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治理态势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迅猛,正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面向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及治理问题,梳理国际国内新型研发机构治理态势,并通过问卷调研以及有关文献调研,剖析了国内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新型研发机构地位、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的央地协同力度、注重简政放权等几个方面的战略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全球面临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5G/6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新材料、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等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布局,以抢占发展先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从我国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诞生至今,新型研发机构大量涌现,其中不乏一批高质量的新型研发机构,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技术成果。部分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并有力地的支撑了产业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正逐渐成长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看,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障碍、问题及重大约束。在这些问题中,治理问题是核心问题之一,需要认真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本文基于调研数据,系统梳理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治理态势、深入剖析新型研发机构存在问题,并给出对应对策建议。

01

新型研发机构“四不像”的治理结构

新型研发机构这一概念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化”提法,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学界大体上都将新型研发机构界定为一种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企业孵化贯通起来,并通过商业化方式运作的新型机构。

我国最早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它成立于1996年,由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由于这类机构属于新生事物,学术界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或“新型研发机构”等几种不同的说法对此类机构进行称呼。直到2012年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提出“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崛起”的观点,随后官方及学术界普遍采用“新型研发机构”的说法。

2019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19〕313号)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了如下定义: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可依法注册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

新型研发机构的“新”主要体现在“四不像”的治理结构。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拥有既是大学的机构又不像大学机构的文化氛围;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同于传统的科研院所的研发内容;既是企业又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创新追求;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像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在这“四不像”的治理结构下,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形成了研发平台、人才培养、科技金融、投资孵化、创新基地、海外合作六大功能板块,把科技经济“两张皮”贴在创新创业企业的载体上。

围绕新型研发机构的治理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当前我国的新型研发机构按法人类型可分为事业单位类、企业类、民非类三种类型。其中,企业类的新型研发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治理结构,此类新型研发机构不存在过多的治理问题。对于事业单位类或民非类的新型研发机构,普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所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实现“投管分离”,并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理事会一般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等建设出资方共同组成,负责决策及监督。院长负责执行,对内负责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业务和日常管理,对外行使法人权利。这种去行政化的管理体制比较灵活,能够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进而保证了新型研发机构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管理架构一般采用“三会一院长”模式,即由理事会、执行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及院长组成,下设若干管理部门和创新平台。

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模式,一般有扁平式同级管理和金字塔式逐层管理两种:

综合来看,新型研发机构的治理模式是对传统研究机构治理模式的突破式创新,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去行政化。通过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主任)负责制等现代院所管理体制,实现“投管分离”,进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02

新型研发机构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的治理机制

2.1国际新型研发组织治理态势:政府作用强化

从不同时期主要发达国家新型研发组织的发展轨迹来看,其整体历程可归集为三个阶段:发展初期(20世纪80年代之前)、发展中期(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末)和发展近期(21世纪以来)。

发展初期:非营利性学术团体逐渐兴起

主要发达国家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等方式对科技发展进行新的探索,萌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研发组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型研发组织包括1911年成立并于1948年更名的马普学会以及1949年成立的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这两个非营利学术机构目前仍然是世界范围内颇为典型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其组织模式和运作机制能够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供较好借鉴。

发展中期:政府指导的综合性研究占据主导地位

新型研发组织在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在主要发达国家初步显现。因此,各国政府持续投入稳定的资金支持机构发展,提高机构造血能力。在这一阶段,政府往往直接资助新型研发组织的建立,集中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和产业界的资源,引导新型研发组织聚焦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领域。因此,政府主导的综合性研究所在这一阶段的新型研发组织发展中占据指导地位。如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成立若干“工矿业技术研究组合”,1976年日本通产省组织了日立、三菱机电、日本电气、富士通、东芝等五大公司与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综合研究所和计算机综合研究所合作成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VLSI)”,迅速提升了日本企业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能力,带动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崛起。“VLSI”中由通产省资助的经费就高达291亿日元,约占总经费的40%。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应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激烈竞争,美国政府引导AT&T、Intel、IBM、NCR、DEC等11家公司组成新型研发组织“半导体制造技术研究联合体(SEMATECH)”,整合各企业的资金和设备资源,分担研究开发中的技术及财务风险,以研发半导体材料、制造设备以及将它们集成到半导体制造系统中去。SEMATECH成功运行数年后,美国重新夺回了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垄断地位,重振了美国半导体产业。

发展近期:产业联盟型创新机构大量出现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领先的创新优势,涌现出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企业孵化器等一批创新平台,这些新型研发组织能够提升创新效率,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作为支撑“再工业化”战略重要动能的新型研发机构承担了集聚创新人才、对接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进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任务。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均致力于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强化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同,努力缩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商业化的进程,抢占科技和经济制高点,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在这一阶段,随着各独立的研发机构越发成熟,政府聚焦调动多方资源与力量,实现人才、技术资源的集中配置,从而构建协同创新的应用技术转化与产业化网络,产业联盟性创新机构被广泛运用。

2.2国内新型研发机构治理态势:市场引导强化

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视角来看,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可归结为一个由点及面、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渐进发展过程。其整体历程可归集为萌芽孕育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转型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和快速扩张期(21世纪以来)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萌芽孕育期: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基本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府主导展开的

在探索实践中,许多地区和学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开展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进行半工半读试点,创建校办工厂,建立校内生产劳动基地,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联系实际搞“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转型发展期:改革开放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需求端,更加活跃的市场经济催生出大量企业进而产生了较多的技术需求,在供给端,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促使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有偿提供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从而产生了活跃的技术需求和供给市场,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学研合作模式更加丰富、合作力度不断加强。1996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产学研联合发展迈上了新高度。面对此类新生事物,学术界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几种不同的说法称呼。

快速扩张期:政府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资金上加大了保障力度

产学研的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化,联合技术攻关、共建工程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产学研合作形式竞相出现。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化、松散化、单项化向长期化、系统化、实体化转变,提升了整体创新效能和水平。

实际上,萌芽孕育期以及转型发展期即90年代以前并非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真实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产学研合作的循序演进,而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真正的发展阶段其实是在90年代以后。

总的来说,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是渐进式的。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自主科技水平较为薄弱,但历经70多年的曲折发展,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早已从当初半工半读式的“大学工厂”蜕变为如今的新型研发组织联盟。

03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治理现状

3.2样本分布

从新型研发机构的单位属性来看(图2),20家为事业单位(42.55%),13家为企业(27.66%),11家为高校/科研院所的分支机构(23.40%)、2家为民办非企业单位(4.26%)。

从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体制来看(图3),21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44.68%)、13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27.66%),6家实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办公室)管理(12.77%)。

从新型研发机构的主导主体来看(图4),16家由高等院校主导(34.04%),12家由企业主导(25.53%),8家由政府主导(17.02%),5家由科研院所主导(10.64%),1家由民办非企业主导(2.13%)。

3.3新型研发机构治理的现状分析

结合问卷数据及文献调研,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全国新型研发机构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依据2020年4月科技部的调查统计,全国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已突破2000家,广东、江苏、浙江、重庆、福建是发展较为快速的几个省份,江苏和广东两省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分别达到了438家和297家。这些先发地区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较快,依据地方产业进行布局,与重点产业密切契合。

(2)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态势

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分布极不均衡,大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内陆地区分布较少。在省域层面,分布也不均衡,江苏省的新型研发机构较多集中在经济和产业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广东省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而陕西省则集中在省会西安。

(3)全国范围内企业类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比最高

从调查数据来看,事业单位属性的研发机构占比最多。当然,这一研究结论具有样本偏好性。根据新型研发机构有关课题调研结果,全国新型研发机构中企业类占比最高,为57.9%,事业单位类占比次之,为27.3%,民办非企业类占比最低,为14.7%。并且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各分区域也都是企业类数量最多。

(4)主导主体多样化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主体日趋多元,除政府、高校、大院大所外,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科研骨干等开始深入参与到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中。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按主导主体来划分,大致可分为政府主导型、高校或科研院所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社会组织主导型。

(5)以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作为主要管理体制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普遍采用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实际上,由于管理体制的灵活性,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已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优势之一。

(6)“三会一院长”治理架构是主要的治理模式

新型研发机构一般采取决策与执行分离的组织管理模式,实行“三会一院长”治理架构,即由理事会、执行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及院长组成,下设若干管理部门和创新平台。

(7)市场化运行导向和企业化经营管理

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注重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资源配置具有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国内新型研发机构多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运作,以实现用人、用钱的灵活和决策的高效。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两家事业单位属性的新型研发机构,虽然是事业单位,有一定的“事业编制”,但其“事业编制”并不对应到具体某个人,而是统筹使用,对科研人员采取聘用制,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这也称作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04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通过调研问卷研究了影响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型研发机构“四不像”的主要原因、新型研发机构的治理重点,而后提出新型研发机构在治理层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于影响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多选题,最多可选4项),调查数据显示(图5),专业研发人员难招难留、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较难、缺乏政策规范与支持被认为是制约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

新型研发机构的特征,以及发展尚处在快速成长期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型研发机构仍然面临诸多的治理问题。关于新型研发机构“四不像”的主要原因(多选题,最多可选3项),调查数据显示(图6),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法律地位不清晰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导致,当然这也可能是研发机构改革的必然现象。

结合以上,本文认为当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在治理层面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4.1缺少法律保障

一方面,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法人属性较多,有事业单位、企业、民非三种法人属性,一些新型研发机构还集多重属性于一身,在已有的管理框架下无对应的法定机构分类。国家层面缺少统一认定标准,地方层面认定标准又参差不齐,造成政府资源导入、优惠政策支持和运行监管等方面的困难。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还没有形成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地方政府虽会小试牛刀,却也不敢冒进突破,一旦突破,所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倍增。

4.2顶层设计不够

目前国家层面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还处在探索阶段,政策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共性的政策体系。各省市参与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主管单位和标准认定部门身份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容易引发多头管理问题,或者造成“都管,或者都不管”的问题,不利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日常管理与已有管理体制存在一定冲突。若没有顶层政策的指导,地方政策要想突破存在很大的困难。

4.3人才引留较难

创新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取决于环境的竞争。一二线城市由于房价、户籍等诸多因素限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高层次人才。与此同时,新型研发机构是新生事物,社会认知度低,缺乏对应的政策覆盖,比如数量上占主体的企业类新型研发机构,相比传统研发机构,在人才安置、职称评审、子女入学等方面劣势明显,不利于其引进高层次人才。而大多数事业单位类或国有独资企业类新型研发机构,在成果转化分成、股权激励等方面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无法激励到个人,造成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严重受阻,制约了机构发展。

4.4发展能力不足

目前在各省备案登记的新型研发机构总体规模小、投入低,综合能力不强,自我造血能力不强,对产业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市从2017年底开始至今已建设了40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除头部几个大体量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尚可外,大部分中小体量的新型研发机构短期内都还不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地方政府亦不可能持久支持,或者一些新型研发机构迫于生存压力退化成孵化器或者纯粹的企业,未能实现新型研发机构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的功能。新型研发机构在迅猛发展后如何“活下去、活得好”,亟需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的战略引导。

05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纵观全球,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担负着生力军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治理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宏观上通过政府部门采取积极举措予以促进,在微观上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内在动力。

第一,要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地位

宏观层面上

中央政府需要尽快制定高位阶、高普适性的法律法案,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性质、权利义务关系,赋予新型研发机构合理的法律地位和功能定位。

中观层面上

微观层面上

各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要在组织设置、人员激励、对外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提升机构发展水平。

同时,要及时梳理总结适应新需求、有代表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新模式,为新型研发机构改革提供更多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第二,要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的央地协同力度

中央政府要重点建立国家层面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机构,并与各有关部门及新型研发机构所在地方政府建立央地协同、部门联动的制度框架,统筹推进中央与地方在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各项政策有机协同。

地方政府要加快落实中央政府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针对重点布局的新型研发机构提高稳定支持力度,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加强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革。

新型研发机构要主动对接中央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的各类举措,争做落实国家战略的主力军。

第三,要注重简政放权,充分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的活力

中央政府要加快地方科技创新立法,鼓励地方政府探索有利于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

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产业特征、科技基础和经济实力,打造契合地方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格局。

支持试点机构突破现有国资管理、财务人事管理等管理限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资源投入效率,深度释放机构创新活力,形成机构健全、运行顺畅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作者:李廉水1,2,3,4、王宇2、周坤3、谭玲4

1无锡太湖学院

2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本文原载于《今日科苑》2022年第5期

产业|工业化|数字化|人才|创新创业|颠覆性技术|科技指标|科技政策|前沿技术|知识产权|智库|

THE END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各项法律相适应,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促进法律体系科学和谐统一,中国各级立法机关先后多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工作。2009年以https://www.gov.cn/zwgk/2011-10/27/content_1979526.htm
2.法律可以分为几大类法律可以分为几大类 一键咨询 161***333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门头沟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384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东城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113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658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西城区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262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https://mip.64365.com/tuwen/gjzoj/
3.刑罚分为哪两大类型刑罚分为哪两大类型更新时间: 2024-02-20 16:02:13 1.47万人浏览 律师解答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具体需要根据犯罪情节和法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作出具体的刑罚。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只能独立使用,不能相互附加适用,分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分为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https://www.lawtime.cn/tuwen/798546.html
4.软件安全:软件安全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4-3 根据OWASP2013发布的Web安全十大威胁报告,Web漏洞分为哪几大类型 注入 失效的身份认证与会话管理 跨站脚本 不安全的直接对象引用 错误的安全配置 敏感数据泄漏 缺失功能级访问控制 跨站请求伪造 使用有漏洞的组件 未验证的重定向和转发 ![](https://img- https://blog.csdn.net/qq_44005305/article/details/139362823
5.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内容摘要:农村土地问题纠纷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根据笔者所在法院近几年受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情况,分析笔者所在地区这类案件的类型特点及问题成因,探讨审理实务中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和一些具体问题,并结合一些案例提出了几点思考和体会。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341a7g1.html
6.刑罚分为哪两大类型的刑罚分为哪两大类型的:刑罚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刑,它就像是刑罚体系中的主力军,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https://m.66law.cn/question/answer/72966106.html
7.《刑法修正案(十二)》的理解与适用北大法律信息网理解本次修改增加的第2款规定,需要注意把握:一是本款罪是徇私舞弊故意类犯罪,不能将过失行为认定为本款犯罪。如在企业资产重组、收购等工作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或者市场行情变化,致使企业资产在交易中受到损失的,不能认定本罪。认定本罪要把握住行为人徇私舞弊、搞利益输送的犯罪本质。二是本款没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1044%20&year=2024&data=2024/1/25%2010:18:23
8.宏盛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股票频道公司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为根据客户的要求而进行定制。公司通过十余年的 研发、设计经验积累,形成了四大类型(锯齿型、波纹型、百叶型和多孔型)、 40 余种参数规格传热翅片的传热性能和流动阻力的测试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 立了“板翅式换热器换热和流动阻力参数数据库”。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公 司以创新的“结果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81500000329_2.shtml
9.全国2021年4月自考00996《电子商务法概论》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调整电子商务活动的法律法规,例如美国1999年通过了(D) A.《信息与通讯服务法》 B.《信息、信息化与信息保护法》 C.《电子签名统一框架指令》 D.《统一电子交易法》 https://www.exam100.net/html/2021/jjl_0526/28917.html
10.评估知识教育部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中针对不同层次的高校分两大类进行评估,即: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合格评估的对象是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学校;审核评估的对象是参加过院校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学校。 合格评估的重点是考察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质量,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应https://home.xasyu.cn/web/pjb/?path=newsshow&newsid=30
11.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快评以法律为准绳,全力保护学生权益 教育时评 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责任划分问题,因容易引发家校纠纷而广受关注。近日,媒体公众号推送的几起典型案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日前审理了一起教育机构责任纠纷 作者:钟焦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 2024-11-25http://www.jyb.cn/rmtsy1240/zt/dyjhzt/202203/t20220305_2110924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