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民商法行政法等部门法日趋成熟,既涉及刑事犯罪,又牵涉前置法问题的情形越来越多,实践中出现大量“民商刑交叉”“行刑交叉”类疑难案件——刑事违法性判断必须遵循法秩序统一性原理法治新闻法治频道

原标题: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民商法、行政法等部门法日趋成熟,既涉及刑事犯罪,又牵涉前置法问题的情形越来越多,实践中出现大量“民商刑交叉”“行刑交叉”类疑难案件——刑事违法性判断必须遵循法秩序统一性原理

□司法人员应当以具体法益为指导,根据刑法具体罪名的犯罪构成要件,对刑事违法性进行实质性判断。讨论不同类型行为刑事违法性判断规则时,应当注意区分不同类型问题的争议焦点,予以针对性回应。在法秩序统一性指导下,立足动态法益保护,对个案中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作出开放性的解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民商法、行政法等部门法日趋成熟,既涉及刑事犯罪,又牵涉前置法问题的情形越来越多,实践中出现了大量“民商刑交叉”“行刑交叉”类疑难案件。同时,由于包括刑法在内的各部门法先后都进入了立法活跃期,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刑法与前置法的关系,成为刑事定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刑法领域越来越广泛地适用法秩序统一性原理作为探讨此类问题的重要理论进路。理论界围绕法秩序统一性与刑事违法性判断问题,提出了违法相对(多元)论、(缓和的)违法一元论、质量区分说等不同方案。实务界也越来越重视法秩序统一性原理的运用。例如,2022年12月,“两高”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下称“《解释(二)》”),《解释(二)》起草者指出,“坚持法秩序统一性要求”是解释研究起草的总体原则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在第35批第192号指导性案例“李开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明确提出“将‘人脸信息’认定为公民个人信息遵循了法秩序统一性原理”。此外,不少涉及新型权益保护、行刑交叉类型案件中,实务界人士也开始重视前置法问题,避免刑事违法性认定与民商法、行政法规定相矛盾。

源于德国的法秩序统一性,是指“由宪法、刑法、民法等多个法域构成的法秩序之间互不矛盾,更为准确地说,在这些个别的法领域之间不应作出相互矛盾、冲突的解释”。法秩序统一性要求刑法与民商法、行政法等前置法对于同一行为在不同法域不应作出相互矛盾的评价。在我国,由于刑事立法采取了统一刑法典、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的立法模式,且刑法与前置法的立法修订很多时候并不同步,可能存在“立法时差”,故在刑法立法修订、司法适用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刑法与前置法的协调,避免法秩序内部矛盾、冲突。

法秩序统一性是合法性的统一,须区分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其次,区分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法秩序统一性要求,其他法领域的合法行为,无论如何不能被评价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的犯罪行为。但在有的场合,极易混淆法律行为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不一定是法秩序中的合法行为,一个行为的有效性不能够成为阻却刑事违法性的理由。以之前热议的某保险诈骗案为例,围绕该案中行为人虚构投保人年龄投保,二年后索赔的行为是否成立保险诈骗罪,曾引发较大争议。有观点根据保险法中的“两年不可抗辩条款”,认为在保险合同有效的情况下该行为不构成刑法上的保险诈骗罪。这种观点便是混淆了民事行为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进而影响了对刑事违法性的认定,因为保险合同有效不意味着对行为人的欺骗行为进行了合法性评价,并不影响其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

从法律概念的相对性理解法秩序统一性

在法秩序体系中,“法概念共有”现象并不鲜见。不少观点从刑法的从属性出发,认为“从属内容包括了法概念的从属”,刑法和民法、行政法共同使用的概念术语,原则上应当作相同的解释。但是,法概念统一性并非法秩序统一性的内在要求,法律概念的相对性更有利于实现法秩序的协调统一。

首先,法概念不统一,并非规范矛盾,也不属于法秩序统一性需要排除的矛盾。即使是最先建构起法秩序统一性体系的德国学者恩吉施教授也认为,“法概念不统一”(同一法律术语在不同的法领域中的解释不尽相同)属于“制定法技术的矛盾”而非“规范矛盾”,是必须容忍的矛盾。

法秩序统一性指导下判断刑事违法性时,要坚持实质性、区分性、变动性的判断规则

首先,要坚持实质性判断规则。司法人员应当以具体法益为指导,根据刑法具体罪名的犯罪构成要件,对刑事违法性进行实质性判断。在我国,全部罪名都规定在一部刑法中,存在自然犯和法定犯一体化、犯罪行为和其他违法行为类型交叉重合、刑事立法既定性又定量的立法特点,由此决定了必须重视个罪保护法益对构成要件解释的指导作用,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进行独立的实质性解释,才能准确认定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例如,要注意区分行政管理秩序与个罪保护法益(如虚开增值税发票罪是否要求以“骗取抵扣国家增值税”为目的),在行刑衔接时要给行政处罚留下空间(如伪造一本机动车驾驶证的行为是否成立伪造身份证件罪)。

其次,要坚持区分性判断规则。司法人员讨论不同类型行为刑事违法性判断规则时,应当注意区分不同类型问题的争议焦点,予以针对性回应。例如,在民刑交叉领域,对于侵害传统的物权与新型权益(如民法典规定的数据、虚拟财产、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等)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在认定时有必要予以区分;再如,在行刑交叉领域,应当区分究竟是空白刑法的补充规范(如违反……规定)问题,还是“治安处罚—刑罚”二元制中一般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界限问题等。

(作者为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全国十佳公诉人)(陈禹橦)

THE END
1.3.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区别。解析 刑法民法行政法与犯罪与日常生与政府管相关活相关理相关只有符合刑解决人们遇体现对政法规定的主到的大多数府权力的客观条件的问题,调整平约束行为,才是犯等主体之间罪行为的关系 结果一 题目 【题目】3.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区别。 答案 【解析】刑法民法行政法与犯罪与日常生与政府管相关活相关理相关只有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28642456581356003&fr=search
2.民法刑法行政法的区别是什么?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行政法规范行政权的组织、运行和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者的主体不同: 民法适用于地位平等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刑法的适用主体为犯罪分子,行政法的适用主体则是行政组织和行政相对人。 https://www.jianshu.com/p/6d1e7507ee31
3.民法刑法与行政法的联系和区别主要从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讲述,字爱由于刑法学我们还没有开。所以只能说得民法与行政法了。不过行政法就是民告官。行政主体就是像公安局https://iask.sina.com.cn/b/5195020.html
4.民法刑法,行政法适应主体有什么区别民法、刑法,行政法适应主体有什么区别 1、民法,是调整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适用的主体是自然人、法人、其他非法人组织,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由民法调整。2、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阶极为了https://www.64365.com/special/21260747/
5.2025年法考入门,就从这两科开始!法考的考查科目较多,备考的时候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梳理好顺序,做出合理的规划。建议法考er第一阶段要学的科目,则是民法和刑法! 因为它们的入门门槛较低,知识点和案例比较容易联系到日常生活;而且它们的学习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其他几个科目。 一言概之,民刑是法考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k2NzU4Nw==&mid=2247576350&idx=1&sn=033879e09c12af7b2fba67449b9d72e8&chksm=ea3fb9a3b0090edef711f60ccda8d704e6fb527ab3fc12b31d08458d949a09651c0aee00f938&scene=27
6.刑法视野量刑法学网例如,刑法保护的“财产”是不是应当和民法中的“财产”概念保持一致?再如,《刑法》128条非法持有枪支罪中的“枪支”与行政法意义上的“枪支”认定标准的区别?而且最近司法实践中发生了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件,如天津大妈非法持枪案、深圳鹦鹉案、内蒙古王力军无证收购玉米案等,这些疑难案件争议的焦点之一是法秩序https://liangxing.swupl.edu.cn/xfsy/279392.htm
7.头条文章刑法、民法、刑诉、商经知内容较多,课程有40-60小时,其他科目大约20-40小时,一个科目做完历年真题大约需要10-20小时。 在职考生,每天4小时左右,每个科目完成听课+做题的第一轮,多的科目(刑法、民法、刑诉、商经知)需要12-18天,少的科目(民诉、行政、三国、理论)需要7-13天。平均下来每个科目走一轮需要70-90天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620479255413157
8.刑法与宪法的区别尹鸣鹤律师法律短视频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的区别如下: 1、对象不同:宪法是最高法律,是规定国家政治制度和组织原则的法律;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处罚的法律,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法律;民法是规定民事关系和民事权利义务的法律,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2023-05-1728 https://www.110ask.com/video/2856469242271481492.html
9.民法刑法行政法公务员行测常识(民法刑法行政法),包含民法(民法总则、民法之合同、民法之婚姻家庭继承、民法之物权、民法之人格权、民法之侵权责任、民事诉讼法)、刑法(基本原则、犯罪主客体、犯罪形态、刑法、量刑、刑法分则、刑事诉讼法)、行政法(概述、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本思维导图整理自粉笔网课程讲义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303783
10.刑民冲突的排除规则北大德恒刑事法理论前沿系列讲座之三于改之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相关背景,她写文章时正值赵春华非法持枪案、兰草案、掏鸟窝案、仿真枪案等一系列案件引发社会热议,这种情况下存在如何处理刑法与民法、刑法与行政法的实体关系的问题;犯罪构成中存在许多需要参考民事法律、法规予以补充构成的要件要素,如何在实体法上定位刑民关系,建构刑民之间排除矛盾的具体规则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352738225137123840
11.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资源与本专业毕业生以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而著称。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系统地掌握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资源与环境法等领域的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并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阅读http://www.peixun5.com/jineng/36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