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宪法”在我国古已有之,但与近代“宪法”一词的含义是不同的。近代意义的宪法概念源自西方,并通过日本传入我国。
一、宪法词源的演变
(一)演变
1.我国古代文献典籍中早已使用过“宪”、“宪法”、“宪章”等词汇。
2.19世纪后半叶,宪法学词汇传入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其所著的《盛世危言》中就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二)近代意义的“宪法”与早先的“宪法”在内涵上的本质区别
1.近代以前的“宪法”
不过是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地位上并不高于其他法的表现形式,在内涵上也不具有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权的意义。
2.近代意义的“宪法”
不仅是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
(三)近代意义的“宪法”与早先的“宪法”在内涵上的联系
1.近代以前
称作“宪”或“宪法”的法律文件,含有组织法的意义。
2.近代宪法
调整国家组织和国家机关之间关系的规范占了很大比例。
二、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
宪法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例如,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指导思想、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外交政策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设置以及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注:西南政法大学老教材中有更为详细的表述,同学应当对此进行掌握。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规范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体制和基本组织及其作用,是一个国家建立的根本准则与立国之道的表征。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根本规范
为了防范公权对人权与公民权的侵害,宪法明定了人与公民的基本权利,成为了捍卫人与公民基本权利之基本法。在一个国家中,人与公民的自由权利的保障,关键取决于宪法对国家体制的安排与对其选取的基本立场。
3.宪法是普通法律的根据法
从宪法与普通法律的渊源关系上而言,在大多数国家中,宪法都成为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
(二)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1.制定程序
(1)宪法的制定一般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
如制宪会议、制宪议会等,该专门机构的职责就是起草或者制定宪法,在完成起草或者制定宪法的任务以后,该专门机构即解散。如美国由各州推选的代表在费城召集“制宪会议”,起草了1787年宪法;
(2)宪法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
宪法的通过一般要求制宪机关成员的2/3以上或者3/4以上同意,有的国家还需要举行全民公决。
2.修改程序
(1)只有宪法规定的特定主体才可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
如我国《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而有权提议修改普通法律的主体则更广泛一些,即凡有权向立法机关提出法律草案的主体均可提议修改法律。
(2)修改宪法的通过程序更严格
如我国《宪法》第64条规定,修改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的修改由立法机关以全体成员或者参加会议成员的过半数通过即可。
(3)有些国家宪法中明确规定对修改宪法内容的限制
(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立法机关在立法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以宪法的规定为基础。无论普通法律是否明确规定其是依据宪法制定的,事实上它们都是依据宪法的规定制定的。
2.与宪法相抵触的普通法律无效
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都具有法律效力,但其前提是必须与宪法不相抵触,这是保证一个国家具有统一宪法秩序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保障人权的需要。如果法律与宪法相抵触,或者全部无效,或者相抵触的部分无效。
为了保证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合宪性审查制度,以审查判断普通法律是否与宪法相抵触。
历年真题:
1.2015年判断分析题:宪法是“母法”,表达了宪法与普通法律之间的渊源关系。
2.2016年判断分析题:现代汉语“宪法”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此时即有根本法的含义。
3.2014年材料分析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4.2016年材料分析题:宪法先于政府而存在。
5.2018年判断分析题: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了“宪”或“宪法”的字眼,因此中国古代也有宪法。
6.2018年简述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第一条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谈谈你对宪法与国歌法关系的理解。
7.2019年简答题:简要分析《监察法》第一条规定的“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8.2021年判断分析题:宪法是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所有法律都应在第一款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