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通用11篇)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特征

(4)我国刑罚的种类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四、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五、教学方式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挪用公款上百万,购地买宅乱挥霍,原琼山东山地税所长一审被判XX年。

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当所长不到两年,挪用税款127万余元,购地皮买私宅。目前,蔡某因挪用公款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XX年。

教师: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对,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不可违。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二框法不可违(板书)

一、谁都不能违法

(二)新课新学:

活动一:想一想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

思考: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

学生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对法律认识的误区和道德的扭曲造成的。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拿建筑工地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学生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因此,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

教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

活动二:演一演、断一断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

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模拟和探究活动)

学生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他们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2:我国民法通则的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情景二中的朱某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3:情境三中的赵某,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他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教师:由此可见,所谓违法行为就是……

学生1: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行为。

学生2:或者做出了法律禁止的行为。

教师:完全正确。那么,哪位同学能给违法行为概括出一个完整的定义呢

学生: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2、违法行为的定义(板书)

教师:这里所讲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我们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违反刑法、民事和行政法的行为也是间接违反宪法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种类(板书)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

活动三:理一理

教师:我们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备选答案:

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裁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法i、刑事违法j、较轻k、较重l、严重

教师: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

教师: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教师:什么是犯罪呢

学生:严重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p94)

1、犯罪的定义(板书)

活动四:今日说法

教师:请同学们看材料来分析犯罪的特征。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XX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教师:(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

(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学生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学生2、他违反了刑法,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

学生3、判处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案例总结犯罪的特征。

学生:犯罪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刑罚当罚性,是前二者的必然后果。

(板书)2、犯罪的特征

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刑事当罚性必然后果

教师: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三个特性,什么是刑法呢刑罚就是刑法吗请大家辩一辩。

活动五:辩一辩

教师:刑罚是不是刑法请同学们继续看书,谈谈对刑罚的理解。

学生1、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学生2、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学生3、刑罚的种类有:主刑,是对犯罪分子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型,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教师:人民法院对陈正平的刑罚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型。

学生:主刑──陈正平死刑,附加型-──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教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来看今天收获。

学生: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九、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特征

(4)我国刑罚的种类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预习导航

一、知识脉络

二、新知初探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

思考: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

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

3、总结:违法行为的定义;违法行为的种类

4.我们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提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请同学们看材料来分析犯罪的特征。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XX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思考(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

(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5.总结:犯罪的特征

6.刑罚是不是刑法?请同学们继续看书,谈谈对刑罚的理解。

三、我有疑问(把自学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一同探讨)

预习交流展示

一、组内交流展示: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分析探讨不懂的问题。

2、收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全班交流探讨。

二、班级交流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以“新知初探”的内容为线索,选派代表向全班做汇报发言。

师生共同研讨

一、解疑释惑

小组内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共同探究:

疑问:

解答:

巩固提升

一、我来选择(温馨提示,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属于法律的是(b)

①《中学生守则》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③d.②③④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罚主刑的是(a)

a.有期徒刑b.剥夺政治权利c.没收财产d.罚金

4.中学生王某不爱学习,迷恋网吧,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来竟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罚处罚。这一案例说明(a)

a.违法有可能发展为犯罪b.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c.犯罪不一定违法d.仅仅靠教育不能减少犯罪

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一、教学理念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2)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4、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

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出示投影:

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

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注意:这里所讲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出示投影:想一想:对于情景二的朱某的行为也有人这么认为,拾到遗失物品不归还是理所当然的,大不了是个道德问题,用不着法院判决。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不对,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及违反国家宪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出示投影:违法行为的类别: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违反国家宪法行为出示投影:活动三:理一理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二三

备选答案:

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裁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法i、刑事违法j、较轻k、较重l、严重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行政法行政制裁行政违法二较轻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三严重刑法刑事处罚刑事违法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出示投影: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出示投影: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1、犯罪的定义(板书)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

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开的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简要阅读教材,思考两个问题,并简要分析即可。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道德与法律的不同。通过表格的填写,学生可更直观地感受不同违法行为的区别。通过此案例引出关于犯罪的含义、特征及类别。学生对此知识点能有较为直观的认识。通过此案例分析,让学生对本框题的知识点有更好的了解。课堂小结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出示知识网络图,见板书设计。)全面理解内容,形成知识网,提升能力巩固新课出示投影:活动:“我是小法官”,请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出示投影: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侦察,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采用笤帚打成重伤,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3、但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忽视了初一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足,因此在对知识点的概括中出现了冷场,在提示或问题的引导上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造成对知识点的误解。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不足,提高教学和教育水平。八、教学点评由于本课知识点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设计此教案时,注重了知识体系的把握与落实,在活动上的设计相对少一些。

教学依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材

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能根据案例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别,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二.教学方式: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构思: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歌曲欣赏、引起思考;情境模拟、分组探究;风采展示、一比高下;知识竟答、抢前争先;感知教材、质疑求索;案例传真、探究解惑;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八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

师:一曲《心声》,唱出了一批失足少年对往事的追悔,对新生的期待,这些正值花季的少年,为什么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法为何物,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的经历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并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然后完成93面的表格。(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模拟和探究活动)

师:在学生模拟和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的指导,广泛的参与学生的活动。

师:下面我们分组展示我们模拟和探究的结果。

(学生分组表演情境模拟小品,并展示小组探究的结果)

师:对每组的表演及其探究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师:刚才各组分别展示了他们的探究成果,完成的都很出色,相比之下,哪一个组的最精彩呢?请每个同学充当评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意识。)

师:通过我们共同探究,我们弄清楚了违法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为了检测同学们是否能判别这三类违法行为,下面进行知识竞答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最准确。

出示题目:(投影)

1.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并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

3.赵某与李某有矛盾,一天赵某家被盗了,赵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逢人便说李某是强盗,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李某并没有实施偷盗行为,李某以赵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赵某向李某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二目教材,(学生通过读教材,然后交流阅读收获与困惑。)

师: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

案例展示:(投影)

王某在读高中时,结识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在这些所谓的哥们儿的带动下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打架斗殴的事是三天两头的发生,虽然受到了学校多次纪律处分,王某却不思悔改,为了筹钱打电脑游戏,王某多次在校门口找小同学勒索钱财,并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于警告处罚。一天,王某在街上闲逛,路过一家银行时,正好遇到一客户取钱出来,王某顿生邪念,尾随那人至一僻静处,用匕首残忍的杀死了那人,并抢走了现金2万元。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法院判处王某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面对法院的判决,王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但却悔之晚矣。

思考:

1.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不归路的?

2.王某“找小同学勒索钱财”与“杀人抢劫”这两种行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王某最终受到的处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的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几类?请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4.王某的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探究以上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师:我们身边也有违法犯罪活动,请你讲一个发生在你身边的案例,并请同学们判别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案例,进行判别)

要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社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调查,然后形成调查报告。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课堂反馈: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

2、从课外探究和学生的调查报告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三维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第七课第二框题“法不可违”

教材分析:

第二框:“法不可违”。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

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首先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反法律。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并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所谓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关于犯罪行为,首先说明了刑事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其次简介了刑法及其性质;最后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这三个特征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关于刑事处罚,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有5种,即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3种,即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最后,设计了一个乘飞机开玩笑的讨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第二框题的教学:

同学们,通过前边的探讨和学习,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都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人的行为如果不加以约束,那将会给别人、给社会、最终会给自己带来不利,造成危害。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没有行为规矩是不行的。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生活需要各种规矩,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违法呢?违法行为又会受到怎样的制裁和处罚呢?这就是第二框题“法不可违”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展开教学: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那么,什么是违法哪?

2、学生探究活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

①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②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③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教师归纳分析:

①故事中的李某等三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李某等三人受到公安机关的“警告”处罚。

②故事中的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原主,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③故事中的赵某,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构成了抢劫罪。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2)学生讨论并填写P93页的表格:

对社会的危害

应承担的责任

相对较轻

行政管理法规

应受到行政制裁

行政违法

民事法律法规

应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

比较严重

刑法

应受到刑法处罚

刑事违法

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同学们,请大家看看书,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并把它们钩划下来。

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4、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1、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根据上面分析,请大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

2)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4)学生讨论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格:

行为表现

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致其重伤甚至死亡

触犯了法律?

(特别提醒:犯罪历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

2、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学生划书)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内容)

3、学生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教师归纳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楷的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

学情分析

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应的课标内容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遗产、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及法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

活动一:角色扮演

结合教材76页关于晓军的材料

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教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真的所有的人都能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吗?

板书:二、财产留给谁

(一)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

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遗产?继承人?什么是被继承人?

学生1:遗产就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学生2:被继承人是遗留财产的死者,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是继承人。

教师:明白了这几个关于继承问题的概念后,让我们再来看晓军家的事。

晓军父亲尚未辞世,财产能继承吗?是否所有的财产都可以继承?,

学生1:晓军的父亲尚未辞世,其财产不能继承。

学生2:即使晓军父亲死亡,也不是所有的财产和家产都能继承。

学生4:父亲死亡后,他的所有个人财产如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可以作为遗产继承。

学生5:还有家产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属于父亲的那部分可以作为财产继承。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谁来归纳作为遗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归纳得出: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合法的个人财产。遗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多媒体显示)

活动二:家庭ab剧

多媒体显示:

不久,晓军的父亲因病去世,晓军的家人召开了家庭会议,准备继承遗产,可是在谁能继承,继承多少这些问题上争执不下。爷爷、奶奶认为遗产应该由五人平分,但母亲不同意,认为姑姑不能继承。

教师: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出依据。

学生1:因为爷爷奶奶是长辈,应该由他们说了算。

学生2:姑姑与父亲是亲兄妹,财产分给妹妹也是理所当然。

学生3:姑姑总是要出嫁的,不能把家里的财产带给外人。

教师:同学们似乎说得都有点道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7页,然后请你再次作出选择。

学生4:我国继承法在第二章“法定继承”中规定,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所以我赞同爷爷奶奶的说法。

学生5:我赞同母亲的说法,因为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姑姑是第二顺序继承人,因而不能继承。

教师:同学们通过争论、阅读教材已经对上述问题形成了共识,姑姑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父亲的遗产。

板书:(二)继承权的实现方式

我国继承权有哪两种实现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1)什么是法定继承?

(2)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人和继承顺序。

(3)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教师:晓军家的这种继承方式属于哪种继承方式?它应该按哪些原则对遗产进行分配?

学生阅读教材78页,理解上述案例属于法定继承以及法定继承中遗产份额的分配原则。

活动三:律师到我家

学生角色扮演晓军一家和律师:正当晓军的家人准备分割遗产的时候,晓军父亲的律师来到晓军家,拿出了晓军父亲生前的遗嘱,遗嘱中提到:晓军是未成年人,要把遗产的二分之一留给晓军,父母年老体弱,四分之一留给父母,另外四分只一给晓军的母亲。晓军继承的份额暂时由爷爷奶奶和母亲共同管理。

板书:遗嘱继承

(1)什么是遗嘱继承?

(2)遗嘱继承的优点。

教师问:你认为晓军父亲的遗嘱有效吗?

学生答:有效,因为父亲的遗嘱具备了以下条件:父亲有遗嘱能力,意思表达真实,内容和形式都合法,继承人都在法定继承的范围。

教师:父亲立遗嘱确定继承方式与法定继承有什么区别?

学生:这种是遗嘱继承,遗嘱继承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自己得到财产。

教师:晓军家到底该采取哪种继承方式继承父亲的遗产呢?

学生:我国法律规定: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因而晓军一家应该根据父亲的遗嘱继承遗产比较合理合法。

3、遗赠

活动四:家庭纷争

(媒体展示):三个月后,晓军的母亲另嫁他人,对晓军不闻不问,对爷爷奶奶更是置之不理,姑姑也远嫁他乡,从此音讯全无。为此,年迈的爷爷奶奶和邻居家签定了协议:爷爷奶奶由邻居一家照顾,死后房产送给照顾他们的邻居。临死前,爷爷奶奶立下遗嘱并办理了公证:两人死后,存款由晓军继承,房产送给照顾他们的邻居。晓军的姑姑知道父母去世,回家要求继承自己父母的遗产,要求晓军交出爷爷奶奶的存款,并要把邻居的房产收回。晓军的母亲也以晓军是未成年人为由,霸占了晓军应继承的遗产。

教师:晓军爷爷奶奶的遗嘱有效吗?

学生:有效,因为这份遗嘱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遗嘱必须的条件。

教师:姑姑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不正确,因为爷爷奶奶的遗嘱是有效遗嘱,而且邻居受赠房产属于遗赠,受我国法律保护。

教师: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是我国继承的两种继承实现形式。而邻居接受遗赠取得遗产不属于遗嘱继承,但是是我国法律所允许的。

教师:面对姑姑和母亲,假如你是晓军,你会怎么做?

(三)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

学生1:与姑姑协商,拿出爷爷奶奶的部分存款给姑姑。我们要注重情义、互谅互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做有利于继承人之间的和睦团结和整个家庭的稳定幸福,有利于充分发挥被继承人遗留财产的效益。

学生2:通过老师,做姑姑和母亲的工作,向她们宣传有关法律知识,通过协商取得自己应该继承的遗产。

学生3:起诉姑姑和母亲,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教师:看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你最赞同哪种做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当继承发生争议时,我们应尽量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积极协商解决。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还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继承的法律知识,知道了在继承权发生纠纷是该怎么做。学法就是为了守法、护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的财产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尽量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积极协商解决。当自己的财产继承权受到侵犯时,要学会依靠社会力量,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课外练习:模拟法庭

媒体展示:金、吴夫妇生育了四个儿女。甲男、丙女在家务农,乙女、丁男在城里工作,四人都已成家,共同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两老口相继病故后留有房产三间。丙女、丁男因房产继承问题发生了争议。丙女提出丁男收入丰厚就别继承房产了,三间房由其他三兄妹个继承一间,而丁男却不同意。最后四兄妹弄上了法庭。

以大组为单位,模拟法庭进行法庭辩论与庭审活动,由学生扮演法官、律师、书记员、四兄妹等角色,然后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搜集资料,准备模拟法庭表演

天河中学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课题《法不可违》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

【综合设计思路】

由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接着以“故事发展”的手法将各种不同的法律知识分接阶段展开在学生面前,学生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教学过程:】

导入:温故知新(“社会规则的种类于区别”知识的复习)并由此引出课题。

新知识的教授:以两兄弟的自己和身边的人所发生的法律故事展开学习:第1集:身边的法律小事

第2集:兄弟二人参加法律学习班

第3集:表哥出事了

第4集:学法改变人生路。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分阶段地思考并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分类;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的种类)

最后重点知识归纳: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归纳: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必须以掌握前面的基础知识为前提,这样的活动以能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也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事半功倍)。

【课后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课的内容十分的繁多,并且专业性较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将这个知识发生背景与生活拉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鉴于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安排的问题,在这节教授课中新知识必须要有在本课堂上学生消化检测的环节,否则学生的知识遗忘率是十分惊人的。所以在最后的“小组合作”环节的设计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教学完毕后,仍然感觉知识点组织较为松散,不够紧凑,如果能将四集故事浓缩成一到二个情节,背景更加清晰,学习效果更好。

第二框题法不可违(一至两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任,引出课题,再通过三个不同违法事件的再现,结合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案例展开:

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后两则案例均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通过模拟法庭,了解不同的违法行为有承担不同的责任。

模拟法庭:(教师可以担任记者或法律咨询专家的身份)

1、确定模拟扮演分工。

从本班同学中选出若干人,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等。不担任扮演角色的同学也作出分工,作为某具体角色的助理,参与学习、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扮演者准备服装(或者标志),由班干部作出安排并准备模拟法庭所用的简单道具。

根据案情和角色需要,分别复习、查找与此案审判的有关法律知识。

2、开庭前布置模拟法庭现场。

(1)开庭审理

审判长在核查诉讼参与人到齐之后,宣布正式开庭。

遵照审判长的安排,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证据。

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被告(或其辩护律师)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

(2)法庭辩论。

(3)审判长宣判。

庭后小结:通过模拟审讯过程的对比,寻找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法庭宣判,明确违反不同的法律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并对刑罚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也可以在课外通过该组学生自己的了解,制作成宣传板,向别的同学做宣传)。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七年级第七课第二框题《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目标

评价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

能力

纸笔测试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4.1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理解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懂得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3.4.2刑法和制定刑法的目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刑法和制定刑法的目的3.4.3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了解识记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3.4.4刑罚与刑罚的种类了解知道刑罚的含义,了解刑罚的种类【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第一目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

第二目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

第一目: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第二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二框第一目:

复习。提问“我们可以违法吗?”

引出课题:第二框法不可违

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书本p91小勤的故事提问

视学生实际帮助分析p92三个情景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

小组活动:阅读p91-92情景,填写p93表格

2、违法行为的含义(板书)

提问:怎样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

(提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

违法行为的分类(板书)

提问:是否只有三个分类?

(提示:违宪行为)

强调并解释“相应的”

提问:要不要承担责任?如何确认?

3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板书)

比较表格第二列

1、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板书)

练习(学评p77第8题)、小结第二框第二目:

复习第一目的内容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结合p93表格第一列阅读p94,概括刑事违法行为特征

1、什么是刑法?制定刑法目的。(板书)

结合p94的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

2、犯罪的含义(板书)

设问:如何界定“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轻或重”?

结合p92例二例三

3、犯罪的基本特征(板书)

结合案例

填写:p94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的比较

回应课题“法不可违”

阅读p95虚线框,回答问题

4、刑罚的含义(板书)

刑罚的种类

回应“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回应“法不可违”

阅读p96“开玩笑”

回应题目

学生活动

小结

师生互动

法不可违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它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我们必须遵守,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不但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而且自己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方框的内容

二、法不可违(板书)

(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讲述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事例。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学生看P91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那么什么是违法呢?

案例展示:

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P93页表格,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1、违法行为的含义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种类:(见书)

违反的法律社会危害程度

行政违法行为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法律法规

刑事违法行为刑法严重社会危害性严重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前两种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小,我们把它们称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

1、犯罪、刑法(板书)

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基本特征(板书)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后果)

3、刑罚的含义、种类(板书)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活动“我是小法官”:请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侦察,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采用笤帚打成重伤,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懂得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THE END
1.法律法规概览民商法刑法行政法宪法等民商法是指民事和商事关系的法律规定,它是国家为了保护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合理权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制定的法律。民商法主要包括合同法、物权law、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在这些领域中,合同的订立、中止和解除规则,以及物权的取得和转让方式,都被严格规范,以确保交易双方的合意能够得到尊重,并在发生争议时能够通过司https://www.qtleqzhor.cn/ke-yan-jin-zhan/158411.html
2.法律知识内容大全解密法律法规司法实务与专业术语不同行业如金融、医疗等都有其特定的法律规定。在这些领域内,《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提供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南,帮助业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 国际贸易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成为越来越多公司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了解国际条约和协议,如WTO规则,对于避免跨境交易中的https://www.1lhyh3ij.cn/mei-ti-bao-dao/460461.html
3.深度解读,举报法律法规详解及其法律定义要义【法律分析】: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指的是那些与特定案件或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各类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授权法、立法法、国籍法等宪法性法律,还包括行政法领域的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 *http://www.syxycc.com/6459798A6cAb.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SDN合作学习法律科普知识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有广义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普通刑法https://blog.csdn.net/2301_81761052/article/details/144400590
5.法学基础知1种类:据责任主体不同,分为一般主体责任和特殊主体责任;据责任人违法时的主观过错,分为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据责任承担的内容不同,分为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据违法和责任的性质不同,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违宪责任。 3、法律制裁概念:狭义的法律责任,即特定的国家机关强制违法主体依其所应https://m.360docs.net/doc/ee14649042.html
6.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广义的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同义,狭义的法律责任,专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某种法律上带有强制性、惩罚性的责任。 (二)法律责任的特点 (1)法律责任与违法行为相联系。 (2)法律责任主要是一定国家机关代表国家对违法者实行法律制裁的根据,在法律上应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http://www.jylst.cn/blog/_294913_152166.html
7.法理学之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3)公务员考试网二、法律制裁的种类 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可分为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违宪制裁。 (1)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所确定并实施的,对民事违法者或应承担责任的其他组织和个人,依其所应 承担的民事责任而给予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https://www.huatu.com/2013/0808/688547_3.html
8.安徽省2018年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考试大纲二、法律效力的层次和范围 三、法的效力冲突与解决 第三章 权利与义务 一、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和分类 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三、人权 第四章 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与种类 二、归责与免责 三、法律制裁 第五章 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http://www.hnxfw.gov.cn/tzgg/info.aspx?itemid=30071
9.《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10.教育政策法规考点教育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法与某些教材上使用的“教育法规”内涵、外延基本一致;狭义的教育法专指有关教育的法律。我们一般是从广义上使用教育法的概念。 (四)教育法律规范(简称教育法规)——指通过一定的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由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 https://www.zhaojiao.net/jiaoshi/show-993.html
11.法律制裁问法百科概念分析 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或违约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惩罚措施。 种类分析 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可以分为司法制裁(包括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1、民事制裁 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所确定并实施的,对民事违法者或应该承担责任的其他组织https://www.51wf.cn/view-term-changelist/6864
12.渝人社发2012文件4篇(全文)(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 五、教育法律责任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 (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fj4yyi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