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11.06福建
前言:刚入联门,面对浩如烟海之对联知识,有些人茫然失措,不知从何下手。而繁杂深奥的理论书籍又令一些基础较差的联友望而生畏。下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纲挈领,用问答式分两期介绍对联入门的基础知识,帮助你理清思路,掌握要点,打好基础,循序渐进,从而收到从常境到妙境再到化境之效。
1、楹联的基本规则是哪几条?
答:根据中国楹联学会发布的《联律通则》,楹联的基本规则有六条: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2、怎样理解词性对品?
答:根据《联律通则》规定,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所谓词性对品,粗略来说,就是上下联处于相同位置的词的词性基本相同相类。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当然,这是现代语法的概念,更加科学易懂。这里要强调的是,词性对品并不是严格规定词性完全相同,在一些特殊或放宽的情况下,不同词性的词也可以对仗。
3、词分为哪些种类?
答:现代汉语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共有13小类,其中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7小类,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6小类。
王力先生认为古人在诗词创作中一般把词分为名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和代词9类。其中,方位词属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副词属虚词,单独剔出来,说明这这几类词在对仗中的特殊地位。
4、古代的对联是怎样划分词的?
答:古代无现代语法上“词”的概念,更无“词性”之说,只有“字品”。古人把汉字字性分为虚字、实字、助字三大类,实字又分半实字,虚字又分出活字与死字,还有半虚字。实字即现代汉语中的有实际形体的名词和代词等,半实字即无实际形体的名词等,活虚字即动词,死虚字即形容词,半虚字即方位词,助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和助词等。现代语法的副词,古代把其归入虚字、半虚字都有的;介词古代归虚字的多。
5、如何理解古人的“字对”和今人的“词对”?
答:古代对仗理论上要求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活虚字对活虚字,死虚字对死虚字,半虚字对半虚字,半实字对半实字。但实际古人在诗联写作中,活虚字和死虚字,包括助字、介词、副词之间的范畴很模糊,经常互相对仗,但有一条底线,那就是在一般情况下(特殊对法除外),实字不可以对虚字。比如动词对名词,或者副词对名词,介词对名词,这些就属于不成对,这些都犯了实对虚的忌。
现代的对联作法,毕竟是从古代延续发展而来,当然要对古代的“字”的对法予以了解和重视,并尽可能和现代语法融洽接轨起来。但当今大多数对联爱好者和作者,并不习惯古代的“字对”,但理解现代语法的“词对”。因此,现在写对联,用词性来衡量较合适。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有共同点的,许多规范的古联,用现代语法来解释,也是合理合规。如郑板桥的“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无论是用古代的字对还是用现代的词性和语法结构来分析,都是融洽相通的。
6、什么叫语素、词、短语、句子?
答: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叫词素,它有三个特点:最小、有音、有义。语素分单音节语素,如天、地、人、跑、跳、唱;双音节语素,一般为联绵词,如琵琶、乒乓、澎湃、尴尬等;多音节语素,主要是拟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迪斯、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等。
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分为单纯词(一个语素单独构成)和合成词(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
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语法单位。短语也叫词组,有时也叫结构,句法结构。
句子是由短语或词构成的。具有特定语调的,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所以,语法单位是这样的:语素——词——短语——句子,句子是使用单位,语素、词、短语是备用单位。
7、什么叫复合式合成词?
答: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合成词,根据不同的构成方式,分为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诗联中用得最多的是复合式合成词。
复合式合成词一般由两个词按一定的规则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联合式(也叫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述宾、支配)、补充式(述补、动补)等。我们在对仗中,不仅名词、动词等大类要相对,而且合成词一般要求联合式对联合式,偏正式对偏正式等等。
8、什么是联合式合成词(以下简称联合词)?举例说明。
还有一种情况,整个词的意义不是两个语素意义的组合,或组合后的引申,而是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在起作用,另一个词根的意义或者隐含或者只是起到附加、衬托的作用。如妻子,本义是指妻和子女,现在只用来讲妻,子的意义消失了,但是我们在对仗时仍将视为联合词。干净,原来两个意义,现在只用来指净。国家,原来是国和家,现在只用来指国。类似这样的联合词还很多。如人物、质量、宝贝、忘记、睡觉(觉本来是醒的意思)、好歹、恩怨、动静、兄弟等。
9、什么是偏正式合成词?举例说明。
答:偏正词前一个语素修饰、限制后一个语素。一般说来,偏正型的中心语素决定这个词的词性。
1、名素为中心成分
名+名:草帽、马路、火车、手表、桥墩、蜂房
形+名:白酒、黑板、新房、香肠、平台、红旗
动+名:开水、试卷、摇篮、考场、住宅、走狗
2、动素为中心成分
名+动:席卷、瓦解、响应、囊括、龟缩、鱼贯
形+动:重视、冷淡、轻信、热爱、小看、速记
副+动:胡闹、暂停、再生、顿悟、稍息、漫谈
3、形素为中心成分
名+形:火红、雪白、碧绿、肤浅、漆黑、橘黄
形+形:鲜红、浅黄、深蓝、嫩绿、蔚蓝、微妙
动+形:透明、飞快、镇静、滚圆、喷香、通红
10、什么是主谓式合成词?举例说明。
答:主谓式合成词的前一个语素表示被陈述的对象,后一个语素是陈述前一个语素的,主谓式也叫陈述式。如:
名+动:海啸地震人为兵变事变眼花耳鸣心酸肉麻面善祖传日出目击自愿自信国有民选自主
名+形:性急手软眼红肉麻心虚头疼胆怯自大
楹联班:舒甘来(老师)撰房莉书
11、什么是动宾式合成词?举例说明。
答:动宾式(述宾式、支配式),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如:
动词(动词+名词、代词):探亲出席留神注目站岗破产示威埋头开幕提议动员关心失策打的
名词:理事管家司令监工干事将军隔壁
形容词:缺德失望卫生刺眼悦耳动人称心出色刺骨
副词:依次照旧尽量竭力顺便索性到底
12、什么是补充式合成词?举例说明。
答:补充式合成词主要是述补式〖动补式(动词+补语)〗,前一语素表示动作,后一语素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如:
动+动:看见打倒放开扩展推翻展开煽动介入
动+形:改善纠正证明冻僵降低说明提高改良澄清
13、“春风“和“时代“都是名词,可以对仗吗?
答:春风是偏正式名词,时代是联合式名词,尽管大类是名词,但为求对仗工整,一般情况下,应当用偏正词对偏正词,联合词对联合词。如时代可以和画图、浪潮、江山、风光等联合词对仗。
14、美丽、美德、美容、美化、美展、美翻、美美,各是什么词组?
答:美与丽,都是意思类似的语素,所以美丽是联合式;
美德,德是词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是用来修饰德这个语素的,所以美德是偏正式;
美容,美这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容是容颜,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根据用法,美容可以是动宾式或偏正式(美丽的容貌);
美化,美是词根,是词的核心,意义比较实在,化是后缀,是附在词根后的语素,由词根加词缀而成,应当是附加式。同理,强化、简化、深化都是附加式。
美展,是美术展览的简称,是提取法缩略语,美是表示陈述的对象,展是陈述美这个语素的,所以是主谓式。
美翻,美是表示动作,翻是补充说明美,表示结果或趋向,所以是补充式(动补)。
美美,如美美地睡了一觉,由两个相同的词根构成,所以是重叠式。
15、试分析《题沙》一联中哪个是联合词,哪个是动补?
任水洗淘,不惧筛金抛出局;
听机搅拌,只期筑路化成桥。
答:“洗淘”和“搅拌”是联合词,“抛出”和“化成”都是动补词组。
16、“黄山”和“湖海”能对吗?为什么?
答:不能对。虽然“黄山”和“湖海”都是名词,但“黄山”是专用名词,“湖海”是并列关系的名词。“黄山”是一个概念;“湖海”是两个概念。
17、“黄山”和“京沪”都是专用名词,能对吗?为什么?
答:黄山是个地名,京沪是北京和上海的公认合称,是两个地名,一般情况下,不宜用一地对两地。
18、光明是什么词?
答:从百度汉语中可知,光明的释义是光亮、明亮,意思相同,是联合词。光明可作名词,如他眼前闪出一线光明(做宾语);可以作形容词,如光明的远景(做定语)。
19、在实际运用中,如何准确区分词性?
答:在实际运用中,一般词组很容易区分,但也有一些不易区分的词组,即是高手有时也犯糊。我们主要把握好联合、偏正、主谓、动宾、动补这五种常用词组,基本可以应用自如。按照古人创作楹联的经验,有些不同类的词组也是可以通融相对的,如量补的“鼓声”对偏正的“湖景”等,不必严格地用现代语法去对号入座。真正难以区分词性的,可以用拆字方法,逐字用动词对动词或名词对名词等去求对,即古人的“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把握好“实字不可以对虚字”的底线,至少宽对是不成问题的。掌握好词性和结构,对诗联创作的对仗很有帮助。这里讲的只是基本用法,实际运用中,有些词性是可以转化的。适应词性的变化,灵活选择对仗词,也是值得重视的。
20、二十、一百、九万、第一……都是什么词?
答:都是数词。
楹联班:刘国珍绘
21、除了数字,还有哪些字、词能和数字相对?
答:数目词自成一类,但许多带数字概念的词可以归入数字对仗。如群、丛、几、半、孤、并、满、众、诸、单、双、数、独、寻常(古代一寻等于八尺,二寻为一“常”,杜甫曾用寻常对七十,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两、零、头、首、孤、偶、贰、次、总、全、咫、阖、悉、多、少、重、滴、寸等。
22、名词对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近体诗和词中,名词又细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10多个甚至更多的小类。
名词是汉语中的老大,在诗词对联中用得也最多。名词一般和名词相对,但在普遍规则外,有些情况可以和代词相对;方位词是从名词上单独拿出来的,一般只和方位词相对;专有名词一般和专用名词相对,如人名、地名、书名、戏曲名、药名等。还要注意词性的活用。在有些情况下,名词可作动词,形容词可作名词或动词,使用场合不同,词性也不同,这种活用十分重要。比如,力字,可作副词,力摧豪强;可作名词,力量、能力、力气;可作动词,力农,力田。
23、动词对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以及事物的存在、出现、变化、消失等的词。如吃、送、批评、起来、教等。动词用在对联上,一是多数能受副词的修饰,如莫说,狂笑等。二是经常做谓语,大部分能带宾语,形成动宾结构。如栽花、浇水、折桂等。能带宾语的叫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叫不及物动词。如病、死、鼓掌、旅行等。
按照《联律通则》等规定和传统,动词可在一定的句式中与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对仗。
24、代词在对联中如何对仗?
答:代词常运用在诗联中,但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大多数因其通俗、浅显、口语化,难以直接入诗入联,而古代汉语的起代词作用的字,因简练又雅化,却适宜入诗入联而熠熠生辉。如表示人称的吾、我、余、予、汝、尔、君、子等;起指示代词作用的是、之、此、斯、兹、彼、其等;起疑问代词作用的谁、孰、何、胡、焉、奚等,都可以入诗入联。
代词所代的对象广泛,除代词与代词可相对外,代词的作用跟它所代替、所指示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大体相当,因此具有所代替词的语法功能,所以它能与其它词相对,也就可以理解了。诗联中适度地用代词,可以起到简洁、雅化和含蓄等作用。
25、副词属什么词?如何运用在对仗中?
副词除极少数情况外,都只做状语,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或者修饰整个句子。副词可以与与副词对仗,在一定的句式中与动词、形容词、介词对仗等。
26、下面的词,哪些配有副词?
胡闹、暂停、航天、下乡、国家、再生、顿悟、甚是、颇优、刮风、尤佳、思念、犹凭、竟有、信使、深红、未料、朝东、拆台、竭力、白说
答:胡闹、暂停、再生、顿悟、甚是、颇优、尤佳、犹凭、竟有、未料、竭力、白说。
27、指出下面词的词性:
楼阁应随很常驰腾海涛去乡愁花海鲜红胡闹
答:“楼阁”名词、联合式;“乡愁”名词、偏正式;“花海”名词、偏正式;“应”“常”“很“为副词;“随”“驰”“去”“腾”为动词;“鲜红”形容词,偏正式;“胡闹”动词,偏正式。
28、下面这一组词中,有联合和偏正,请区分开来:
答:偏正式合成词:名词有青天、股民、冰点、小说、红旗、美感、食物、开水、摇篮、个人、千金、百姓、青山、绿水;动词有网购、席卷筛选、倾销、回想、流动、单干、热爱、远眺、胡闹、顿悟、漫谈;形容词有火红、冰凉、蜡黄、赤贫、淡绿、鲜红、喷香、飞快、镇静、绝妙、恰好、最佳。其余为联合词。
29、“岁寒”与“晚照”词性相同吗?为什么?
答:“岁寒”与“晚照”词性不对。“岁寒”是主谓词组;“晚照”是偏正词组。此处“照”是名词,日光的意思。
30、改正下面一联,并说明理由。
言词甚傲;
风采峥嵘。
答:改“甚傲”为“慷慨”。因为“甚傲”是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动词“傲”,“慷慨”是一个联绵词,“峥嵘”也是一个联绵词。
楹联班:余秀芝撰房莉书
31、春风风人和夏雨雨人的“风”和“雨”是什么词?
答:第一个“风”是名词,第二个“风”是名词词性转换为动词。“雨”也一样。
32、住宅、宅在家中、宅男,三个宅各是什么词?
答:第一个“宅”是名词;第二个“宅”转换为动词,意思是蹲在家中;第三个“宅”转换作形容词,形容是“宅”(闲居)在家中的男人。
33、什么是拟声词?
答:拟声词又称象声词,即模仿声音的词,如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有“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之联句,“叮叮咚咚”为拟声词,均为平声,在平仄要求上可以适当从宽。
34、怎样理解结构对应?
答:结构对应是说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35、下面的字句对应吗?为什么?
时代/光阴/不负/我;
精英/美展/赞/家乡。
答:不对应。光阴,联合词;美展(美术展览)主谓词;“不负我”和“赞家乡”结构不同。上联三仄尾。
36、下面的字句对应吗?为什么?
山河/多/美丽;
故园/万般/新。
答:不对应。“山河”是联合词组,“故园”是偏正词组。“多美丽”与“万般新”结构不同。另外,“园”与“河”平仄失对。
37、什么是对联的节律对拍?
答:节律对拍是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也叫节律和音步,即是有规律的重复。在对联中,语句的节奏有两种划分节拍的方法:一是声律节奏。不管词义如何,只按二字一拍划分,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最后剩一个字时也做一拍。二是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38、这副联的节律如何划分?
林则徐赠梁章钜联
曾从/二千石/起家,衣钵/新传/贤/子弟;
难得/八十翁/就养,湖山/旧识/老/诗人。
答:这联前分句是散句句式,后分句为诗律句式(多分句的情况下,骈文句式和诗律句式经常是组合的,分句内各自按照各自的平仄安排,这类联句式上一般会显得较为灵动,)前分句的节奏点上联在从、石、家,下联节奏点在得、翁、养。第二分句按律句格式安排平仄。
39、指出下联的节律:
周恩来总理的自勉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答:上联节奏点为与、人、事,下联为从、处、书。
40、下面一联对拍吗?为什么?
渐江水/千年/流淌;
黄山/五百里/蜿蜒。
答:不对拍。“渐江水”与“黄山”不对拍,“千年”与"五百里”不对拍;节奏点不同。
41、什么是对联的平仄对立?
答:现代汉语中,按汉语拼音,字共分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一、二两声读法较平,谓之平声;三、四两声发音不平,谓之仄声。古代汉语中,字分平、上、去、入四声。平谓之平,上、去、入谓之仄。
古人是按照古四声(平水韵)作诗填词写对联的。现在的联界,默认是平水韵的四声来写对联。楹联界用一个规定:你可以用古四声,也可以用现四声,但同一副作品中,不能混用。这就是“双轨制”。
42、理解平仄相对,包含哪几层意思?
答:包括五层意思:①本句中,按节奏点平仄交替出现;②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平仄相反;③单边两个以上的分句,其句脚平仄声应符合马蹄格或鹤步格、龙形格等传统的要求;④防止出现尾三平,尾三仄;⑤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43、对联讲韵吗?
答:对联讲声不讲押韵。按古音(《平水韵》),上声、去声、入声都是仄声。
44、2-7言联上下比平仄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一般可以按下面通用形式确定平仄:
2言联:X仄;
X平。
3言联:XX仄;
XX平。
4言联:X平X仄;
X仄X平。
5言联:①X仄X平仄;
X平X仄平。
②X平平仄仄;
X仄仄平平。
6言联:X仄X平X仄;
X平X仄X平。
7言联:①X平X仄X平仄;
X仄X平X仄平。
②X仄X平平仄仄;
X平X仄仄平平。
对联的2言至7言,可参照上面通用形式安排平仄形式。如果是律句,5言和7言均可以按律句平仄安排;如果不是律句,则按节奏点实行句内交替和上下对立的原则。
如果在长联中当分句,2-7言的通用格式可以上下调换位置,但要保证长联的多分句句脚安排符合规则,上联尾字收仄,下联尾字收平。
45、超过7言联如何确定平仄?
答:超过7言的,先进行断句,断句后分别按2言至7言的平仄通用形式安排。
46、一三五不论,是绝对的吗?为什么?
答:不是的。如果完全不论,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尾三仄或尾三平。比如“X仄X平平仄仄;X平X仄仄平平”这种情况。
47、下面一联有什么问题?
五里拂晓登白岳;
一帘痴梦到徽州。
答:上、下联节奏点上的字(晓和梦)平仄相同。
48、什么是句脚?举例说明。
答:句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例如:“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其句脚分别是“辈”、“人”。
49、什么是工对?
答: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王步高对工对的定义是:“句式结构完全一致,相对位置上不仅词类相同,而且义类相同。”所谓义类,就是名词中的小类和颜色、数目、方位及专用词等类别。
按《联律通则》的要求和专家们的解释,所谓工对,至少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同一小类的名词相对。二是数目词、颜色词、方位词这三类很少与其它词相对,自成一类相对。三是同词性的联绵词和专用词各自为类相对,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50、什么是宽对?
答:王力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宽对并不要求小类相对。
王步高说“一联中相对的两句诗,句式结构虽相同,但相对位置上的字词不能用同类或邻类的词语构成对偶,义类相隔较远,仅仅词类相同”。
常江先生在《对联知识手册》中把工对称为严对,对宽对也有类似解释,他说,宽对“并非属于对仗不工”,“并非不严,而是尺度放宽”。除了结构、节奏上要求放宽,主要是词性对仗放宽了。具体来说,一是只要名词对名词即可,而不必管它小类;二是专用词没有固定界限,不是一类的专用词甚至与非专用词也可对仗;三是只要形容词对形容词即可,把颜色词作一般形容词来看待;四是在有些情况下,放宽词性相对的条件,如动词和形容相对,代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副词相对、不同词性的联绵词相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