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科学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当前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2、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优点
2.1.医药生物技术
2.2.农业和畜牧业的生物技术
农业发展中应用生物科技技术,研制出了很多的环保农药,有效的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使用后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畜牧业应用生物技术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层面上,在动物的食料中添加一些有益的生物活菌,可以帮助预防很多疾病,使动物能够健康的成长,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生物科学技术应用能够随着使用层面以及针对群体的不同,体现出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并达到一个最佳的管理控制效果,发现问题后及时探讨解决措施,对提供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2.3.环境中生物科学技术的运用
对于生态环境失衡问题的解决,充分应用生物科学技术,可帮助恢复平衡。例如池塘中存在大量的浮游物质,导致水中营养过剩,鱼儿因缺氧大量死亡。通过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可帮助维持池塘中生物物质的平衡性,从而达到一个均衡的效果,解决了水中缺氧的问题,快速恢复池塘内的平衡性。通过生物修复技术使污染的环境得到有效的处理,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过程。为此,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3、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弊端
3.1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例如抗生素的应用,这一生物科学技术对医学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前却存在生物科学技术应用不合理的现象,技术滥用最终导致的问题是人体内环境失衡,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同时对身体内的其他细菌也一并抵抗。这样会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并且对其他药物也会产生抗体,生病后治疗的难度也会因此而增大。抗生素的使用具有严格规定,虽然危害大,但治疗效果却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成为当前应用这一技术方法的主要原因,通过协调好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深入分期起影响,最大程度的避免弊端问题发生,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合理的效果。发挥生物科学技术积极影响作用,首先要针对这部分弊端问题进行预防控住。
3.2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细胞工程;改革;教学方法
细胞工程学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方法,在细胞水平上借助工程学原理与技术,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有关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它是一门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细胞工程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记,这种沉闷的教学气氛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学科产生厌恶。这种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1,2]。缺点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探索
现代教育的趋势是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在《细胞工程》这门课的授课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以双主体教学为现代教学模式的主题。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教学活动就其本质来说都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互动,教学成效如何,取决于两个主体参与作用的有效发挥。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遭遇瓶颈,考研率高,造成了高年级学生心态不齐并伴有浮躁情绪,逃课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在大学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对细胞工程学的双主体互动模式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及人类对生物认识的不断深入,细胞工程研究的内容将更加广泛和系统,其研究方法也将更加成熟和完善,而完善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课程的教学体系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要注重《细胞工程》的特点,围绕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加强教学建设,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更加深厚和广泛的专业知识的生物专业毕业生,使他们更能适应新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汪维华.科研与启发式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82-83.
[2]谢苏燕.在科研基础上增强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07,(7):111-112.
[3]田铮.浅谈管理类课程的困境启发式教学法[J].教育与职业,2007,(23):152-153.
[4]许君,郑文明,陈新建,等.双主体互动模式在细胞工程学教学中的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6):237-238.
[5]焦小英,黄彬.课堂讨论教学中的控制艺术[J].教育科学论坛,2008,(5).
[6]王美才.大学教学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38.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一、引言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10.
关键字:板书设计;优化;化学教学;课堂教学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有效化学课堂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在现代教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深入,板书功能呈现出越来越弱化的趋势,教室内黑板形同虚设,无人问津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创造出一个声情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媒介。那么,板书的功能真的完全可以被多媒体教学方式取代吗?板书真的要淡出化学课堂了吗?
笔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板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讲述过程中经常伴随的行为,它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和多媒体课件一样,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对于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它始终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1板书的功能
1.1提供学习内容的视觉通道信息
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听觉来获取信息的,但听觉并不是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唯一通道。特别是化学课,教师更应利用实验仪器、动画和视频等视觉信息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通过声音和视觉等不同信息的刺激和相互印证,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而板书正是教师不可忽视的一种有效而又方便的视觉呈现方式。可能有的教师要说,具有逼真影像和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不是更具有优势吗?其实不然。研究结果表明,直观图像等视觉材料与学习效率之间不是直线而是倒U形曲线的关系,所以中等程度的逼真度才是最佳的。这是因为高度逼真的视觉材料中包含了过多的细节,许多无关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他们对有关信息的学习[1]。所以使用视觉材料要依据教学要求,放大所学部分,用色彩突出所要观察的部位。而传统的板书恰好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板书这一传统、有效、简便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育技术统治的时代,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1.2构建思维导图,动态展现学习过程
好的板书是知识的提炼和浓缩,是教学内容的导读图,是知识重难点的显示屏。因此板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要点和结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脚手架,是所学知识内容的核心和实质所在。好的板书就是学生今后构建认知结构的模板。因此,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建构。
1.3给记忆所学知识提供线索
精心设计的板书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精简化、结构化,有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功能。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为了使知识在头脑中得以长期保存,学习者必须将所学的信息转换为便于储存的代码,这个过程就是信息编码。而教师的板书过程恰恰就是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编码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分类整理,找出共同之处、发现各部分之间层次关系的过程,是学生回忆学习内容的良好线索。
2板书设计策略与实践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可见,过程与方法是三大课程目标维度之一,体现这一维度的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贯穿在化学学习内容之中。在化学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习一些主要的科学方法,如“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2]”这一课程目标落实到板书设计中,要求板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总结由已知到未知的转移活动过程,总结由认识到实践、由记忆到理解的转化活动过程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设计“硫和硫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的板书(如图1),以学生复习并写出常见的含硫元素的物质开始(对其进行归类,说明归类依据,建立了“隐形”的二维坐标图)。从学生熟悉的化学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然后再结合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等方式,整理归纳出了硫和硫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并通过二维坐标图“显性”的展示出来(即实现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同价态运用复分解反应及化合反应规律思考,不同价态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思考),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其实整堂课板书的过程就是揭示和组织学习的动态过程,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落实知识、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图1板书设计:硫和硫的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如设计“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板书(如图2),以电离平衡为核心,以电离平衡常数为重点,以研究对象,平衡标志,移动方向为线索,层层剖析,构建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教师的每一句话和阅读一串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词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极大地提高了理解、记忆能力和元认知水平。
图2板书设计:弱电解质的电离
表格式的板书就是把一些教学内容设计成表格,边讲解边填入关键性词语,或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填入合适的词语,这种板书方式条目清楚,对比强烈,便于比较和归纳;图示式的板书就是将教学内容或分析过程设计成简图、示意图或函数图象形式的板书。如一些实验过程、解题思路、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或质量变化等,都可以用图示式板书,其优点就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能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维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问题。线索式的板书即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教材内容,并按先后顺序呈现出来。该板书适用于概念、公式、定理等要点的提示,并将其内涵和外延的要点也作出相应归纳。这种形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能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和概括能力。词语式的板书言简意赅,能有效引导识记。但若能够图表文字并重,综合不同形式的板书,优势互补,能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的形成。
图3板书设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3结束语
笔者撰写本文,意在抛砖引玉,重在强调和突出板书的重要性及其彰显的无穷的魅力。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反复雕琢,不断实践,使每一份板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艺术精品。
[1]刘衍玲,吴明霞.接受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30.
随着教育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会学,成为教育的主体。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的人才,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尤为重要。
总之,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教育是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每个教师都必须认识到,要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我们应当努力使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更为宽广的社会实践中去,亲身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深刻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并服务于社会的崇高情感。
摘要:在现代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工具,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现代生物技术》课程主要阐述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以及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是21世纪发展前景相当广阔的学科,也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1]。生命科学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如何深化改革,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创新体系,充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2]。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现代生物技术》课程教学的经验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要真正使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必须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和单纯以验证知识为目标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创新”为目标的新型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氛围民主、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3]。在教学中,教师注重采用提问、故意设置教学障碍让学生解决或以专题讨论等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习[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工具,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
生物技术本身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因此在授课时,采用了集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模式[5],将生物技术种类繁多、操作过程复杂的特点图片化、直观化、形象化,使教学特色更加绚丽多彩,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更加突出[6]。如在细胞工程教学部分,给学生播放“花卉组织培养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等视频资料,使学生爱看易懂,印象深刻,从而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也能弥补不能亲自动手操作的遗憾。
三、密切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和尖端学科,新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紧跟学科前沿,把握学科发展动态[7]。将生物技术最新成果引人教学当中,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生物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
四、结合实验科研,实践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对生命科学实验课教学计划进行整合与优化,改革与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实用性实验,突出创新性实验。要全力设计并推出一批新颖的探究性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验证性实验改进为探究性实验,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引导他们对已有的学科知识进行再发现。
二是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新的实验方法改进原有的传统实验,使传统的实验产生新的知识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宜提出一些富有创新的课题,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去探究,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并根据客观事实辩证而缜密地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所发现,有所创造[8]。教师还可利用学生对有关实验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启发和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综合等。在实验教学中,注意经常鼓励学生不要因一两次错误而气馁,更不要因一两次失败而放弃,要耐心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实验错误或失败的成因,使之逐渐形成百折不挠的科学探索精神。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指导教师宜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能力特点,进行能力的最优组合,例如将分析能力强的学生与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既可实现能力的优势互补,又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还可让具有一定实验能力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他们在真正的科研实验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此举一方面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以科研促进教学;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自豪感,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总之,通过生物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深深地体会到实验教学需要认真思考和大量精力的投入,完善的理论——实验教学体系一定要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在大学中更应该强调的观念是,“激励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情重于传授知识本身,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对现有证据、假设、概念提出的任何挑战,无论是否幼稚,都应该受到鼓励和认真对待”。
[1]韩新才.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8,35(1):I18—120.
[2]薛永刚,樊建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4(4):79.
[3]董志峰.互动式教学: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4:88—91.
[4]魏晓鸣,云健,王巍.民族高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教学改革[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10(1):87—90.
[5]齐惠云.运用启发式教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8,8:893.
[6]王磊,李艺.网络教学中的交互[J].中国电化教育,2001,l:48—51.
一、渤海国物产的种类
渤海国物产丰富种类繁多,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可将渤海国物产分为种植类、手工类、驯养类、山林采集类和水产类五大类,但因收集到的资料有限所以难免总结不全,存在疏漏之处。
(一)种植类
稻:在渤海国农产品中最为名贵的就要数中京显德府的卢州所生产的稻米了。在《新唐书·渤海传》中所提到的“卢城之稻”便是此地。
豉(豆):豉是一种豆类的发酵物,在渤海农产品中可以与“卢城之稻”相媲美的就是“栅城之豉”。栅城就是当时的东京龙原府。
粟、麦、穄、黍:在不适宜水稻和豆类生长的地区,因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所以多在山区和干旱等地区种植耐寒抗旱易生长的粟、麦、穄、黍等作物。穄,口语称为穄子,是一种不粘的黍类,又叫“糜子”,把穄子去壳之后就是食用的穄米。
麻:因渤海国的麻织品非常有名所以可以知道渤海人民大量种植麻。以大麻籽做食用油料,以苘麻茎做麻绳和麻布。
李子、梨、葵菜:丸都的李子,乐游的梨是渤海国当时久负盛名的果品。葵菜,是一种锦葵科的植物。
(二)手工类
麻织品:麻织品在渤海纺织品中最为著名。《新唐书·渤海传》中“显州之布”就是中京显德府一带生产的麻布,是渤海国麻织品的典型代表。在敦化六顶山第二墓区就发现过麻布的残块。
丝织品:渤海国的东部和南部多养蚕,将蚕茧抽丝成绵再加工成。在《新唐书·渤海传》中的“沃州之绵,龙州之”就是南京南海府沃州和上京龙泉府龙州所生产的绵布和绸子,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丝织品。
毛织品:在渤海国西部当地人民多养猪羊等家畜,所以将牲畜的毛皮制成毡和革再加工成衣物。这种毛皮制品因其非常适合北方冬天用来抵御严寒所以受到极大地欢迎。
陶制品:渤海国的陶制品可以说是制作精细种类繁多,例如盆、碗、盘、罐、钵、盂、陶佛等。渤海人民还借鉴“唐三彩”创制了渤海国独具特色的“渤海三彩”。
瓷器:渤海人民在烧制陶器的基础上发展了烧制瓷器。上京龙泉府遗址中曾经出土过白瓷碗和紫瓷罐。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渤海国瓷器精品的“咸和款绞釉葫芦酒瓶”(2),代表了渤海人民制造瓷器的水平。
铁器:渤海国铁矿丰富,中京显德府铁州辖下的位城就是当时著名的产铁区,还有广州的铁利府也是当时有名的产铁地区。渤海国铁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例如铲、铧、镰、鍤、刀、凿、矛、剑等应用于农业、军事、建筑业、制造业,可以说铁在渤海国的应用是相当广泛。
铜、金银器:渤海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铜盆、铜钉、铜镜、铜铃、铜锁等生活工具。另外在渤海遗址当中也出土了金银器物,例如金带、金钏、银钗等。
(三)驯养类
马、猪:渤海国十分重视养马,率宾府是当时有名的产马地区,曾多次进贡给唐。还有西京鸭绿府的桓州盛产果下马。猪的饲养在渤海国也有相当大的规模其中鄚颉府是当时最为著名的饲养猪的地方。
牛、羊、狗:除了马和猪以外,渤海人民还饲养了牛、羊和狗。
(四)山林采集类
渤海人民善于狩猎,捕获的动物种类相当丰富,貂、鼠、虎、狐、豹、熊、鹰、雉、野猪、麝等,其中以太白山的兔和扶余的鹿著名。渤海国盛产松子、蜂蜜、貂皮。除此之外还出产人参、鹿茸、麝香、牛黄等这类珍贵的药材。
(五)水产类
鱼:渤海国出产的鱼类品种多样种类丰富,最有名的就是湄沱湖的鲫鱼,还有忽汗海的鲤鱼、鳌花、鲸鲵鱼晴、文鱼、鲻鱼、鳇鱼、鲟鱼、鲑鱼等。
虾蟹、昆布:渤海人民不仅捕鱼,还捕虾蟹捞昆布。
二、渤海国的科学技术
通过对渤海国物产的总结,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渤海国物产之丰富还能看出渤海国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健全大体可分为农业、手工业、畜牧业、渔猎业。每种经济形式中都蕴含着大量的科学技术体现着渤海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一)农业
农业在渤海国生产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渤海国发展和强大的重要基础,经过几百年农业生产经验的累积,在渤海国农业生产和发展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科学技术。
1.先进的铁制农具
在渤海国建立之前,生存在这片土地的先民就已经将铁器应用于农耕之中。渤海国建立以后,根据前人的生产基础又制造了一些当时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1963年在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了大型铁铧。“这是一件通体作不等边三角形的铁器,两翼边长分别为36、32.5厘米,后端最宽处长27厘米,前端略呈漫圆形……后端正面的突起部位中空,高5.3厘米,为插入木质犁具配件之处。背面有三角形穿孔,各边分别为5.5、5.6、6.5厘米,可以在犁具上固定铁铧……系由质地坚硬耐磨的生铁模铸制成,净重4.4公斤……无疑是相当先进的大型农具。”(3)
2.水利灌溉工程
“1986年秋,宁安县文物管理所在渤海上京遗址西北郊一带,即今之渤海镇自流灌渠道上段,自阿卜水输泵电站北之分水堤起,到上京外城西北垣止的2.5公里范围内,发现了一条古代的渠道,而且还发现了与之相配套的工程——分水堤和退水沟……所以,这条古渠只能是渤海人所兴修无疑。”(4)这条水渠的发现证明渤海人民不仅掌握了建造水利工程技术,还说明渤海人民懂得利用通过引水灌溉以弥补自然条件不足来种植水稻。这不得不说是较为先进的。
3.应用历法和因地种植
渤海人民不仅引渠灌溉还引进唐朝先进历法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根据历法掌握农时更加科学的安排农业生产活动,从而保证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不仅如此渤海人民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来种植不同农作物。渤海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所以这一地区种植稻、豆、粟;渤海国北部和东北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种植耐寒的农作物,如麦、穄、黍等。
(二)手工业
手工业是继农业之后又一大生产部门,渤海国手工业可谓是影响深远,尤其是在金属加工、制陶、造船等方面。
1.金属冶炼加工
在金属冶炼技术中冶铁业的发展成就最高。“在尼科拉耶夫斯科2号城址,不仅发现了作为锻铁炉遗迹的生产集合即面积为70平方米的锻铁作坊,共清理出7个容积为0.06-0.23立方米的锻铁炉坑体;而且发现了保存更好的平面长方形的1.3-3米的炼铁炉……还在附近发现了坩埚和通风管残骸、锉、铸铁块、铸铁滴、小浇桶熟铁块、石砧、炉渣。”(5)从出土的遗址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渤海国冶铁作坊规模大设备齐全而且炼工人可以炼出熟铁。铸工们掌握了“生铁铸造,锻造全钢、全铁器物,锻造焊接,热处理加工,冷凿热凿,艺术造型锻造,用锉刀、磨刀车削金属。”(6)
渤海人不仅冶铁对铜的冶炼也处于较高水平。渤海人以铜制造各种装饰品、器皿、工具、佛像等多方面。绝大部分是铜和其他金属的合金。说明工匠们熟练地掌握了铜合金技术。其中“得以确定了七种类型的合金:‘纯铜’、含锡青铜、铅砷青铜、含砷青铜。”(7)除了运用铸造技术以外“他们还使用了各种规程的锻造技术、用雕刻技术、镀金技术、镀银技术可能还有镀锡技术加工器表。”(8)
渤海工匠对金银加工的造诣同样非常高超。在“上京遗址出土的舍利函中的银盒,呈长方形立体状,四壁刻有天王图像,顶盖为祥云、火焰纹饰,盒身与顶盖为铸,中间以合叶连接……银盒里面又有桃形小银盒,造型更为别致,由盒盖、盒身两部分构成,盒盖部位还有明显的切削痕迹,做工精致,小巧玲珑……舍利函中的银平脱漆匣……与内地所用的平托技法完全一致。”(9)由此可见当时对金银加工的技术是较为先进的。
2.制陶技术
渤海国陶器制造也很发达。从出土的陶器来看渤海国陶器应用类型广泛种类齐全制作精细美观。在五京及辽东地区以轮制陶为主,在滨海等地区大多以手制陶为主并采用泥条盘筑法居多。陶器中最引人注目的应是三彩陶器。渤海人将含有不同元素的矿物质按不同比例调制出不同颜色,再将调制的多种颜色的釉涂在陶胚上进行烧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渤海三彩”。1988年在吉林和龙北大墓葬中出土的三彩长颈瓶和搅胎碗;1998年在吉林和龙市龙头山附近石国墓中发现的4件三彩女佣等代表了渤海陶器制造的超高水平技术。
3.车船制造技术
渤海国车船制造技术在当时可谓较为先进。从渤海上京等地出土的铁辖、车轮瓦、车饰等物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车辆中已出现以铁木为结构,车身木质,前有车辕,两轮以轴连接……显然是一种铁木结构的车体较大、坚固耐用和载重量相当可观‘大车’。”(10)根据出土的铁辖、车轮瓦大小的不同可以看出当时车辆的大小已经有了分别。
渤海国的造船技术则更胜一筹。在内河行驶的船体型较小,在海上行驶的船体型则相对较大并且依据载客和载重量的不同大体还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模。根据史料的记载小型船除了载物以外还可以承载20多人;大船可以承载上百人,可见当时渤海船只的规模和造船技术。
(三)渔猎业
捕鱼业在渤海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捕鱼工具和捕鱼技术在这一时期也有深远发展。“在发掘马里亚诺夫斯克城址、新戈尔杰耶夫斯克城址、尼古拉耶夫斯克2号城址时曾出土有鱼钩。所有鱼钩均为铁质……此外,见有带铅坠的鱼钩。”(11)另外在其他许多遗址中还出土了很多网坠与现在的网坠已十分相似,足见其捕鱼技术发展之深远。
三、余论
渤海国经过十五世王的统治建设,历经200多年的繁荣发展,形成了一个物产丰富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并且能够运用大量科学技术在其中的“海东盛国”。渤海国不仅吸收了唐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还将其融入于自身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渤海特色的先进文化。这对我国北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了重大贡献。
注释:
(1)《新唐书》卷219,《渤海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
(2)王承礼:《渤海简史》,文物出版社,1987年4月版,第96页。
(3)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55页。
(4)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58页。
(5)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66页。
(6)(俄)沙弗库诺夫等著宋玉彬译:《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34页。
(7)(俄)沙弗库诺夫等著宋玉彬译:《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36页。
(8)(俄)沙弗库诺夫等著宋玉彬译:《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37页。
(9)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70页。
(10)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84页。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形象
教师自身具有高尚的个人品德、渊博的知识储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从容自如,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使他们愿意亲近,从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个人品德。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教师的道德面貌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给学生作出了榜样。”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弱,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教学“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时,由于我第一次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意并提出问题,学生的语言冗杂,经常把一幅图讲述成一个故事。经过反复引导,学生们终于能区别语文课上的描述,用精练、准确的数学语言说出图意。可当我叫到一个平时非常调皮的学生时,他仍然采取讲故事的说法,惹得其他学生哄堂大笑。我一直以来对他的不满,在这一刻爆发了,我用教鞭狠狠地敲了下桌子,大声说了句:“废话!”我中午到校后,发现管纪律的学生正学着我的样子用教鞭敲桌子,并大声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废话!”我看到这样熟悉的一幕,心里的震惊真是无以言表。在下午的课上,我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并给那个孩子道了歉,同时和学生们约好:以后我们都要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有一次,一幅主题图出现了海狮。有些学生说是海狮,有些学生说是海豹,争执不休。根据平时积累的常识,我对学生解释:海狮前面的足鳍比较长,在地上的时候它可以用足鳍把自己的身体立起来,而且它的足鳍可以朝前放着;海豹身上有斑点,而且头很小、圆圆的,海豹的足鳍只能向后,拖着身体一点一点地走。学生佩服极了,一致认为这是海狮。课堂教学氛围空前和谐。
3.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主要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衡量。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水平。教师要用高超的教学技巧和精妙的教学艺术带领学生学习知识。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来自师生间心灵的和谐共鸣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双语教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生
1双语教学准备
按照学校有关教学管理文件的规定,课程开始前必须做好双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案,同时选择合适的中英文教材和相应的学习资源。本课程针对教师资格认证、教材与授课方法准备如下。
1.1双语教学教师资格认证
实施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双语教学的基础是合格的师资。该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具有5年以上授课经验,教学成果优秀;英语听说水平较高者。目前该课程组教师包括博士后(教授)1名,博士(副教授2名,讲师1名)3名。
1.2教材
2理论课教学
2.1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在双语教学初期采用中英文对照课件、中文讲授为主的方法。用英文讲授较为浅显的内容如“细胞的形态”等,用中文讲解重点和难点如“细胞的生理特性”“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等。当学生逐步适应了双语课堂教学模式后,再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适度的提高英语讲授的比重,例如在讲授“重组DNA技术”时,几乎全部用英文讲授。整个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汉语、英语所占教学的比重。
2.2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生物技术制药知识点多、难度较大,而课时相对较少。双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优化了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方式,由简单地利用教师语音传播转变为图像、动画、音响等的综合运用传播手段,从而丰富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效果[5]。在生物技术制药双语教学中,有时出现的教师或者学生听力水平问题,而造成学生听不懂部分内容的现象,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
2.3督促学生积极查阅文献辅助教学
3实验课教学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药学专业课,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制药的四大核心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是研制生物制药的前提。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实验课,学生通过系统的实验操作不仅能够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巩固双语学习的知识点。因此根据本学科特点、学校较好的实验条件和学生基础,以及多年来课程建设积累的经验,设置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类实验,其中后者占总实验的20%~30%。
3.1验证性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生物技术的研究对象的最大特点就是微观性,因此验证性实验课程的流程一般是:①教师采用英文讲授原理及操作方法,将实验内容与理论课学习知识点结合起来;②学生观看教学光盘,内容包括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此外,教师还会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向学生阐明该实验的实际应用情况;③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用英文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英语交流的能力还能得到锻炼。
3.2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确定了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以基因工程技术和原代动物细胞培养为主,由于各个小实验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要求两部分内容在两个实验周完成。学生了解了基本实验内容以后,实验进度和具体操作流程由各组成员自主安排,教师仅进行辅助指导。例如在基因工程技术实验课上,学生在做PCR实验的同时,还需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载体的实验,教师要督促学生把实验安排的紧凑、有序。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创新研究的思路,为后续的毕业实习、研究生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4评价与效果
4.1课程考试的考察
在学生评分标准上,我们注重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平时的作业和当堂英语发言与讨论分数占总评的10%,实验课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试试卷中20%题目英文出题要求学生英文作答;20%用英文出题,学生可中文作答;其余60%中文出题及作答。学生用英语回答表述较好,成绩优良率达到78%。最重要的是,英文出题并没有降低掌握知识的难度和信息量,以后教师会适量提高英文作答题目的百分比。
4.2反馈与评价
对药学2011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2%的学生赞成实行双语教学,认为采用双语教学对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不仅掌握了专业词汇,而且对专业文献的翻译帮助很大,听说能力有很大提高。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对药学专业本科生开展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双语教学是有成效的。
5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淑楠.浅析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今日健康,2014,13(10):375.
[2]衣朋喜.浅析生物技术在我国制药业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4,(4):258.
[3]吴胜昔,姜和,蔡家利.生物技术制药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导刊,2014,(5):71-73.
[4]唐金宝,鞠辉军,许崇梅,等.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研究,2014,33(2):119-124.
[5]王霞,杨怀霞,刘艳菊,等.多媒体技术结合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J].教育与人才,2014,13(1):78-80.
[6]马迪.药学类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消费导刊,2014,5(1):245.
很多同学都喜欢这门功课,因为这门功课动手能力强,也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实验操作水平,取得好的实验结果也间接地提升同学们的自信心。在做实验中,要求每组同学自行配制本组使用的全部试剂,以保证实验质量。当实验失败时,分析失败原因,排除试剂干扰的隐患。同学们依靠这种孜孜以求的科学实验精神,认真对待这门课程,把枯燥的实验课程进行得津津有味,也深深的原意为它付出辛勤的汗水。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
强调在每次操作实验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和实验结果的同时,做好实验记录,如实记录与保存实验数据、图片等工作。培养同学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重视思维训练,学会分析实验结果[3]。一次实验的失败,会有很多种原因,需要逐一分析排除。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同学们养成细心观察、周密思考的习惯,为今后进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