进科技传播的对策
(一)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和多样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的认识里,科学和枯燥、无聊往往是划等号的,其实科学技术不但要讲清事实说明道道理,还要用美好的语言和文字来进行传播,因此,科技传播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科学技术,把科学拉下神坛,让普通国民理解和接受它,同时要不断地探索出普通国民所喜欢的新的科技传播方式,改善科技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状况。积极号召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村里建设图书馆,并给予补贴、支持和技术帮助,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科学技术知识。在少数民族地区增加科教节目,将优秀的科教节目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把科学技术知识也翻译成他们的语言,让科学技术以他们的语言的方式融入他们的民族文化,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改善他们的生活。
(二)健全科技传播法律法规,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
(三)提高传播者的传播效率
三结语
关键词动画片;科技传播;公民科学素养;传播效果
随着网络、电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当今的媒体空前发达。传统的语言符号传播系统正在被以视觉为中心的非语言符号传播系统不断地挑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动画片作为非语言符号传播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势头如日中天,受众日益增多,影响力日益扩大。作为一种集娱乐性、教育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大众性视觉文化艺术形式,动画片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想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动画片不受时空观念的限制,人与物之间也可以对话,幻想与现实同存。它可以用夸张、拟人等手法,传递信息,也可以把古今中外的人物同时邀集到一起,让他们在同一个画面上演出故事。另一方面,动画片可以装入手机、电脑等携带方便的电子工具中供读者观看。快速、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动画片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利用动画片进行科学传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和形式。
1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动画片作为非语言符号传播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使得动画片在科技传播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到立体。
1.1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塑造
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里面的大雄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像不少小孩子一样,他在学校里成绩平平,也没有其他的长处,但心地非常善良。动画片的另一卡通形象就是一只猫型机器人――哆啦A梦,它是由大雄的后代从22世纪送来的。大雄是一个平时比较懦弱胆小的孩子,经常受到技安的欺负,而哆啦A梦则担当守护者,哆啦A梦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四度空间的口袋,是一个神奇的装有万能工具的口袋,口袋里的神奇工具,更能穿越时空,穿梭于过去与未来。帮助大雄解决许多他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尽可能地满足大雄的愿望。与生硬的科学知识传播相比,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能快速地抓住受众的眼球,吸引他们专注地看下去,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1.2动画片能为公众提供良好的虚拟环境
动画片具有高度假定性,通过自身的感染力,使得观众明知是假的仍为之感动,因此动画片)并不是亦幻亦真地制造现实,而是通过特有的夸张和渲染超越现实,展现一个与现实有着不同魅力的梦幻世界。《海绵宝宝》是美国著名的系列电视动画。动画场景设定于太平洋海底,故事围绕主角海绵宝宝和他的好朋友们展开。由于剧情充满想象力,受到许多儿童及成年观众喜爱。受众明知动画内容是假的,但是仍被其吸引,并在其中了解到科学知识。例如在第五季的动画内容中,海绵宝宝在蟹堡王餐厅工作,为了使餐厅地面结冰,海绵宝宝把空调温度调至低于32华氏度(0摄氏度以下)。动画片通过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氛围,使科学知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使公众理解科学变得更为容易。
1.3动画与实景相结合
2动画内容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
在科学传播领域,动画片的运用已经十分广泛,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形式,动画通过运动符号的变化表达思想,描述故事,并且承担着解释科学原理,传播知识等使命。动画片将故事内容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把晦涩难懂的科学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受众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积极思考,引起受众对动画片中所包含科学知识的兴趣,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富有感染力的视听艺术
动画片是集合图形、声音于一体的,在试听结合的基础上,动画片产生了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兼具的审美特性,从而使受众沉浸在动画世界中,获得审美体验,获取科技知识。跟电影,电视不同,动画片凭借其独特的制作,在试听表现上有着独特的感染力。
画面构成是动画片最重要的存在形式,它使动画片不同于其他影视作品而独树一帜。比如中国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从绘景到卡通形象的造型,都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原有风貌。灵动的小蝌蚪,迤逦而行的金鱼,在荧屏上迸发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利用水墨交融的造型手段来作为整部动画片的美术风格,使得动画片格调高雅,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创造者采用水和墨的特殊表现形式,更有效的突出了中国化的传统风貌,水和墨的晕染所表现的明暗、浓淡、虚实变化的效果,令动画效果更生动,富有质感。恰当的表现手法造就了这部优秀的动画片。
受众对听觉的要求像对画面的要求一样,欣赏水准越来越高。声音和画面共同建立起受众与动画片之间沟通的桥梁。画面和声音相辅相成,相互补充,集合为一体。动画常常通过对台词,音乐的塑造,帮助受众拓宽想象,加深对动画表达内容的理解,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4关于我国动画片科学传播的思考
透过对动画片在科学传播点的探讨,我们看到动画片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讨动画片在科学传播中的特点,如何能让我国动画片在科技传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在科学传播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浩鸣.论现代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A].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侯克明.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4[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11-119.
>>浅析网络科技用词的构成方式利用网络科技促进家园合作体育运动联姻网络科技浅析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发展趋向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多元化营销问题研究网络科技与哲学文化的关系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研究网络科技对会计实务的影响探析上海汇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信网络科技“金角”成势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新内涵探讨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综述小型网络科技公司业务推广策略研究李汶钊:网络科技弘国粹网络科技发展及信息安全管理分析运用网络科技实施创新教育网络科技公司商务管理改进的思考凹凸网络科技SifoScopesCM系列产品简评网络科技视域中房地产电子政府国外网络科技新闻标题的翻译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也包括个人发起组织成立的科普网站,如科学松鼠会();非专门科普网站,包括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如新浪网科技频道(.cn),腾讯网科技频道();也包括政府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如人民网科技频道,还包括媒体网站的科技专栏等。
而人民网等政府门户网站则分设IT与科技频道,将商业性、产品类内容剥离“科技”,使得科技频道更为集中地介绍“科技政策”“自然”“生命”“发明”“产业”等内容,少了综合门户网站的商业味道,使得科技更为“纯粹”。除了科技频道的集中传播外,科技信息亦常见于其他各频道中,其中以健康频道、军事频道、育儿频道尤为突出。
1.3网络传播更注重时效性
2网络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1海量信息导致无效传播
另一方面,超文本平行链接,使检索结果失去整体性,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有些对受众来说甚至是“信息垃圾”。科技信息数量的增多只是给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并不会增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力。受众要在千余条新闻中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很容易使受众无从下手而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从而导致无效传播。
2.2传播的内容科技含量低
同时,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科技新闻的报道题材也非常有限,科技新闻应该包括科技信息、科学知识、科技政策等方面。在各个网站科技频道的报道中,主要涵盖的是动态性和时效性比较强的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产品研发最新成果、科技领域发展动态。很少有涉及到有关科学知识和科技政策方面的新闻。
2.3单纯信息整合缺乏原创
网络新闻的处理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粘贴新闻、编辑新闻、组织新闻、解读新闻。网络科技新闻亦是如此,目前大多数网站都没有采访权,造成大部分科技类网站的内容多以粘贴传统媒体的科技类新闻为主。他们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新闻源的素材简单地堆积在一起,展示给读者。这种简单的Ctrl+C(复制)加Ctrl+V(粘贴)的操作方式,造成新闻素材内在关系没有得到展现,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间也未能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丰富,实质上是一种平面的堆积,读者无法立体的了解到科技事件的全貌。
“原创的才有生命力”。这个原则不仅对适用于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同样适用。科技类网络媒体目前的内容还处于单纯的转载,堆积信息的阶段,缺乏对新闻源的判断,也缺乏对科技事件的解读,这样像批发商一样到各个传统媒体去“进货”然后“堆卖”给读者形式只能让读者眼花缭乱从而放弃阅读新闻。
2.4把关弱化,内容缺乏准确性
科学技术是理性的、严肃的。科学精神是严谨的、求实的。这就决定了科技新闻报道对于真实准确的严格要求,从而也使过去的科技新闻报道常常给人以距离感。将深奥的科学道理或严肃的科技事件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应该是现代科技传播应该追求的目标。然而万事皆应有度。通俗不等于庸俗,硬新闻软表达也应注意尺度,一旦过度,就会喧宾夺主,偏离报道方向。如果为了迎合受众猎奇心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而刻意追求噱头,过度滥用轶闻趣事,便会落入“娱乐化”的俗套而与严肃、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相比于其他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强势姿态,开放性、多元性、草根性、自主性是网络传播吸引受众的地方。然而,缺乏有效地把关,过度的放开导致的了信息的泛滥,网络媒体大量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时,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些新闻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科技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是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的。但是,受到目前大众传媒追求娱乐化、通俗化这些不良传播观念的影响。一些科技类媒体在处理科技新闻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通俗性和庸俗性的界限。越来越多的科技新闻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出“奇招”出“怪招”,损害了科技新闻本来的面目。
2.5传播内容同质化与碎片化
同时,网络媒体因为其“即时性”的特点,把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到极致,这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这突出表现在网络实时更新的大量“动态的、零散的、支离破碎的消息”。大量的即时信息的罗列,容易导致信息的碎片化:受众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已有报道,最新的报道已经更新,受众对新闻报道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更不用说条理感了。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给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也不利于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影响了科技传播的效果,这种因信息多而杂带来的快餐化、简单化的消费式阅读非常不利于科技知识的普及。
3网络科技传播改进对策
3.1加强把关提高内容质量
网络科技媒体应该彻底摆脱简单复制粘贴、随意堆砌、重量不重质的新闻报道模式。首先要开辟值得信任的新闻源,主要集中在对权威传统媒体的信息转载上,对一些不可靠的新闻源要多加留意筛选;其次要开发多渠道新闻源:积极与新闻界、科技界、教育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拿到第一手的科技新闻;最后要动员受众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新闻线索以增加原创稿件分量,从源头上增强科技传播力度是门户网站科技频道增强传播力、在博弈中取胜的法宝。
专业的科学信息对于外行受众来说,确实晦涩难懂。只有具备理性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技能的科学编辑才能做好科技类新闻。如今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编辑应当紧握时代的脉搏,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增强学习能力和传播能力,了解最新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贡献一己之力。在编辑科技类新闻的过程中,科学编辑应当避免“误读”科学事件,过滤掉那些夸张、曲解、误传乃至杜撰的科学信息,做到讲清专业术语,报道深入浅出。
科技报道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要求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同时为避免枯燥,也提倡适当运用一些可以增强生动活泼效果并能提高可读性、悦读性的表达技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度”的把握,“过”与“不及”都会影响报道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因此,以严肃、严谨的态度进行报道——科技概念、科学原理、科技事件的介绍表述确切,数据图表、背景资料的引用准确无误,科技成果的水平、价值、意义的评价中肯恰当——是网络科技传播应该努力的方向。
3.3丰富内容扩大影响力
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实践蕴含着厚重的人文精神。挖掘科技事件背后的人文元素,通过报道科技人物的献身科技、艰苦的科学实践活动,宣扬他们严谨、求实、执着、忘我的科学精神,不但可以使受众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还可以为广大受众树立榜样,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公众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对封建迷信的抵制能力、对科学的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公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田胜立.网络传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科技新闻传播效果受众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ontheDisseminationResultsofScienceNews
LIRong
(ChangchunInstituteofOptics,FineMechanicsand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Changchun,Jilin130033)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reisnewsaboutscienceandtechnologyarebecomingmorecommon,demandisalsogrowingaudience,howtomeettheneedsoftheaudience,toimprovethequalityofsciencenewsreporting,disseminationofresults,isanurgentproblem.Communicators,transmission,informationitself,theaudienceofanychangeontheonehand,willcausechangesinthedisseminationofresults.So,startingfromthetechnologynewsitself,thepaperstudiedcommunicatorsandaudiencesfoundthetechnologycanimprovethewaythenewsmediaeffect,selectfromthebackgroundknowledge,language,knowledgecontent,perspectiveviews,shapingthecharacterfiveaspects,etc.
Keywordssciencenews;disseminationresults;audience
1科技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科技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所以,科技新闻的定义是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2.1传播效果
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就要考虑它的两种含义,第一种:传播效果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种: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2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通过前面对传播效果的分析,可以推理出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含义是什么。即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就是科技新闻被刊登后,受众在行为方式、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可以称为受众的客观反映。传播效果有两方面的含义,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也不例外,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第二种含义是:科技信息者所实现的效果和目标的程度。
3如何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的方法
科技新闻是新闻传播的一种分类,所以科技新闻有自己的特点,也具备新闻传播的特点。科技新闻作为对科技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以和新闻传播一样具有真实性。新闻传播效果受传播者、传播途径、信息本身和受众的影响,然而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与一般新闻传播效果有不同之处,即传播途径和信息本身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并不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对空间新闻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时,只需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内容就可以了。
3.1传播者角度
(1)增强新闻可读性,用好背景知识。任何新闻都有新闻背景,科技新闻也不例外,虽然科技新闻晦涩难懂,但是加入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强科技新闻的故事性、可读性,又不会使其失去客观真实性,如此,可以吸引更多地受众阅读科技新闻报道,同时,新闻背景的加入,帮助受众理清了报道的条理,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对受众有很高的知识背景要求,科技新闻报道的都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最先进的技术,大多数受众对这些科技成果、先进技术了解不多,甚至是没有了解。所以,如果为受众提供详尽的背景资料,让受众了解某一项科技成果的每一步进展,经历了多少曲折,让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受众印象,进而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2)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受众自身的知识背景是影响其阅读新闻的关键因(下转第210页)(上接第155页)素,科技新闻也是如此。所以,在进行采写科技新闻的时候,要把受众的知识背景考虑进去,让科技新闻报道深入浅出,适宜大多数受众进行阅读,扩大科技新闻的传播范围,加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5)树立人物特征,以展现科技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来吸引读者。科技新闻的报道还要注意一方面,即对科技工作者的报道。在科技新闻中加入科技工作者的真实事迹,可以使报道变得更有“人情味”,而且,人物的出现,可以树立榜样精神,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技成果,还可以被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习惯所影响。
3.2受众角度
关键词:农村村民;农业科技;传播;影响
1.引言
在大学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科技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意义。大众接受科技知识是要靠传播的,科技知识的传播过程,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大众化过程。从理论上讲,科技知识的传播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形式自上而下的宣传普及。政府部门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传媒,对科技知识进行全方位大范围,方便快捷并且是简单易懂的大众化传播;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进行科技知识教育。由于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学校就成为了科技知识传播的主渠道,在对每个人进行专门学科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同时接受广泛的科技知识的熏陶;三是将科技知识的传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离不开物质产品,可以通过产品说明等等手段传播科技知识。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如何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一般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知识的态度如何这值得我们认真了解。2009年7月,利用暑假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在成都下属的三区县(温江、双流、新津)进行了农村村民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情况的问卷调查。
2.调查分析
课题组于2009年7月对上述三区县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746份,除去信息填写不符合要求的,共获得有效问卷724份,问卷有效率为97%。各项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述各种统计分析。
可见,随着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村村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也在提升。农业科技已成为最富活力的农业技术,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正在日益贴近农村村民。
农村村民种地,过去是自己留存农作物种子,产量低质量差。近年来农作物新品种不断向农村推广,农村村民对它能接受和使用吗在对你平时种地是否使用新品种并且是否了解新品种的回答中,35%的农村村民表示接受新品种是通过看了种子包装上的说明文字,40%的农村村民表示经常用,25%的农村村民表示使用过。这就说明,由于新品种本身的特性赢得了广大农村村民的青睐。
2.3关于农业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安全问题。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发展正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基因工程研究培育出了“用水更少、抗旱、抗虫害、营养价值和产量更高、对环境也无害”的新作物。但是也相应提出了安全性问题。关于农业科技的安全性,是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在对你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回答中,62%的农村村民表示安全,16%的农村村民表示不安全,另外有22%的农村村民表示不清楚。
在对你是否会吃转基因食品的回答中,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农村村民表示会吃,表示不安全或不清楚是否安全的农村村民认为不会吃。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村村民还是对生物科技是有信心的,但是担心的人也不少。
3.农村村民对农业科技应用的看法
上述调查结果涉及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农村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知识的态度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的态度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关键取决于他们认为农业科技是否对农业生产真的有帮助。在你认为农业科技是否对农业增产有帮助的回答中,97%的农村村民认为有帮助,3%的农村村民认为没有帮助。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村村民还是认可农业科技的。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这一矛盾还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变得愈发尖锐。如果没有科技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就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转基因育种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的竞争焦点。以重要农作物的功能基因为核心的转基因技术突破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你认为转基因种子产出的食品是否容易销售的回答中,84%的农村村民认为比容容易,16%的农村村民表示一般。
尽管从理论上的研究认为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以及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新型饲料添加剂与新型疫苗的开发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与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引起种植业的根本改变。但是在现实中,农村村民的态度如何呢也许上表给出了部分答案。人们的担心可见一斑。在对你是否看好农业科技的前景的回答中,89%的农村村民表示农业科技会越来越成熟并越来越对农业有帮助。
4、结论和建议
4.1从调查中得到了两个基本性的结论。
一是农业科技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总理说过:“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农业科技和转基因技术。”农业科技帮助农村村民在耕地上节约了更多资源、生产了更多作物,同时投入也减少了。农村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就改善了。二是农业科技的发展呈现巨大的活力。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已进入收获期,由此可能引发农业科技产业的快速生长。其特征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成熟度较高,农业产业规模较大,农业生产品种多,农业经济的效益也日益明显。农村村民们大多相信农业科技带来的好处以及未来农业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