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关于动漫产业的新秀、动作频出,不仅动漫类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各大公司对动漫业的布局也是此起彼伏。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动漫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一批高质量的动漫作品也广受好评,《大圣归来》(9亿)、《熊出没》(2.95亿)的高票房昭示着未来国产动画电影将走向一个新高度。[1]
随着大众文艺娱乐日趋多元化以及数码特效技术的不断创新,动漫文化又开始得以实现新的繁荣与飞跃,出现了FLASH动画、三维动画、全息动画、手机动漫[2]等崭新的动漫形式,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都成为主流的文化形式。动漫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成熟,以动漫IP开发为核心,动漫与文学、游戏、影视等产业的交叉融合,动漫与实物衍生产品的交汇,都在原有内容上不断的创造新的价值。
动漫产业的发展尽管非常迅速,但并非坦途,只有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这把无形的“武器”,方能披荆斩棘,为企业财富增值扫除障碍。
一、动漫产业的知识产权运营之道
(一)迪士尼动漫王国的构建
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变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动画电影电视、音像制品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产生的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的产业。[3]
举例而说:从迪士尼动漫帝国来看,迪士尼以动漫形象为本源,通过“轮次收入”的独特盈利模式将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发挥的淋漓极致:以动画制作为源头的拷贝和录像带发行,为第一轮收入;将动漫画中的人物、情节和素材作为主题,开发出吸引游客的主题乐园和度假村,取得第二轮收入;通过美国本土和全球各地建立的数千家迪斯尼商店,来销售衍生消费品,是迪斯尼赚进的第三轮收入。
点化迪士尼的动漫成金的那根魔杖就是创意“知识产权,且成为整个动漫产业的枢纽地位,,为整个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血液。
(二)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
尽管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如下:
1商业模式不清晰
“不要认为有了一个想法,完成了一个作品就完事大吉,必须要完成出品和出版、宣传、推广,建立销售渠道,再通过衍生产品沉淀利润”。文化创意产业的动漫产业链是一个增值链,是制作、出版、推广、营销的过程,是一个增值的过程,是在知识产权的助力下,财富增长的过程。[5]
2投资运作方式单一[6]
3动漫衍生品开发不成熟
二、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选择
(一)产业链不同环节涉及知识产权形态
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主要靠《著作权法》保护,辅之以《商标法》《专利法》等分别对注册商标的动漫角色和申请外观设计的动漫角色予以交叉保护,且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共同构成综合性的法律保护模式。这种法律模式的选择在于动漫作品的制作过程复杂,不同的制作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保护对象,因而分别适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
下图是动漫制作过程的不同阶段及不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适用的法律:
表1:动漫制作及知识产权保护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选择及反思
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反不正当竞争是对动漫产业进行了保护的主要途径,下文将分析其保护上的优缺点,以期对动漫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选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著作权角度对动漫产业进行的保护及反思
著作权实行自动保护原则,作品产生即受到保护,且著作权保护周期长、范围大,在侵权维权诉讼中具有很强的效力。
2商标权对动漫产业进行的保护及反思
商标保护对于动漫形象和整个作品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在作品传播和商品销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尤其是知名作品的保护更加离不开它;
但商标只能在一定的商品上给予保护,跨类的侵权无法制裁,因此新生商标在取得驰名商标认定前,无法有效实现对动漫产业的全面立体的保护。而再尽可能多地类别里申请注册,提高了维权成本。此外,注册商标权利人若只申请不使用,商标异议人亦可申请商标局裁撤该商标,丧失了权利。
3专利权对动漫产业进行的保护及反思
专利保护对于作品进一步开发后各种成果可以带来独特的垄断效果,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许可不可以模仿、改编这个作品中各类设计和构思。
4反不正当竞争角度对动漫产业的保护及反思
不正当竞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其规定为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从此定义可着出,不正当竞争的范围比较抽象,在动漫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冒用动漫书刊书名、刊名,侵犯动漫形象,假冒商标等在著作权法、商标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均可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而寻求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救济。
但是,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兜底条款”,寻求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前提是无法通过著作权、商标、专利权进行保护,且法院在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无形财产权的保护上也越来越谨慎。
(三)动漫形象商品化权的构建
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的保护动漫形象的商品化权,虽然没有通过法律明文规定这一权利,但都是将动漫形象放在知识产权制度下加以确认和保护,这对动漫产业的发展促进作用起到了不可获取的推动作用。比如美国的迪士尼公司,凭借着知名动漫角色的衍生品的开发,风靡全球许多年,品牌价值飙升至300多亿美元;又如日本,一个“多啦A梦”的角色就养活了三个日本上市公司;再如韩国,一个仅有15分钟的FLASH,却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世人皆爱的“流氓兔”形象,早在2001年一年就创造了1200多亿韩元的辉煌业绩,所以可以肯定的说,知识产权是动漫产业得以蓬勃发展的咽喉与命脉。[9]
当然,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动漫产业还没有发展到形成完全体系阶段,在很多基本概念没有明确、各方观点尚未达到统一之时,也不宜催促着单独立法可以采取一个可行的过渡做法来解决动漫形象商品化权的问题:知识产权法多元化保护。司法实践当中,对于这项权利的保护主要是在《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当中择其一作为依据。如若遇到特殊情况,在上述法律无法保护权利时,还会利用到“兜底”的《反不正当竞争法》。[10]
三、动漫侵权救济及法律建议
(一)动漫衍生玩具产业知识产权侵权及保护策略
动漫衍生玩具产业知识产权侵权主要是动漫衍生产品的仿制,即复制动漫形象制作玩具的行为。
1假冒动漫衍生玩具的美术作品保护
由于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复制”的定义过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中仍不承认美术作品从平面到立体的复制(即从动漫形象到衍生品玩具的复制过程)。这与《伯尔尼公约》对于复制的规定还存在差距,目前只有在涉及国外蒋作权人的动漫形象受侵害时,才能认定为著作权侵权行为。
2假冒动漫衍生玩具侵犯了权利人的商品化权,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制裁
我国目前立法中并无商品化权的概念,实践中对于假冒动漫衍生玩具引起的侵权纠纷,在不涉及国外著作权人时,工商机关或法院一般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处理。
3注册商标权和专利权
除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外》,在动漫玩具同时包含注册商标权或者专利权时,对于侵权者假冒商标或假冒专利的,还可以适用《商标法》或《专利法》来制裁侵权行为,《商标法》和《专利法》的保护较之《反不正当竞争法》更为明确和有效,但其适用存在一定的限制:《商标法》适用的前提是动漫形象的特有名称或图形等符合商标的注册条件且已获得注册,《专利法》要求动漫形象的运用富有美感,而且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即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才可能授予动漫衍生玩具外观设计专利权。这些限制对动漫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保护的难度。[11]
(二)动画作品形象侵权及著作权保护策略
案例引出:侵犯“奥特曼”影视作品角色形象著作权案[12]
因此,虽然赋予对动画作品形象著作权保护,但请求者必须提供美术作品的权属证据,因此动画制作过程中应注意角色形象设计的脚本资料、设计者、权利归属、权利转让等事实资料的保存于存档。
结语
知识产权是动漫产业的命脉,通过知识产权运营获取利润才是动漫企业最核心的生存之道,通过一步步布局产品与产业的知识产权,增强动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知识产权侵权救济方面也应该主动布局,寻求最合适的法律保护,维护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
本文期望通过以抛砖引玉的方式,主要从知识产权角度角度,进行分析,祈望对动漫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注释:
[1]转引自:中国动漫衍生品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年)。
[2]引自:动漫产业蓝皮书保护原创动漫产品,红佳期传媒。
[3]胡旻。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D]。吉林:吉林大学,2008(3):24-25。
[4]芦琦,上海创意产业成长的“迪士尼”法律选择[J]。科技与法律,2011(05):8-9。
[5]话出自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王鸿冀。
[6]引自:中国动漫产业网,缺乏原创力中国动漫产业繁荣背后的隐忧(2)。
[7]引自:山西法制报2009年04月06日。
[8]门睿智,动漫形象商品化权知识产权法的多元保护[D],吉林,2015。
[9]引自:论动漫形象的知识产权保护。
[10]门睿智,动漫形象商品化权知识产权法的多元保护[D],吉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