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民法典草案丨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

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分别规定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还要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现行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黄薇:既要保持法律的连续性、稳定性,也要有适度的前瞻性。我们有七个编,这么多内容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整体,相互之间不能有矛盾,包括内容上、表述上,这是内部统一。还有一些民事法律它在法典外部的,民法典和其他的民事法律也有一个和谐统一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个法典化的立法还是讲究体系性。

民法典草案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总计10万余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条文字数最多的一部法律草案。草案内容涵盖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每个组织的业务活动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监护就会产生,抚养关系就会产生,我们说慢慢长大之后就会涉及婚姻关系,就业之后涉及合同关系,死亡时候涉及继承关系,所以这些都是和老百姓的权益密切关联的,我们说民法规则覆盖了老百姓的生老病死。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也是一样的,我们作为一个市场主体设立变更终止(规则),总则里面,都是有详细规则。

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色人民特色

专家表示,民法典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民法典编纂,不仅要符合中国国情、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还要以人民为中心,让民法典更好地保护人民的民事权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大特色,在内容上,民法典草案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特色。

民法典草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中,倡导自由、平等、公正、诚信等价值理念。在草案中体现绿色原则,要求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民法典草案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还首次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增加居住权制度,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为老年人以房养老等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减少轻率离婚、冲动离婚,维护家庭稳定,草案中规定了“离婚冷静期”。另外,在高空抛物坠物治理方面,草案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并细化各方责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最大亮点之一:人格权独立成编。民法典草案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突出保护人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重要权利,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创新,更蕴含着对人民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表示,把人格权单独成编,既是落实党的关于“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精神,落实宪法关于“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的要求,也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人格权保护的需要。

诠释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编纂民法典,民法典编纂第五次立法活动启动,并很快迈出了第一步。

两步走,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一项重大立法任务。根据工作安排,我国民法典编纂采取“两步走”:第一步出台民法总则;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并将修改完善的各分编草案同民法总则合并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在立法过程中,民法典的编纂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立法精神。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次数达10次,从2016年6月民法总则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至2019年12月民法典草案首次合体亮相,民法典草案共10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常委会每审议一次后,均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总共有425600余人参与提意见,提出的意见总数达到102万条。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黄薇:有些公众的意见我们是在草案中予以采纳吸收,比如说小区的治理问题、性骚扰的防治问题、高利放贷的禁止性问题、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等等。

五种方式听取意见建议,黄薇介绍,在民法典草案的编纂过程中,立法工作机构通过召开部门、专家学者座谈会;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深入基层一线;通过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开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成立民法典编纂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以及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专项调查等五种方式,广泛深入调研听取意见建议,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不断对草案进行完善。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立法编纂过程当中这个过程,其实很艰难,(因为)民法典确实对中国社会,对中国老百姓太重要了,它这里面我们说需要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解决社会(民商领域)各方面的争议和矛盾,这个我们通过紧紧围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来解决。

THE END
1.普法宣传一起学习民法典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与 此同时,它也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 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 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https://bcqwhg-szwhg.chaoxing.com/portal/category/read/?id=2782&nid=94
2.法律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的总称。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和国家的统治工具,可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从属于宪法。截至2019年11月,中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有275部。法https://baike.sogou.com/v57328.htm
3.[法国民法典全文]《法国民法典》(通用8篇)二、《法国民法典》的立法体例 《法国民法典》的编制体例以查士丁尼编纂的《法学阶梯》为蓝本,它“由总则和三编组成,共2 281条。总则规定法律的公布、效力及适用范围(1~6 条)。第一编是人法,有十一章,包括民事权利的享有及丧失、身份证书、住所、结婚、离婚、父母子女、亲权、收养、监护、禁治产等方面的规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51c7ouj.html
4.杨伟东:基本行政法典的确立定位与架构从广义上讲,法典化指对特定辖域内的法律进行编辑、整理或系统化的过程,其范围极广,可以涵盖历史上的类法典现象,如《汉谟拉比法典》《查士丁尼法典》都可被视为法典化的产物。不过,更多学者认为,法典化是现代现象,真正的法典化和法典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这种意义上的法典化,是“一种体系化呈现,是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21/13755.htm
5.日本民法编纂及学说继受的历史但是,从日本民法开始编纂至今的历史中,至少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从政府立法到专家学者立法、从单行法立法走向法典化编纂、从继受英国法转向继受大陆法、从单纯的引进西方法律到兼顾本国传统习惯的立法历程;一是,经过一百年实践的日本民法学在所谓“和魂洋才”的锤炼中已经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独立体系。前者揭示了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99.html
6.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法典统治者就某一具体事务颁布的命令。是律的辅助性法律,在隋唐时期有专门法典,如《开皇令》和《贞观令》。 典 最早出现于唐朝的《唐六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后来的宋和元明清都有此类法典。 式 这是关于官吏具体行为的专门法律,范围非常广泛。式在唐朝还有一定地位,是唐朝律令格式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730/20/3013042_9276774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