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对一些学习“不得法”的中、小学生来说更是一种痛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就好比将一对轮胎、一副车架、脚蹬、链条等零件送到20公里以外的地方,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很困难的事随即放弃;
而有的学生则不假思索便背起这些零件开始走,而有的很快判断出这是一堆自行车零件,组装好后骑行到目的地。所以,透过学习的本质来看,大多数学生之所以产生学习障碍,大都源自害怕动脑、不会动脑、思维方式凌乱、不善于归纳。
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结构化思维。
许多家长会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懒”、不愿动脑。实际上,这些学生不是不愿动脑,而是被高强度动脑的痛苦“整”怕了。面对问题,在他们脑海里浮现的信息杂乱无章,没有思路,不仅费力而且挫败感极强,渐渐地放弃和懒得动脑。
那么有没有一种快速减轻用脑负担的思维方法,让动脑不再“痛苦”?有的,这就是结构化思维,它是一种从整体到局部、从框架到细节进行归纳的过程。有些类似于思维导图和归纳法,许多学生和家长都了解这些,但为什么弃之不用呢?
首先,这种方法过于简单,人人都会。因为,我们从小都会对事物进行归纳,例如大象和老虎是一类,板凳和桌子是一类,即使是面对抽象和复杂的领域,也都能轻松分类和分级,无非是照搬书本的框架,摘抄句子,毫无技术含量,没有用。
其次,不能立竿见影,效果不明显。尽管人人都知道“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但在功利性很强的当下,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找到一个“一蹴而就”的方法,让学习成绩很快地提高,而梳理、整合、归纳的过程比较漫长、费脑子,成效不大。
实际上,这些学生和家长都忽略一个关键问题,结构化思维也是一种用脑的过程,只是相比而言,能够较为快速而减轻用脑负担的方法。同时,没有掌握出结构化思维核心——分类和层级的原则,致使用脑过程依然混乱不清,毫无头绪可言。
那么,如何掌握结构化思维,快速减轻用脑负担呢?
不少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凌乱的,尽管他们大都上课记笔记、分析试卷、订正错题、整理错题本,但这些知识点都是零乱的,再加上老师讲解试卷错题、补充的知识点也都是零散的。这些没有结构的零散信息数量多达几十个,记忆十分困难。
如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归纳到一定的结构内,形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点结构图(也可叫作思维导图),需要记忆的信息数量就会大幅减少。对于大脑来说,发现信息中的特殊规律并进行归纳,是非常影响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效率的。
掌握结构化思维很简单,就是把握住其核心——分类和层级是否清晰、严谨,只有这个目的达到了,制作的结构图才有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结构图,并且爱不释手。那么,如何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和层级排序?这里有几条原则必须注意:
在分类过程中,不同的类型之间最好不要有重合,并且这些类型加起来最好能覆盖所有知识点。简称“不漏、不重”。如果将中学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没问题,但分为代数和空间几何就不可以,因为漏掉了空间几何,违反了“不漏”原则。
再比如,将历史分为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也是不对的,因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中包含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内容,这些违反了“不重”原则。当然,实践中很难做到绝对地“不漏、不重”,但要尽量遵循这一原则。
在层级排序中,一般要先规划高层级的内容,再去规划低层级的内容,层级排列不能混乱。将分类和层级结合在一起,就是结构化思维,并将其以图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思维导图。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自己通过结构化思维绘制思维导图。
不要借助辅导书和他人归纳的思维导图,不要担心知识点过于杂碎,从一个相对内容少点的知识框架做起,结合分类和层级,强化脑海中的结构化思维,形成有道理、清晰的结构图,当你在做题的时候,就会发现高强度用脑不再是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