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立了具有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时期:

1)从1956年——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大大加强,形成了党政不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从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遭受全面破坏,整个国家陷于无政府状态。

3)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各个方面的建设,党的领导制度得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全面恢复,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巩固,国家立法、司法、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过程中所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带有中国历史特点,反映革命过程中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政权形式。

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

A: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B: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

C: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D: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群众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

A: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

B: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支配国家的整个政治生活的制度是“国家制度”。

中国新民主革命后建立的政权性质是“新民主义社会”。

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破坏更严重的制度是“司法制度”。

我国监察制度和监察机构在1958年前基本实行“垂直领导体制”。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的是“立法工作”。

全面建设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全面加强”。

建国初的中央政府委员会行使以下职权“兼有国家权力机关和中央行政机关的职权”。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标志是“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具有“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建立新民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

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制度”来确立自己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

决定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的特殊国情”。

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

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主席“是更高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组成部分”。

建国后,我国的政治制度遭到全面破坏是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

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它在我国当代的历史条件下担负的主要历史任务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覆盖,取代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是“革命委员会”。

中央明确提出实行党的‘一元化和党政不分’,是在“1958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是“政协(全体会议)”。

根据1956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的通知》,通知说: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布置在书记处。

国体是指“反映国家阶级本质的制度”。国家制度即国体,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它反映国家的阶级本质,并作为国家根本制度支配着国家的整个政治生活,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政治制度的根据和出发点。

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

根据“国家制度”是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志,是分析国家本质的依据。

建国初期行使国家权力机关和中央行政机关的职权,兼有国家更高权力机关和更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质的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我国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转变的时期主要是“1954年—1956年”。

在1956年—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全面加强”。

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产生前,我国行使更高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制度:

A:即国体,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

B:它反映国家的阶级本质,并支配着国家整个政治生活;

C: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政治制度的根本的出发点;

D:统治阶级依法确定其政治领导和统治权的制度;

E: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根本制度;

2.建国初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包括:

A:工人、农民阶级;B:小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其他爱国民主分子;

3.建国初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职能有:

A:制定国家法律;B:监督法律执行;

C:任免更高国家机关负责人;D:订立对外条约;

注意:建国初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行使国家权力机关和中央行政机关的职权,兼有国家更高权力机关和更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质。

4.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主要作用的是:

A: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阶级基础发生了变化;C: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

5.在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全面加强是因为:

A:适应了当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势;B:实施计划经济的需要;

C: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D:受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错误观点的支配;

6.国家制度是一国的根本制度,它:

A: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的地位;B:表明国家的政权性质;

C: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D:是统治阶级维护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7.经济上占统治地位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建立的国家制度有:

A:奴隶制国家;B:封建制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

8.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是因为:

A: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它们有矛盾,具有革命性;

B: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妥协性;

9.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是因为:

A:领导力量上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B:阶级基础,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C:历史任务上看;D:政权性质上看;E:从它的建立过程上看;

10.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为什么仍是领导阶级:

A: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B:是我国生产建设的主力军;C: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D: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E:支持社会主义改革的主力军;

11.当代中国广泛的统一战线包括: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12.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A: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实行对外开放;

D:开展其他方面的改革;E: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主要进行的工作有:

A:加强党的领导机构,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B:成立中央书记处;

C:党中央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

14.在1956年-1966年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表现在:

A: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不对人大负责报告工作,一律对各级党委负责;

B:全国人大的立法工作严重受阻,刑法、民法的指定工作被停止;

C:司法制度建设受到严重削弱,地方司法机关对地方党委负责;

D:废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逐步建立的人民律师制度、公证制度、人民陪审制度;

E:各地区(直辖市、自治区)和省级公、检、法合置办公,县级公、检、法实行组织合并。

1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大制度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加强,主要表现在:

A: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扩大了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职权;

C:赋予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

D:修改选举制度,实行县级人大的代表,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

E:加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建设,设立民族、法律、财政经济等7个专门委员会;

16.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产生以下机关:

A:政务院;B:更高军事机关;

C:更高人民法院;D:更高人民检查署;

17.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我国相继建立的政治制度有:

A:政党制度;B:司法制度;C:军事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组织法有:

A:全国人大组织法;B:国务院组织法;C:人民法院组织法;

D:人民检察院组织法;E:地方各级人大和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

19.从1957年后,为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采取的组织措施有:

A:增设党的兼管地方党务和行政的大区领导层次;

B:由党的监察委员会取代国家监察机构;

C:司法工作直接受党的领导;D:各级党委对政府工作实行分别领导;

E:在政府、司法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实行党组和党委领导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20.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受到的影响有:

A: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遭到破坏;

B:人民民主专政遭到严重破坏;C:司法制度被“彻底砸烂”;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瘫痪;E:多党合作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1.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经历了的势力阶段有:

A:新民主主义革命;B:社会主义革命;C:社会主义建设;

简述什么是国家制度?它表明了什么?

1.国家制度表明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统治与被统治;表明国家政权的性质,反映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

2.国家制度即国体,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是统治阶级依据法律确定其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权以及统治与被统治阶级关系的制度,是统治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统治而确定的根本制度。

简述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完全不同于旧制度?

1.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2.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3.它是在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在解放区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真正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4.这表明新中国的政权在领导力量,阶级基础等方面同无产阶级专政是一致的;因此,它不同于旧制度。

简述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具有较多的过渡性和不完备性?

1.它建立在五种经济成分的基础之上;

2.具体的政治制度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雏形特征。

3.国家政权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能、关系、层次也不够健全、明确。

4.在1954年宪法制定之前,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根本大法,全国政协代全国人大。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成立行政区人民政府,它既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机关,又是地方政权的更高机关。

简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1.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它在领导力量,阶级基础等方面同无产阶级专政相一致。

2.在1954年宪法的制定,它对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机关的设置,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划分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3.在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在上层建筑领域,我国社会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制度也建立明确;标志着国家政权性质也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

简述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没有走上健康之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监察制度和监察机构被削弱。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受到损害。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4.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全面加强,使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变为由党直接管理国家政权。

总之,在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建设,未能走上法律化、制度化的道路;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简述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我国的政治制度遭受哪些破坏?

1.人民代表大会全面瘫痪;

2.司法制度被“彻底砸烂”。

3.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遭到破坏,中央文革小组代替了中央政治局。

4.所谓“革命委员会”代替国家政权机构,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包揽党务、行政、司法各项工作的权力机构。

总之,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所有方面都遭到严重破坏;脱离了民主与法制的轨道,脱离了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的轨道,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简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其他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相比有什么特点?

1.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

2.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3.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把新民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4.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群众基础,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

简述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通过共产党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国家政权的核心领导力量。

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它的领导能保证其正确的方向。

3.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才能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才能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群众,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4.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简述在1956-1966年开始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一元化领导主要组织措施有哪些?

1.增设党的兼管地方党务和行政的大区领导层次;

2.在政府、司法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实行党组和党委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3.撤销行政监察部,由党的监察委员会取代国家监察机构,执行行政监察职能。

4.司法工作直接受党的领导,改变了它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的作法。

5.各级党委对政府工作实行直接领导,改变了宪法关于各级政府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规定。

论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体现哪些方面?

答: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各方面的建设;主要表现在:

1.党的领导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加强。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中央形成中央书记处、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三个层次的领导体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全面恢复了和加强。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4.国家立法、司法、监督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

5.进入90年代以后,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稳定又积极的发展新阶段。

论述中国的国家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说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当代的国家制度;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2.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过程所创造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形式,是无产阶级在中国的具体形式。

3.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革命后建立的政权必然带有自己的历史特点;

4.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符合中国国情,带有中国历史特点,反映中国革命过程中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一种政权形式。

5.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是我国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形成的。

论述结合实际谈谈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第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

1.人民民主专政表明了对敌人实行专政和对人民实行民主两个方面;

2.我国现阶段,还存在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分子;还存在着剥削阶级在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遗毒。

第二。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也是无产阶级国家的基本任务。

1.我国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绩,离不开人民民主专政对经济建设的领导;

2.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论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同无产阶级专政在领导力量、阶级基础、历史任务、政权性质等基本点上都是相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它的显著特点有: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属于领导地位。

3.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有机连接起来。

5.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民主专政负有特殊的历史任务;即要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又要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简述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主要论述。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主要论述有:

1.早在1939年《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提出了“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口号,随后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提出,新中国应当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

2.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主张,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总结我们的经验就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3.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中华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4.在1954年9月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宪法载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5.在1982年通过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简述第一部宪法确定国家机构是如何组成的?

1.国务院;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3.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6.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

简述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可分为哪几个发展时期?

我国政治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在1956年—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在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3.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

简述近代中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有哪些显著特点?

近代中国既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独立国家,而是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它在社会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方面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第二。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到1949年,现代工业在工农总产值中占17%左右,产业工人只有200万。但他们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

第三。农业占全国人口的80%,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80%多,广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一样,深受三大敌人的剥削和压迫。

第四。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它们有矛盾,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勇气,具有妥协性。

THE END
1.每日投教2024年12月04日宪法有哪些主要特征?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内容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第二,宪法是制定法律、法规的依据。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都要以宪法为依据。 https://wsxh.dwzq.com.cn/mrtjword/article/8090
2.学法一起学习宪法基本知识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 2.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 3.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4.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5.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 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四、宪法作用是什么? 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NzA2MTYwMQ==&mid=2247494560&idx=3&sn=b6374543275e6864630a2589c6d04cbc&chksm=fdbdab956b11d791518737111311b2ce2a39dddb3eb8e7333be969760ab2ef398dff739db3c4&scene=27
3.七八九年级品德专题解答B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C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免费性的特征。 D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3、小丽上学对其个人、家庭、国家各有什么好处? 答:对个人: A、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教育为人们未https://yuwen.chazidian.com/xiangxi-275528/
4.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答:宪法同普通法律的阶级本质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方面具有特殊属性。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宪法内容的根本性。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所以,我国把宪法定为根本大法。主要内容有:(一)规定国家https://wenku.baidu.com/view/f0fd76ef52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8.html
5.论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通用6篇)所谓依法执政,就是党要紧紧抓住法制建设这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z1h7f9h.html
6.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道德与法治全册一课一练(含答案)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神圣性表现)? 答:①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②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③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④宪法有更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2、如何理解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 答: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https://m.360docs.net/doc/info-e2222de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6.html
7.八年级思想政治主要知识点(上)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为什么? (1)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https://m.fwsir.com/jy/html/jy_20071014111923_40269.html
8.司法卷一:宪法基本理论找答案(考试必看)考试题库20、问答题 为什么说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点击查看答案 21、单项选择题 作为默示的宪法规范,宪法惯例在一国的宪政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宪法惯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项?() A.它具有具体的法律表现形式 B.它主要依靠公众舆论而不是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 C.我国1982年宪法并未明确规定宪法的修http://www.91exam.org/exam/87-3020/302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